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功能
2018-02-22乔榛
乔 榛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150080)
2017年5月14日到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13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贵宾出席了这次盛会。从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上海丝绸之路”以来,在几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的构想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这背后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反映了世界许多国家对合作发展的新希望。“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顺势且被认同,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一带一路”所遵循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所坚持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巨大,这是沿线各国合作的基础。但要实现合作的“五通”内容,首先要实现政策沟通。政策沟通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实现其他几通的前提。
一、政策沟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是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也是适应人类社会所处新变革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讲话强调的:“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1]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实现经济合作的方式绝不能是自由贸易所倡导的那样,只要各国都开放自己的市场就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国际经济合作必须以国家合作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或战略的沟通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50年代欧共体建立之前,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铁路轨道不同、电源插头也不同,各国之间想实现互联互通却面临很大的不便。随着欧共体建立,欧洲各国通过政策沟通,统一了轨距和操控系统,统一了电源插头,这大大地降低了合作成本,方便了人员与贸易的流动。[2]这虽然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案例,但更能够说明,政策沟通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同样感到政策沟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刘起涛在其公司为沿线国家建设公路、铁路和机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互联互通的首要在于政策沟通。首先要做好国与国政府间的战略对接和规划对接。其次要充分发挥双方银行、合作组织、企业等各方作用,积极推进务实合作。[3]
政策沟通的关键是做好国与国之间的对接,包括发展战略对接、发展规划对接、机制与平台对接、具体项目对接。[4]
发展战略是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重大抉择和顶层设计,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引领性。实现发展战略对接需要国与国之间最高层次的政策协调,也需要建立在政治互信和合作共识基础之上。实现了战略对接意味着国与国之间有了顶层的共识,从而为寻求合作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也有了共同行动的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样化特征非常明显,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差异较大、政治制度各异、民族复杂多样,如果不能在政策上沟通好,那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很容易落空。从目前情况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施顺利的项目都有国家战略或规划对接的基础,如“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对接的比较顺利,使“一带一路”项目在这些国家开展得就比较顺利。
发展规划是对发展战略的细化或具体化,具有操作性更强的特点。大多数现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建立在一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比如中国有“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俄罗斯有“远东开发规划”、巴基斯坦有“中巴经济走廊长期规划”、越南也有“五年规划”等等。这些规划都是各国基于自己发展状况所做的计划,具有中短期的导向性作用。如果各国在制定规划时就能考虑到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因素,或者在其他国家已制定发展规划的情况下主动去对接并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那么各国就有了更多发展共识,在实施发展规划中也就有了更多的交集,合作共赢的前景就更加广阔。如中俄两国的发展规划对接就具有典型意义。俄罗斯在更看好东亚经济增长潜力的前提下,提出要落实更具前景的远东超前发展区联邦专项规划。根据2014年12月出台的《远东和后贝加尔超前社会经济发展区法》,俄罗斯计划从2015年起的3年时间内,在远东建立9个超前发展区。在远东打造超前发展区旨在使用现代化技术工艺并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潜力来推动远东开发。如果把这一规划与我国的东北振兴战略联系起来,那么二者之间可以对接的方面会很多,一个真正共赢的局面便会形成。
机制与平台是实施规划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对接的有效实现形式。机制与平台对接是将各国有关执行机构衔接起来,构建顺畅的交流、沟通、磋商渠道和机制,并更有效地对接有关资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和项目执行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种机制与平台对接是目前世界各国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普遍采取的方式。通过机制与平台对接可以消除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麻烦和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立这种机制与平台对接是解决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有效途径,如国家领导人层面的定期会晤,对等部门或地方政府间合作交流年活动,等等。这都是机制与平台对接的具体形式。中俄之间就形成了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机制与平台对接,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具体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基本的元素。“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通过基础设施、经贸、投资、金融、人文等各领域的一个个项目推进的。项目对接是在项目合作中要实现的结果。虽然项目对接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主要由企业来实现,但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沟通,没有政策沟通形成的良好环境作为基础,项目是很难对接的。
二、政策沟通:其他“四通”的重要前提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推动的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是传统的世界合作模式受到新挑战背景下的选择。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巨大,对经济全球化提出严峻挑战。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新一轮全球化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虽然还是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也是发达国家享受的又一次盛宴,但新的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资本、技术的转移形成了国际经济关系新的不平衡局面,显示出新的特点,即一方面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作为全球化新的受益者取得不错的经济绩效,并且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变革所积累的一个结果是,曾经积极倡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转向拒绝全球化。如此,全球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该如何构建?对此,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全球化,但它们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并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标准来选择或取舍全球化。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中国则继续奉行全球化宗旨,并为推进全球化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出席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演讲,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目前,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文明重视和深思。[5]这一旗帜鲜明的主张表明我们将为推进经济全球化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为经济全球化开辟新布局。“一带一路”代表的全球化不同于过去的全球化。过去的全球化以要素的流动为主,而且主要是产品、服务贸易,以及资本流动。“一带一路”代表的全球化虽然也包含了过去全球化的内容,但又有了新的特点。“一带一路”强调共建,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要充分贯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方略,达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目的。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是内在相关、相互促进的系统性整体设计。其中,把政策沟通放在首位,表明它具有前提性作用,是其他四通的出发点。
