少数民族交际中介语习得与使用
——基于对云南纳西族汉话的调查
2018-02-22吴坤湖夏新蓉
吴坤湖 夏新蓉
(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雅安 625014)
中介语是一种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策略下,基于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学习和掌握到的一种不同于第一语言,又区别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并且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朝向目的语演变和发展的语言系统。也有人称之为“过渡语”或者“族际语”。在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人民为了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民族语言来实现交流,这种语言系统称之为少数民族交际中介语。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纳西族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为了与其他少数民族有效沟通,云南当地形成了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而纳西族汉话就是当地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一种,在云南纳西族与其他民族交际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语作为少数民族间最重要的族际语,少数民族是如何使用和习得汉语的这值得我们去研究。所以,对于拥有本民族语言的,纳西族人民来说,如何使用和习得纳西族汉话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云南纳西族交际中介语的习得顺序与途径
(一)云南纳西族交际中介语简介
云南纳西族人大多数都生活在丽江,也有少数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其他县市和属于西藏地区的芒康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具有十分浓郁纳西语特色的云南纳西族汉语当地话便成为了重要的中介汉语系统,发挥着交流及沟通的重要功能。在纳西族语言和汉族语言的双重影响下,云南纳西族汉语当地话从诞生伊始,就注定其本质目标和最高追求都是为了实际交际而服务,站在基本汉语表达的基础上,在纳西语的帮助和影响下,语言系统逐渐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而不断朝着汉语目的语的方向发展。
(二)云南纳西族汉话的习得顺序
一个人从出生伊始,在成长过程中所进行的语言学习,就是语言习得,其中包括母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得途径。成长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是人在现实状态下的自然需求,是语言的潜移默化。在实际生活中,自觉产生并自然学习的语言习得一般是母语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其语言习得最为突出的几个特点便是学习环境的情景化、学习个体的个体化,以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语言学习。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他们也使用汉语,我们将其称之为少数民族汉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习得途径和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类型众多,差异显著,各具特色。同时,不同少数民族汉语的语言需求又影响了少数民族汉语习得的类型和习得的模式,作为云南各民族社会实际交际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云南少数民族当地话中包含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汉语。本文以纳西族汉话为例,研究云南纳西族人民如何习得汉语中介语问题。云南纳西族汉语当地话的习得顺序有以下几种:
1.“先纳后汉习得”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习得,说的就是其母语或者第一语言习得的纳西语,第二语言习得的是方言。这一习得顺序也是生活于此的大多数纳西族人汉语方言的习得顺序。一般而言,按照这种类型学习的人都是出生于纳西族家庭,因而首先接触到的语言就是纳西语,之后才学习汉语方言。由于语言的习得顺序会影响语言习得,因此这种习得类型下的纳西人,其汉语方言中保留有十分明显的母语痕迹,因而由此形成了具有典型纳西语特色的汉语方言。生活在云南三八纳西民族乡的纳西族人,其汉语语言习得的类型主要就是“先纳后汉习得”型。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们在交往时,多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来交流和沟通,较少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流。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民族杂居的环境给当地居民的交流造成了阻碍,因此他们必须学习一种语言,来与汉族进行交流,由此少数民族汉语当地话开始成为习得的对象。产生于民族语言环境下的民族汉语当地话,有着十分突出的民族语言特征。在缺少汉语目的语的情况下,带有民族语言特征的少数民族汉语当地话成为了人们的中介语和目的语。其以母语中的汉语借词发音为依据,根据少数民族语言和汉族语言的发音体系,综合和简化后构成了少数民族汉语,并自成一派。在发音中,带有浓郁的民族语言腔调,词汇量远小于实际的汉语,语法结构的形式也是十分简单。总而言之,诞生于这种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汉语当地话,其最初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不同民族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这种语言系统,是少数民族人们所使用的,是以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站在简单汉语表达的基础上,在纳西语的帮助和影响下,语言系统逐渐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完善,进而形成稳定、有效的汉语体系。只要人们的交流需要存在,这种汉语类型就必然存在。
2.“先汉后纳习得”型
这种类型下的语言习得顺序为先学习汉语方言,然后再学习纳西语。对于生活在云南地区的纳西族人而言,语言习得顺序为这种类型的人数较少。一般按照这种类型学习语言的,都是父母有稳定工作,或者父母在外地生活,又或者父母一方是外族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语言习得的第一顺序为汉族方言,虽然父母一方为纳西族人,但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孩子所学到的云南汉语方言也必然不十分地道。
3.“纳汉同时习得”型
在云南纳西族中,属于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纳汉同时习得”型的人较为少见。一般情况下,按照这种习得顺序学习语言的,他们所在家庭多是父母是公务人员的纳西族家庭,且他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频繁地使用汉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孩子从小就在汉语的潜移默化下成长。但是一般在这种家庭中,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较少有时间抚养孩子,所以他们又常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所说通常为纳西语,这样就导致孩童又学习了纳西语,进而在汉语和纳西语的双重影响下交替学习和成长。二是出生在父母一方为其他民族的家庭中,在这种家庭里,由于父母不是同一个民族,所以在日常的交流和沟通中,必然不能使用纳西语来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父母双方必须为沟通寻找一种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中介语言来达成目的,当地汉语便符合这种功能需求。出生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在家里需要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沟通,因此,从小就习得了当地汉语和纳西语。
4.“多语同时习得”型
