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启迪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性文化交流佛教

申 淼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010000)

古代中国处于世界古代文明的领先地位,长久以来中国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欧、美、非不断输出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奠基于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心是华夏族内部各种文化的酝酿、争鸣、融会与集结,几乎未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秦汉以后中华传统文化进人发展时期,先后有印度文化、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等传人,与中华传统文化撞击和交汇;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中原和汉族居、而且还包括周边各少数民,甚至还包括海外的其他民族和国家。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两次文化大交汇,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这一次主要是佛教文化的交融;第二次是从明万历年间至今,这一次主要是西方科技、艺术、思想观念、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交融,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1、汉唐时期。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期间,尤以汉代和唐代为盛。汉代和唐代吸纳的外来文化,从地域来说,主要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宗教哲学。

佛教从汉代进入中国以后,不断汲取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员,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东晋以后,佛教广为传播。自隋唐开始,佛教逐渐为中华文化吸收,先是出现了天台、华严、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紧接着就是进一步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从汉朝到宋、明,在佛教与中华文化的碰撞融汇过程中,它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特点都是源于佛教文化的交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第一,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具有历史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不断汲取中国文化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员,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静土宗、密宗和禅宗等众多的派别,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大量的佛教经典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成为了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宋明时期的儒学也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哲学体系。第二,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佛经中的故事通俗易懂,影响了中国的章回体小说。吴承恩《西游记》中的许多神话故事都是来源于佛经。佛教思想直接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学家的创作,许多带有禅宗思想的诗歌相继出现。中国著名的石窟壁画艺术和寺庙建筑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先驱的一批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从而使中西文化有了第一次真正直接的交流。明末清初这二百年的时间里,是中西文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真正直接的交流与接触,并具有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特点。

这一时期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不仅带来了天文仪器、自鸣钟、地图、眼镜等科学仪器和科技制品,而且翻译出了大量的科技著作,,介绍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医学、水利等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中国当时的学者对西方文化持认可的态度,并认真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把它们与中国传统的科技相结合。当时的许多思想家也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掀起了早期启蒙思想的思潮。西方传教士也为古老的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学西传。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典籍,让欧洲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经典和儒家思想,同时了解中国人尊重的圣人孔子。他们还编写著作多方面地介绍中国的历史,他们还具备一定的天文和地理测绘知识,绘制出了更加精准的中国地图,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

3、近代时期。近代的文化交流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压迫而来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来,欧洲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而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的自热经济社会中,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近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以一种平等有好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伴随着暴力和血腥而来的,带有一定的征服性质。因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也对一部分西方文化采取抵抗的态度;另一方面,近代文化交流是在和平友好的交流与暴力战争之间进行的。

西方的殖民统治者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部分的封建统治者意识到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抵抗外来侵略。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在全国各地兴办各式新式企业和工厂,培养大量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新式知识分子。在各种实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发现光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行的,还要学习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思想,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才能打败殖民统治着,振兴中华民族。这些改革运动都是由于清政府与外来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换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而得以进行。

4、现今。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一体化进程进程越来越快,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紧密,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顿,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大特征就是较强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大国,文化的包容性较强。随着国力的增强,拥抱世界文化的胸怀会更加宽广。

二、对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启迪

1、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当今社会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认同当今文化时很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时又容易和当今文化形成对立局面。一部分中国人正在慢慢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认为中国文化落伍了,只有外来文化才是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而在另一部分中国人希望通过排斥西方文化来弘扬传统文化,以此重塑国家形象。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方式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处理好中国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中外文化交流决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要想真正得走出去,真正扎根,必须具备中国的民族特点。民族性是中国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或先进性之后,才可以传播、发展。时代性必须依赖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

3、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一个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只能随着人民的富裕和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在当今社会,就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随着国民的素质的提高,又反过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了,国民素质提高了,既可以放眼全球,将高水平的文化引进到中国,又可以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种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交流还会造成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将中外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境界。归根到底一句话,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面貌主要是由中国人的素质来决定的。

4、注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进行中外文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刻刻把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社会主义的利益为根本。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取其精华,抵制和排斥国外文化的糟粕,来维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稳定以及安全。中外文化的加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主体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学习引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取国外优秀文化的之所长,将我国文化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中外文化交流既是世界文化民族化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过程。现如今,中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而这个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支撑,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通过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我国与各国人民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同时,中国以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和开阔的胸怀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练习,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家的参与和支持,让中国与各国人民一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民族性文化交流佛教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佛教艺术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