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代流行语看社会文化变迁

2018-02-22刘静静

当代修辞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流行语词语

周 荐 刘静静

(1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2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提 要 流行语是因时代和社会需要而于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通俗的字词语句,有社会各阶层“人人争说”的特质。每个时代一般都有一些属于各自时代的流行语,在反映出各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彰显出该时代流行语的特点。当代流行语与以往有所不同,它们语量丰、受众宽、传播速、递嬗快,能够全面、及时、迅捷地反映当前的社会文化状貌。研究流行语的发展可一窥社会的脉动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把握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向,亦可看出流行语与网络词语、潮语、新旧词语等的异同。

一、 流行语的界定及其与其他词语的关系

何谓流行语?如果搞一个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有无一个通俗而又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界定标准呢?比如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敲出“人人争说”四字,就会有大量“人人争说”的事件、人物奔来眼底,什么“人人争说曼德拉”(2013年),“人人争说黄花梨”(2015年),“人人争说共享单车”(2016年),“人人争说雄安新区”(2017年)。这“曼德拉”“黄花梨”“共享单车”“雄安新区”等,就是各自年度的流行语。为何认为“人人争说”的词语是流行语?因为“人人争说”正是一个流行语流行的起因和表征,也反映了该流行语由原来的不流行到流行的状貌。1969年9月10日,甘肃武威出土了东汉“马踏飞燕”铜奔马等重要文物。这一考古新发现立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郭沫若挥毫写下“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1969年的中国,外有中苏珍宝岛冲突事件,内有中共九大的召开,全是政治事件;关乎民生的,上山下乡运动、“三支两军”,也无一不具政治性。“马踏飞燕”铜奔马等重要文物的考古新发现,给人们文化心理带来的冲击无疑是震撼性的,所以出现了“人人争说金缕衣,奔走相告铜奔马”的局面。“铜奔马”“金缕衣”“马踏飞燕”等理所当然成为那个年代可使人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一下、短暂地回归常态的流行语。因此,流行语就是受某种触发而在一定时期内骤然流行开来的字词语句。

流行语,不少是由语句构成的,也有很多是由词充当的。由词充任的流行语,那词多是双字词,也有单字词。单字词较少,例如:

二 怼 黑 火 囧 靠 酷 萌 雷(靐) 霾 亲 顺 秀 丫 闪

双字词数量庞大,例如:

扮嫩 爆表 创客 大咖 点赞 吃土 给力 坑爹 裸捐 卖萌 闷骚 秒杀

逆天 泡妞 情商 圈钱 扫码 神隐 剩女 手游 吐槽 网购 颜值 渣男

流行语由三字以上的词语充当的,数量不菲。三字格的例如:

打酱油 单身狗 二维码 分分钟 骨灰级 获得感 可燃冰 零首付 萌萌哒

你懂的 情侣装 神回复 跳楼价 小鲜肉 云计算 真人秀 直男癌 转基因

四字格的例如:

吃瓜群众 丁克一族 工匠精神 红军之问 洪荒之力 金砖五国 全是套路

人肉搜索 四个自信 刷存在感 心灵鸡汤 一带一路 又双叒叕 治国理政

四字格的词汇单位,多已不是词而是语。因此,四字及四字以上的流行性的词汇单位,更是名副其实的流行“语”(周荐2017)。超过四字的流行语也可举出一些:五字的如“很黄很暴力”“谁让直播的”“我也是醉了”“双一流建设”;六字的如“小心你的小命”“有钱就是任性”“根本把持不住”;七字的如“老虎苍蝇一起打”“我只为领导服务”“你会死得很难看”“你有权保持沉默”。词长更长的流行语,多需分成两个分句,已是典型的句的形式,例如“反对活熊取胆,就等于反对国家”“我们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明明能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流行语不仅有字词、仂语、惯用语、谚语类的形式,也有歇后语的形式。例如“文革”时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有句台词:“左手戴手套……自己人!”后来演变为歇后语型的流行语“左手戴手套——自己人”。流行语除可直接援用现成的词语句外,还可创造性地采用语模造语的方式。例如用“你尽管XX,XX了算我输”这个语模,可造就“你们尽管复习,考到了算我输”“你尽管看,要是不笑算我输”等多个流行语;用“一言不合就XX”这个语模,可造出“一言不合就斗图”“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一言不合就飙英语”。语模一般都是在名句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例如人们先造出“厉害了,我的哥”,后归纳出“厉害了,我的X”这个语模,再后又根据这个语模造出“厉害了,我的歌” “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厨房”“厉害了,我的病毒”等流行语。流行语一经造出,复杂的往往追求简约化,词长较长的也多追求词化。例如“网络红人”略作“网红”,“网络警察”略作“网警”,“躺着也中枪”略作“躺枪”。有的流行语从词化来,例如“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就是从“骚扰”化来的。

