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精准扶贫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实施效果研究

2018-02-22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准金融

康 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18)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金融机构为了使扶贫对象生产性的金融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而针对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生产特点,因人而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提高其生产能力、生活水平,最终实现成功脱贫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精准扶贫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扶贫攻坚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凸显。

一、金融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区域实施体现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的主体和客体

不同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的扶贫方式,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的方式是“授人以渔”,主体是金融机构,发挥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的不同功能、作用,使各主体形成合力,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金融扶贫开发有机系统。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区域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体,使真正有困难的群体能够得到资金上的帮扶,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最大效用地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作用,体现了我国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目的和初衷。

(二)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的手段是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通过向困难群众发放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但是少数民族区域贫困问题有其天然的特殊性,地理位置条件、气候条件、民族传统习俗、受教育程度等都可能成为限制其经济发展、阻碍金融精准扶贫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特殊性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条件、个性化的能满足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需求的金融扶贫产品。

(三)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如果说传统的财政无偿性的投入是一个“输血”的过程,那么金融精准扶贫更像是一个“造血”的过程。要使我国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可持续性,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就需要具有连续性。扶贫攻坚是一个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工程,需要不断发力,各个金融机构应当合理运作,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量力而行,损害自身利益的方式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影响整个扶贫工作。因此金融精准扶贫也是一个互利互惠、合作发展、共同获益的过程,金融行业在扶贫工作中不是慈善行业,而要通过完善其运行机制、运作方式从中盈利从而保障精准扶贫政策的长期运行,被帮扶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更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政策带来的资金优势,发挥所长,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取得的效果

在我国少数民族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运行的过程中,精准的项目实施安排、精准的资金投入使用,使扶贫措施精准到户,使金融精准扶贫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协同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少数民族区域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这几年,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区域性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困难家庭不仅实现了持续增收,而且通过帮扶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代际间贫困问题,如内蒙古地区贫困人口由本世纪初的183.7万减少到2015年的80万不到,累计减贫1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宁夏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01.5万人下降到58.12万人,降幅42.74%,贫困发生率由25.6%降至现在的14.5;西南民族地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14.6万亿元,与2014年西部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8万亿元相比,呈不断发展态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少数民族区域的基础设施得到补充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一些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设施不断完善。针对少数民族区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各地区因地制宜,兴建水利工程解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问题;针对各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问题,各地交通道路也在陆续地建设,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乡村通车水平高达九成,形成了连接东中西部的网状交通格局,成为高效的致富通道,让贫困群众能够走出去,外部有利的资源优势能够走进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水、电、路、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区域脱贫致富。

(三)少数民族区域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在教育、医疗、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扶贫先扶“智”,近几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扶贫力度,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小、初、中、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更加均衡,增加学校数量,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可以就近读书,培养了一批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逐步推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病有所医”是扶贫的重中之重,现阶段乡村设立了卫生站点,各个行政村也配备功能相对齐全的卫生室,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县,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在文化建设上,网络、电视、农家书屋等的普及和建设,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网络的普及也拉近了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的联系,使他们能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养,保证了他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发展。

(四)少数民族区域的自然生态有了明显好转

在扶贫过程中,关注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依托少数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因素,形成了以林业、牧业、观光旅游等产业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一种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也从中受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去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保护积累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合谐共生。此外,一些地区也凭借自己特殊的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清洁能源等,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了一批风电设施,推进了民族地区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

三、我国少数民族区域金融扶贫中的问题

虽然金融精准扶贫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实施中积极效果显著,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扶贫力量有待强化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的偏远乡镇一般只有一家农村金融机构苦苦支撑,虽然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但金融服务力量严重不足,承担主要任务的信用社生存环境差,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很多精准扶贫的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除此之外的一些本地的小微企业,数量上可能比较多,但由于力量有限依然无法解决贫困人群贷款困难的难题。各金融机构受当地经济发展限制,无法拓宽业务范围,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这些都极大地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扶贫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大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使针对的扶贫信贷风险加大。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地多人少,特别是偏远的乡镇农户住得比较分散,农产品会受到地形、气候以及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多不可控因素加剧了贷款人还款能力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贷诚信教育,是否还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贷款人的自律和自觉,这些都使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加大。

(三)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产品设计不符合实际

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是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产品。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精准扶贫中金融产品的设计与被帮扶对象的需求存在差距,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经济困难,但是不合理、没有针对性的服务政策,使得扶贫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不能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实现长远发展或者投入的贷款等资金难以收回,致使金融机构面临亏损。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的金融贷款期限多为一年期,但是农作物或养殖业的周期往往不止一年,因此,还款期限到来时,即使农户想要还款,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原因,也无法偿还。另外,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资金数额也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都在制约着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功能的发挥。

(四)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扶贫信息共享渠道有待进一步疏通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精准扶贫就是要体现对扶贫目标和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信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对于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精准扶贫对象的基本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共享不到位,使一些需要帮扶的对象得不到帮扶,使金融精准扶贫的专项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严重影响金融精准扶贫信贷的高效投入和精准性。

四、完善少数民族金融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增强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实力

从实力上看,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实力相对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金融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衡,这不仅不利于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在客观上影响并限制了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体系的完善,因此,国家相关金融主管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筹措以及投入的力度,最大限度地为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砝码。当前,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网点覆盖率的提升是加强少数民族区域金融扶贫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一方面,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服务机构可以采取流动式的经营方式,将金融扶贫服务送到需要帮扶的对象手中;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扩大金融服务网点的服务辐射范围。

(二)提升少数民族区域被帮扶对象的诚信意识

少数民族区域被帮扶对象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水平关系到金融扶贫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应当多措并举来提高其诚信意识。首先,要加大对他们的诚信教育力度,通过当地宣传栏、横幅的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让他们能够树立及时还贷有利发展、拒绝还贷阻碍进步的意识;其次,要发挥典型的作用,通过宣传当地的好典型,呼吁大家向他们学习,让帮扶对象意识到诚信经营、及时偿还银行贷款、保持良好的诚信记录的重要意义;再次,当地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对失信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对屡教不改的,要取消其获得帮助的资格,以促使其及时还贷,树立诚信意识。

(三)优化农村金融产品设计体系

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产品设计需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区域的金融信贷产品的额度、金融信贷产品还款期限、金融信贷产品还款方式等各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改进与提升,着眼于金融行业的运行态势,在少数民族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过程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服务产品的市场化匹配,根据农、林、牧、渔等各行业的行业特点设计适合的服务产品,比如适当延长养殖业、放牧业等的还款时间;针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还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在综合评价还款能力的基础上,适度加大放款额度,等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少数民族区域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工作。少数民族区域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以便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区域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迈向新阶段。

(四)建立少数民族区域金融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为了实现扶贫信息的共享,可以考虑构建少数民族金融精准扶贫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全国所有少数民族区域的贷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情况、失信状况等信息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这对于保障金融扶贫专项资金的精准发放、评估金融资金的使用效能、把握未来金融扶贫工作的方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之,随着金融扶贫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逐步推进,惠及几亿人的精准扶贫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序幕,数以万计的人从中受益,使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也可以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继续贯彻推进。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心存侥幸、视而不见,而要主动发力,不断完善,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在少数民族区域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精准金融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