这种类型的语言习得,即在学习语言时,其同时接触并学习多种语言,一般是同时学习母语即纳西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符合这种语言习得类型的家庭通常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家庭中,父母一方必然不是纳西族人,因此,为了方便和沟通,孩子从小就需要同时学习这几种语言,在语言学习能力最强期间,习得三种语言。一种是在父母熏陶下学习到的汉语,因为父母并不都能够听懂纳西语,因此在交流中,必须借助汉语来实现顺畅沟通,在此环境下,孩子就必须掌握汉语;另一种是父母平时工作忙,除了团聚时刻,被留守在家里,同爷爷奶奶(纳西族)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习得纳西语;最后就是在外公外婆(非纳西族人)家成长时,受到他们使用的语言熏陶,从而学习到外族语言。因此,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语言习得环境杂乱纷繁,受此影响,孩子习得的各种语言都特色明显,差异显著。
(三)云南纳西族汉话的习得渠道
日常的交流和沟通,需要语言作为中介来帮助实现,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应用下逐渐熟练掌握。在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某门语言的熟练程度,就看他能否熟练运用这门语言,如果能,则说明他对于这门语言掌握得十分熟练。反之亦然。语言习得的熟练程度,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年龄因素、时间因素、习得途径以及习得环境的因素,可以说,影响因素纷繁复杂。仅在习得途径方面,语言习得的环境就可以细分为诸多环境,总体概括来说,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的就是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观念以及人们的思想、追求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在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总是发生着变化,进而带动和影响人们对于语言的选择。小环境指的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环境。语言习得的环境必然离不开这两种环境的影响,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语言习得才得以完成。根据统计研究,云南纳西族汉语当地话的习得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习得
家庭是学习成长的第一环境。但是在云南纳西族人的家庭中,通过家庭习得的人在所有习得人数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总结对比可知,从家里习得汉语方言的人,基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父母工作在或者生活在汉语方言使用较为频繁和广泛的环境下。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的父母总是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在此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必然从小就接触到汉语,进而也就为汉语方言的习得塑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父母双方中,必然有一方不是纳西族人,因而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父母在家庭中会使用汉语进行,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地学会和掌握了汉语。
2.学校习得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一个省份,这里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杂居而聚,相交相融。同时,不同民族的孩子通过上学走到了一起,共同生活在学校,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结束,他们所接触到的人都是少数民族同胞。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必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际,而为了能够使周围的人听懂和理解自己所说的话,就必须使用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当地汉语方言正好满足了这项需要。小学校园中,纳西族人一般只需要掌握简单的交际用语即可满足需要,并且在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出现言不及义的情况。到了初中后,纳西族学生处于一个较好的学习和掌握当地汉语的重要时期,语言习得速度较快。高中时期,纳西族人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当地汉语进行交流,并且形成了具有纳西族浓郁特色的当地汉语方言。实现交际是学生学习当地汉语方言的主要目标,在习得过程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次、分阶段向汉语目的语过渡。同时,语言习得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3.集市习得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各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正变得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云南纳西族与其他民族的交际也正变得日益紧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走向市场。集市是各民族交往和沟通最为密切的一个场所,为了使各民族都能够顺畅交流,使用当地汉语方言成为了不二选择,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纳西族人在自然状态下完成了当地汉语方言的学习。
4.日常生活中习得
母语,对于各族人民的学习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最为族人所接受。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各民族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各民族无疑都首选“母语”即当地汉语进行交流,这会使交流双方倍感亲切。同时,多数人表示最为反感在交流过程时一人使用普通话。因为他们觉得,使用普通话的一方,带有炫耀的意味,为了展示自己的学识,才使用普通话。如果另一方不会使用普通话,那么这场交际无疑会终结。因此,在交流中使用当地汉语成为了各族人民的一个基本共识,抵触使用普通话同样取得了各族人民的认可。在此氛围下,使用当地汉语进行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而当地汉语方言是各个民族人心中共同的“母语”,因此,这就造成了当地汉语方言是人们交际的首选,并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地强化。
二、云南纳西族交际中介语的使用情况
云南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当地的交际中,使用任何语言都是十分便利和灵活的。使用何种语言进行交际,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可以选用少数民族语进行交流,或者使用少数民族汉语当地语进行沟通,又或者使用汉族汉语当地话进行沟通。具体情况要根据交流对象来具体选择。如果双方都是同一民族,那么使用民族语进行交流无疑最为恰当。如果不是同一民族,那么选择汉语当地话进行交流最为合适。纳西族与其他民族交流时,最为常用的就是汉语当地话。在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云南纳西族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使用汉语当地话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使用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只有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和民族重大传统节日及活动时,纳西语才是第一选择。通常情况下,汉语则是主要的交际语言。除此之外,影响交际用语的另一个因素是年龄。不同年龄层面的人,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3-7岁之间,纳西族人交际时几乎全部使用纳西语。只有13%左右的纳西族人使用汉语交际。在8-13岁这个年龄段内,交际时使用汉语的纳西族人比例有所增长,达到了17%,其余人还是主要使用纳西语进行交流。在14-25岁的这个年龄段中,多数纳西族人在交际中会兼用汉语,在交际中兼用汉语的人数比例达到了98%。到了26-35岁这个年龄区间,纳西族人都能够使用母语交际,能够使用汉语交际的也达到了83%。到了36-55岁之间,能够兼用汉语交流的纳西族人比例有所下降,只有55%。56岁以上,纳西族人中,兼用汉语交际的则不到一半,大约只有49%左右。
三、结语
云南纳西族汉话的习得与使用者的交际环境密切相关,家庭、学校、社会集市以及日常生活是云南纳西族汉语当地话主要习得途径。云南纳西族汉话作为纳西族的交际中介语对于纳西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年龄层面的云南纳西族人兼用的语言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