单字词、双字词多数是全由汉字构成的(如上);也有径用西文字母或中西合璧造成的:

Duang QQ AA制 E时代 hold住 K歌 P民 POS机 柯P 4S店

径用西文字母创作而成或中西合璧造成的流行语,有时需要一些解释性的文字才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例如“K歌”,原指香港乐坛一些专为卡拉OK创作的歌曲,现常表示到歌厅去唱卡拉OK;“柯P”也作“KP”,是台湾岛内一些人士对曾任台大医学院教授的柯文哲的称呼,“P”为英语Professor的首字母,以P代“教授”再与姓组合也是台大医学院内的习惯称谓。汉语流行语中除有上述那些站在汉语立场上命名的“字母词”或“半字母词”外,尚有国际通用词。所谓国际通用词,是西文造就而在国际上通用的词,例如Facebook, Google, 7-Eleven, WTO。汉语中流通的国际通用词,有的有中文译写,如“Facebook”译作“脸书”;有的至少目前看还甚少中译形式,如7-Eleven。西语中的一些词语,亦有径用于汉语中而成为流行语的可能,例如英语中的Man和freestyle就在不久前成为了汉语中的流行语。

流行语若要做到吸睛,必须在内容上、形式上下足工夫。因此,流行语内容惊警、形式奇拔,以更吸引人,是其一大特征。内容上的例子,如“痛并快乐着”,将痛和快乐这样处于两极的感受放到一处,起到了吸引人的效果。再如“一言不合就飙英语”,将“一言不合”与“飙英语”这样逻辑上不具顺承关系的内容硬拉到一起,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文字形式上的例子,如“又双叒叕”,以文字游戏的方式,表示某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也表示一件事反复出现。领袖语录的流行语本就吸睛,文字形式上的改易可能会令其愈发流行。例如毛泽东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数十年来流行不衰的一个流行语,近年来又被年轻人改造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令这个流行语在幽默的心理和轻松的氛围中继续流行下去。

流行语与网络词语存在着交叉。网络词语,简称网语,泛指网民在互联网使用的常用字词语句。网络词语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和优势彰显网民的个性和自由意志,传达对自我状态和社会公共事件的判断和评价。网络词语是网络时代特有的词语,而网络流行语则凭借着独特的手段和优势在特定的人群和空间中创造并流传,可瞬间传遍天下。这种优势是纸媒流行语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上面列出的流行语中的相当一部分,因为创作于网络或在网络中流行,就不但是网络词语,也是流行语。近年来网络词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所谓的“新成语”,例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是什么,但是感觉好厉害啊)、“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些为网民所造或在网络上疯传的“新成语”,本不具为大众所接受的条件(这一点,从不为其注释,一些读者便不明其意可知),但却在网络的助推下成了货真价实的流行语。提到网络流行语,还不能不提“潮语”。香港人所谓的“潮语”,是“潮流用语”的简称,也就是香港年轻人嘴里时髦的流行语。两相比较,很多香港的年度“潮语”,其实就是内地的流行语。例如年度“潮语”中的“火星文”(2010年),“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2011年),“江南style”(2012年),“囧”(2013年),“剩女”(2015年),“一带一路”(2016年),在内地也正是当时的流行语。当然,香港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潮语”,例如2014年的“倒抽一口梁气”(梁,指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2017年中的“林月郑娥”(故意将“林郑月娥”的名字写错)。这些香港“潮语”在更大范围流行的机会甚微,它们是否真能在香港各阶层都流行开来,也未可知。

