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微博微信中流行语言的特征

2018-02-22朱梦雅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缩略新语谐音

朱梦雅

(烟台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0)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蔚为大观的网络时代中,微博和微信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为人们广泛应用。微博,是微型博客(或微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近几年出现并迅速走红的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本文就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微博和微信中出现的新的流行用语的特征,从词汇,短语,句子到语义的四个大的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涉及范围广,形式丰富,构成方式多样,但本文只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在微博和微信中常出现的的新词新语构成方式进行简要分析。

1.1 从词的构成来看

(1)词缀化新词大量出现。汉语构词主要使用词根复合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万千气象的新词新语对附加构词可以说是越来越亲睐。我们可以看到词缀化新词层出不穷,比如年轻人会用“萌萌哒”来形容好朋友的俏皮可爱,这个“哒”字附加在叠音词后面,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也并没有成为正式的词缀,但其所传达出来的活泼、可爱、亲昵之感却不容质疑。

(2)词语缩略迅速发展。微博或微信消息的表达中多追求简洁、生动、明快,喜欢采取最简明易懂的方式,希望对方能够既快又准的理解说话者的语用意图,这种表达也符合年轻人缺乏耐性、爽快的性格特征。词语缩略有多种形式,比如数字缩略、外来字母缩略等,常用的缩略形式是将多音节词语缩略成单音节,追求幽默的效果、简洁的力度、朦胧的美感。比如:

“生快”是“生日快乐”的缩略,在我们的口语中是不用的,主要用于朋友圈的评论或是发微博消息的时候,用于朋友之间,是年轻人之间的对生日的祝福,不能用于长辈或其他比较尊敬的人。

1.2 从短语的构成来看。短语是由词组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它和词一样,也是语言重要的建筑材料。微博和微信流行语中常用的短语的结构关系主要有:偏正、主谓、动宾等,其中偏正短语较多,约占短语总数的33%,其次是主谓、动宾短语,对中补、联合短语的使用较少。

二、语法方面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习惯用陈述句来描述事物,说明客观现象。微博、微信消息的传播追求高效、直观明了,因而多采用陈述句简明快捷的传递信息。而这些媒介的使用者,当代的大部分年轻人,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和期许,用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感叹句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因此本身带有抒情表意的感叹句就成为他们排解情绪的首选。

三、语义方面

3.1 音译外来词的语义特点。音译外来词是指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音译外来词的语义具有整体性,结构具有不可拆分性,基本都是单纯词。比如颇受青睐的“萌”,该字是由日语“萌”翻译而来,既取音,又借义,同时保留了日语中汉字的词形,表示美好可爱的意思。

还有一类是比较随意的,比如将英文的interesting可以说成“因吹斯听”,happy写成“嗨皮”,韩语的(我们),直接写成“屋里”,(哥F哥),写成“欧巴”。“因吹斯听”,“嗨皮”,“屋里”,“欧巴”等这些词单独拿出来都不会被算作我们汉语中的一个词,它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才会有意义。

3.2 谐音新词语的语义特点

(1)一语双关。谐音新词的同一语音形式对应两个不同的词形,可以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作出不同的语义解释。比如90后大学生会在期末结束之后相互调侃说到“这次又是一场壮烈的‘杯具’呀”。这里的“杯具”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喝茶的用具,但其作为谐音新词语运用到具体实际中,我们便可体会到使用者是在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自嘲的无奈情绪。

年轻人的总体语言面貌是呈现青春阳光,昂扬向上的风采,但其中也不乏因情绪激而使用不当语言的,其中一些又因其身份的影响,常常会用隐晦、委婉的方式去表达,这时就会借用谐音词如“碉堡了”,借此来呈一时口舌之快。

(2)幽默风趣。谐音新词语因其具有语义的双解性,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某种感情融入其中,对痛苦的事情进行自我安慰,对不公平的事情自我调侃,从而缓解伤感情绪,舒爽严肃气氛,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产生幽默风趣的语用效果。比如“蜜汁”尴尬,是谜之尴尬的谐音,用“蜜汁”来形容,会在尴尬的情境里添加一种更加特别的感觉在里面。

结语

本文是对微博和微信中常见流行语的语言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我们在关注微博语言“欣欣向荣”之余,也应当重视这种语言对传统语言规范的冲击和颠覆,尤其是对青少年语言习惯养成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微博和微信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对其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将是一项长期工作,本文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5.04

[5]张可.微博语言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06

[6]苏新春.当代中国词汇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49.

[7]申小龙.语义时代:当代汉语研究的大趋势「J」.温州师院学报,1990,(1)

[8]陈文博.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4).

猜你喜欢

缩略新语谐音
勇闯长龙阵
“协同”新语
大海失踪者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网络四字成语与文化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