流行语与新旧词语也同样存在着交叉。新词语是新造的词语。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新词语,也会有随时淘汰掉的旧词语。新词语几乎每日每时都可能会涌现出来,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17年9月26日新浪网一则消息的标题《在联合国“怼人”的副部 离任惊动“正球级”》中的“正球级”。讲究级别的国人,早就有了“正副处”“正副厅”“正副部”甚至“正副国”的说法,如今联合国的秘书长,国人竟也为其“级别”安了个“正球级”。“正球级”显系新词语,幽他一默,十分诙谐,若流行开来,自然也就成了流行语。流行语与“热词”并不相等,两者有同有异。所谓“热词”其实就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词语。百度百科创立了一个“十大热词”的项目,由百度百科根据权威资料、网友投票综合评选得出,分月度榜单和年度榜单。从月度榜单的“十大热词”看,2015年2月的“滴滴打车”“微信红包”,4月的“一带一路”,6月的“我们体”,10月的“二孩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色,记录时代点滴,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的确也正是当时的流行语。而另一些“热词”,如2017年8月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7月的“香港回归二十周年”,6月的“徐州幼儿园爆炸事件”“卡塔尔断交事件”等,5月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等,所记录的是社会热点的事件,并不具有词感,是否能在大众口头上传播开来并流行开去,还需观察。旧词语中有一部分是与流行语存在交叉的,那就是复苏词语。所谓复苏词语,是一个词使用一段时间后暂不再用,“沉睡”若干年又重被启用。而复苏成为流行语,则该词不仅经历“死而生”的过程,而且还要爆发出活力,广为使用。例如《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收有“商战”一词,说明此词是当代流行语。“商战”一词首次出现不是在现代,而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版的郑观应《盛世危言》中,为当时的新词。但是这个词造出后却并未得到世人应有的关注,历百余年,中国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商战”一词终于复苏,变为高频词,成为当代的流行语。复苏词语,除“商战”那样复苏前后意义无别的之外,它们或是旧词而生出新义,例如“土豪”;或是利用旧词语之形而赋新义,例如“白骨精”。①流行语也可能会与境外语言存在纠葛。例如“料理”是从日语回流汉语的一个词。“料理”在中古时期本就是汉语的词,在那之后被日语借去,近代再由日语回馈回汉语,站在汉语的角度说,此词即所谓“飞去来词”。无论是原先在汉语中,还是借入日语后,“料理”都不是流行语;只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日本餐厅在中国大陆的普遍开设而开始成为汉语中的流行语。

二、 流行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感,实时反映时代的脉动,让人随时感受着时代的呼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语,比如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时代,人人口宣佛号,那时的流行语自然多与佛教有关;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大家所思所想,多为经济社会发展,此时的流行语自然也就常与此有关。

流行语一般只会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铁人”“土改”“放卫星”“一边倒”“赶英超美”“英雄母亲”“时刻准备着”“支持亚非拉”,六七十年代的“讲用”“选调”“大串连”“样板戏”“反修防修”“批林批孔”“农业学大寨”“五一六分子”“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早请示,晚汇报”“先治坡,后治窝”“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八九十年代的“大片儿”“非遗”“上网”“宰熟”“地球村”“回归热”“谋女郎”“三种人”“扫黄打非”“女排精神”“上市公司”“温水煮蛙”“柏林墙倒塌”“没事偷着乐”“味道好极了”“乐呵乐呵得了”“玩的就是心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尬舞”“老赖”“逆袭”“蚁族”“大数据”“获得感”“伤不起”“蒜你狠”“政务公开”“两学一做”“共享单车”“刷脸技术”“五个一工程”“也是蛮拼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各时代的流行语不仅思想内容有异,语言形式也或有所区别。思想内容上的差异,例如五十年代正是中苏蜜月期,那一时代的流行语,多有前苏联的痕迹,例如“加加林”“喀秋莎”“习明纳尔”“苏联老大哥”;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西方文化瞬间涌入,出现了“牛仔”“麦当劳”“唐老鸭”“迪斯尼乐园”等流行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人愈发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基于文化自信创造出来的流行语也更彰显出本土文化,例如“酷”“赞”“扶贫”“高铁”“维和”“中超”“公益车”“接地气”“老司机”“支付宝”“绿色通道”“微信支付”“造血干细胞”“第二大经济体”。从语言形式上的差异看,五十年代的流行语,少有单字词,而多由复字词构成;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语,也少有单字的,但由句子构成的已非常多见,其中常见的是领袖的语录和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改革开放后的流行语,形式多样,单字词、复字词,仂语、谚语、歇后语及句子,都非常常见。流行语一般不会永远流行下去,那个时代一结束,其中的一些或许就不再流行。例如“藏獒”“君子兰”都曾是一些人热衷的玩物,身价不菲,声名远播;但如今,事物仍在,表示该事物的词语热度却早已退去,回归本初了。闭关锁国的年月产生出来的流行语,不大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持续流行;社会开放的年代涌现出来的流行语,一般也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年月就出现。

在一个社会生活不正常、不健全的时代,流行语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面时常受限,反映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例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上多是政治性的流行语,甚至就是政要的语录,例如“老三篇”“斗私批修”“不要只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在一个社会生活正常、健全的时代,流行语对社会的反映却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当今社会的流行语,固然也有反映政治生活的,如“两学一做”“治国理政”,更有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的,如“电商”“酷炫”“神隐”“撞脸”“表情包”“供给侧”“女汉子”“学区房”“蓝瘦香菇”“绿色食品”“美图秀秀”“人肉搜索”“厉害了我的哥”“这事不能说太细”。

流行语在经济不很发达的社会里,传播的速度远不如在经济发达的社会快。比如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流行语,造出后只靠《人民日报》等有限的纸媒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有声媒体传播,自然比不了八十年代后,众多纸媒和电视、网络等立体媒体的传播速度。但是,传播速度快慢,与流行语的寿命长短,似乎并不成正比。网络时代所造出的流行语,有的寿命并不久长或预期不会长久,如“碰瓷”“扶不起”“我是流氓我怕谁”“上了贼船,就跟贼走”“别理我,烦着呢”“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了胃下垂”,曾广为传说,但却如昙花一现;而过去时代造出的流行语中的一些,如“春晚”“跳楼价”“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闲着也是闲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直用到今天,估计还会使用下去,具有较为持久的生命力。流行语当然也有个更替率的问题。一般来说,在非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流行语的更替速度会慢一些;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流行语的更替速度会快一些。

流行语一如普通词语,它们中的一些可能最初只是籍籍无名,但因为某种触发,使得它由非流行语转化为流行语,迅即传遍天下,得到大众的认可。例如“洪荒之力”,2015年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洪荒之力”始出现,并未流行。但在2016年8月8日,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一句“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使这个词瞬间流行开来。一个词语由非流行变为流行,是需要一定的契机的(崔蓬克2012)。其中,社会大众对该词的欣赏(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是决定性的因素,例如“爆买”“虎妈”“拉黑”“暖男”“葛优躺”“朋友圈”“实体店”“正能量”“不忘初心”“刷存在感”“很黄很暴力”“躺着也中枪”“且行且珍惜”“臣妾做不到啊”“老虎苍蝇一起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就是因名人、名著、名剧等于瞬间流行起来的。

流行语的地域性,表现在一地的人们对一些事物对象深刻的认识和反映上。例如2017年8月23日飓风“天鸽”掠过澳门,给澳门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天鸽”作为流行语,在澳门似比在祖国的其他地区更为流行,因为它带给澳门人民巨大的灾难,使澳门人民有更深刻的切肤之痛。流行语的地域性表现,还反映在记录它们的语言文字上。例如字母词“CT”“PK”“DVD”“GDP”“NBA”“KTV”“WTO”,半字母词“卡拉OK”“IC卡”“B超”“T台”“APEC蓝”,都不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汉语社会有条件大批出现的词语,更不是当时能够流行开来的流行语。它们的出现,尤其是广为流行,也说明了今日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说明了当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拿来主义”态度。

字母词多数是外来文化影响下出现的,非字母词的出现未必就没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流行语中就有受其他语言或方言影响而产生的成员,例如“贴士”“比特币”“跳蚤市场”“自主知识产权”。流行语也有来自本语言的一些方言,例如来自东北方言的“爱咋咋地”,来自粤方言的“给我一个理由先”。也有先产生于其他语言,再流行于汉语某方言,最终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流行开来的情形。例如“撞衫”,英语原词为Dress Same(穿的相同),“撞衫”这个词最先流行于我国香港地区,后才在整个华语地区使用开来。粤港澳是改革开放后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共同语中来自粤方言的流行语尤其多,例如“搞掂”“搞笑”“辣舞”“埋单”“地下钱庄”“当灯泡”“三只手”“咸猪手”“古灵精怪”“三姑六婆”“生猛海鲜”“咸鱼翻身”。需要注意的是,在方言中流行的词语,到共同语中未必也能流行起来,例如“炒更”“饮头啖汤”在粤方言中是流行语,它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共同语,却远不如“搞掂”“埋单”等那样流行。方言流行语进入共同语而成为共同语的流行语,有的可能会稍加改造,例如“搞掂”改造成“搞定”,“埋单”改变为“买单”,“有冇搞错”改为“有没有搞错”;有的可能就直接使用,如表指斥的“你少来”,表反问的“想什么呢”,表搦战的“放马过来啊”。流行语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其社会方言性上。例如我国澳门社会的一些博彩词语“荷官”“老千”“百家乐”“老虎机”等,就冲出了澳门,在整个华人社会流行开来。

流行语有些在语体上存在着或雅或俗的问题。典雅的如上所举的不少例子,俚俗的如 “屌丝”“尼玛”“屁民”“绿茶婊”。其中一些流行语采取了以他字替代的方法,试图减轻对人们视觉或听觉上的冲击力;但因其意思仍未改变,其语体也不可能由俗转雅,例如“靠”“次奥”“牛逼”(或“牛B”)“卧槽”“草泥马”②。流行语的语意表达有时是需要婉转些的,以避免因过于直接而产生的强刺激性。例如“吃枣药丸”,就是根据谐音“迟早要完”而造出的。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文明古国,相信在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上,弃俗取雅是未来必然的选择。

三、 流行语的来源与社会舆情

上古时代,中国就已有从流行语观察社会舆情的传统。《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这里,孔子将《诗经》对社会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反映出他对诗的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意为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意为诗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诗可了解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意为诗可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加强修为;“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意为诗可批评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之怨。古代的史书和笔记类的著作对采风以知民情是有记录的,例如《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记载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后代的著作就记录了不少反映社会民情的谚语,对执政者是很好的参考。例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二:“(童贯)进用被宠,继西边用兵,又以功进。于是缙绅无耻者皆出其门,而士论始沸腾矣,至以蔡京为比。当时天下谚曰:‘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筒:谐音“童”,指童贯;菜:谐音“蔡”,指蔡京。二人是北宋末年权奸,朝野愤恨。上述流行的谚语指除掉童贯、蔡京,天下就太平了。清嘉庆年间,大贪官和珅归案,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流行天下。历史进入现代,作为社会变化的记录仪和显微镜,流行语更集中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和追求,在反思中积蓄着时代的正能量。现代一些流行的谚语(尤其是劝诫讽喻性的谚语)的采集也反映出政府对民意的重视态度。一些有失检点的政要,某些贪官、不法者,有的因为他们自己出语不慎而露出马脚,最终锒铛入狱;有的是百姓据作恶者的恶行编出谚语,司法机关寻踪觅迹最终将其绳之以法。这些话语,凭网络等媒体迅即流行开来,成为流行语。例如“唐骏读博”“恨爹不成刚”“爹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表叔之表,王主任之鞋——都是天价”等。

流行语多数是由民族共同语的说者创造出来的,其中领袖人物的重要论断有时会对一个词语句最终能否流行开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就是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已流行数十年,并未因其故去而流行终止;“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著名论断,就因邓小平而成为流行语,数十年来流行不衰。流行语有的过去可能只是一个普通词语,因某个契机而变成流行语。例如“爱拼才会赢”本是福建人常说的一句话,但在2017年9月4日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金砖五国会议上的引用而瞬间火爆,成为流行语。现代流行语很多是从经典的影视剧台词或著名的词句来的,例如“面包会有的”(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一直走下去,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日本电影《追捕》),“拉兄弟一把”(中国电影《南征北战》),“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国电影《红高粱》),“让世界充满爱”(1986年中国公益歌曲),“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原为外国商品的广告词,因中国运动员的使用而广为人知)。随着中国影视剧节目水平和商品广告质量的不断提升,出自中国制作的节目的流行语也会愈来愈多。

流行语仿佛人民大众口中的利器,它随时随地反映着当代的社会文化,歌颂正面、积极的社会现象,弘扬正气;揭露负面、消极的社会现象,抨击时弊。流行语对于当代社会舆情而言更有如晴雨表。近二三十年来出现的流行语,所反映的多是社会的正面形象;但也有一些流行语,所揭露的是社会的腐败现象或阴暗面,值得执政者参考。例如,有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待遇之低,对冗员之多的不满,如“副教授满街走,讲师不如狗”“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有的流行语表现出人们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斥责,如“周老虎”“躲猫猫”“被自杀”“洗脸死”;有的流行语以反语说出社会底层对一些负面现象的抵触情绪,如“无洞不算高尔夫”“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明明能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有的流行语以弱者的身份发出微弱的呼声,如“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吓死宝宝了”。反映各种不同声音的流行语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大众维权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更说明今天的中国远比改革开放前要开放得多,开明得多。一个牵动大众神经的事件,若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往往会出现反复炒作和渲染的情形,流行语也可能造出不止一个,形成一个流行语的词语群。例如有了“周老虎”,又造出“虎照”“正龙拍虎”等;有了“我爸是李刚”,又有了“龙子刚爹”“恨爹不成刚”“恨爷不姓李,恨爹不成刚”等。一个词语瞬间爆发般成为流行语,带动其他词语成为一个流行语的词语群,这本身也说明,该流行语关注的社会现象是多么的值得关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愈趋开阔,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愈来愈强大。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语在关注国内事情的同时,愈发关注境外的事件。也就是说,汉语流行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关注的是国内,也有一些关注的是国际。关注国内事情的流行语上面已列出很多,还可再举一些,例如“雷人”“抢红包”“不忘初心”“共有产权房”;关注国际问题的,例如英国的“脱欧”,朝鲜的“朝核”,韩国的“萨德”,美国的“通俄门”。进入新世纪以来,流行语不仅更替的速度超过以往,流行语新造的数量、反映问题的视野以及深度和广度等等,也非昔日可比。汉语流行语本身的面貌也与旧日有了质的不同,日益丰富多样。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社会愈来愈开放,中国的语言生活内容愈趋广泛,人们拥有的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度也都今非昔比,社会愈发宽容,包容性也愈来愈强。

注释

① 无论是旧词而生新义,还是利用旧词而赋新义,最典型的莫过于单字词。上文列出的单字流行语,“囧”“怼”即属前者,“二”(例如,“他这人愈来愈二了。”)“顺”(例如,“他临出门还顺走了人家一副手套。”)则属后者。单字词汇单位不比复字词汇单位,它们无法在词形上重新组织以出新意,只好舍旧取新或用旧赋新。

② 以其他书写形式替代以减轻视觉或听觉冲击力的例子,还可举“傻屄”为代表。因此词太过粗俗,一些人便改写为“傻逼”“傻B”甚至“傻X”。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流行语大盘点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词语ABC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