政策沟通是设施联通的必要前提。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构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过去的全球化中,设施联通只是为了便利贸易的实现,而“一带一路”代表的全球化则把设施联通作为优先建设的领域。设施联通是要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在共商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是关键,要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首先,打通缺失和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其次,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物流信息化合作。再次,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强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最后,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重点建设输油、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推进跨境电力和输电通道建设,还要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基础设施联通的范围广泛,且都要涉及跨境建设,其复杂程度、困难程度都比较大。对于这样的过程,没有正常沟通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中俄在黑龙江上建设桥梁问题,几乎所有的准备早都具备了,只是由于政策的梗阻,至今还没有建成。中国的黑河市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为黑龙江所隔,两市最近的距离只有700米,建设跨江大桥是加强两市联系的最有效途径,如此共识很早就形成了。1988年7月,为改善黑河口岸的通关环境,满足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需要,苏联阿穆尔州政府向中方提出了共同建设黑河黑龙江大桥的建议。中方的黑河政府,对这个项目也表现出极大兴趣,随后成立了黑河黑龙江大桥筹建领导小组和大桥办,同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建设黑河黑龙江大桥的事被一拖再拖,直到2016年12月24日,中国黑河—俄罗斯布拉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跨江公路大桥正式开始建设。在这个耗时近30年的工程前期准备中,说它太过艰难,主要是两国的一些政策不能很好地对接,导致大桥迟迟不能开工;说它最终得以建设,也主要是因两国政府的不断沟通, 2006年以来,仅总理级别的商谈沟通就有三次,如此才促成大桥的建设。如此的案例有很多,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们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中进展较为顺利的都是有很好政策沟通前提的。瓜达尔港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该港是巴基斯坦的重要港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瓜达尔港距全球石油运输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只有约400千米,利用中亚与该港口相连的公路与铁路,中国有望开辟一条通往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能源运输通道。因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在瓜达尔港开发的历史上,美国和新加坡都提出建设瓜达尔港的规划,但最终都因资金和建设方案上难以契合巴方要求而没能实施。中国是在2015年11月11日正式接手瓜达尔港1521公顷土地使用权的,租期为43年。中方企业将管理瓜达尔港国际机场、瓜达尔港自由区和海运服务3家公司,全权运营瓜达尔港业务。中国企业经营和开发瓜达尔港,不只是建设一个港口,而是把它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支点。2016年,巴基斯坦政府通过并颁布《2016年财务法案》,使投资商23年免税优惠得到了法律保障。随着优惠政策逐步落地,无论是招商,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全面展开。2016年9月,瓜达尔港举办了自由区启动仪式,这标志着瓜达尔港走上了全面发展的轨道。瓜达尔港是中巴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典范,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其成功进一步证明,中巴两国做好政策上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前提。
政策沟通是贸易畅通的重要保证。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全球化,都离不开贸易这一基本内容。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提高沿线国家人民的福祉,让各国在更多更大的贸易中获得好处。为此,贸易通畅需要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沿线国家共同建设自由贸易网络体系、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降低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自由便利化水平,共同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潜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共同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互补、互动和互助,共同探索新的开放开发之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贸易畅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最为丰富的一项内容,也是建设中需要做出更多努力的一项内容。贸易畅通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同于设施联通,它的特点是要把沿线各国的生产能力通过贸易放大并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实现这一贸易目的的过程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便是各国间的贸易政策沟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系列的多边或双边协议,其核心就是各国间要进行贸易政策沟通并达成一致。二战结束后为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制定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国际自由贸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国家利益至上引发逆全球化趋势。这又极大地考验着世界各国双边或多边贸易政策,能否在沟通中达成新的协调。从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来看,这样的目的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对,使达成全球性的多边贸易政策协调变成一种“奢侈品”。“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贸易畅通,自然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政策沟通提出新要求,或者说,加强贸易政策沟通是实现贸易畅通的前提和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都不太健全,也缺乏建立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的经验。如此状况,严重地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和投资的扩展,更难建立一种实现贸易平衡的整体性贸易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整体性《贸易投资便利化协定》,这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但基于沿线国家的多样化特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不过,先建立双边的贸易政策沟通,并达成相关贸易投资便利化协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拓展,是最终建立贸易投资便利化总协定的有效路径。
政策沟通是资金融通的促进机制。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具体项目实施,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更为严重。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显得特别重要。资金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液,是资金融通现代经济运行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金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金融创新成为现代经济最为活跃的领域,其融资形式多样而复杂,又成为经济运行中极具风险的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融通,也需要一定的金融创新,但绝不能形成金融的自循环系统,而必须保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点,在资金融通方面要贯彻共商共享的原则,深化金融合作,推进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要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以改变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此外,还要构建完备的融资体系。资金融通是借助金融体系实现的,其形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而间接融资则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体系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要推进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以亚洲债券市场的开发和发展为先导,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推进各种金融机构建设,在做好目前已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资金融通以及推进金融体系建设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问题,而必须通过政策沟通来建立一个促进资金融通的机制。从其必要性来说,主要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情况复杂,发展各异,没有政策沟通很难建立一个有效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并发挥作用是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金融体系就是建立在世界各国进行的深度政策沟通的基础上。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几个对战争稳操胜券的国家聚集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一起商讨如何重构二战后的聚集秩序,为此建立了一个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这便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恢复和重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策沟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条件。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最基础的互联互通。[6]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离不开“民心相通”的支撑和保障。“一带一路”不仅在于硬件建设,而且还在于软件建设。软件建设是“一带一路”更为长久,更有效果的最有力保证。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我国政府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7]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为复杂的互联互通项目,不仅需要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还需要实现沿线国家和人民文化与观念上的认同。这对于沿线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多传统的现实来说,要实现民心相通会面临更大的考验。民心相通需要相互信任,需要利益共享,需要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必须做许多细致的工作。不过,从一个更具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政策沟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如果政策能够对接,那么就意味着有互利的基础,双方或多方的人民就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是一个共赢的倡议,因此在感情上容易接受。此外,政策沟通是一个有着多层次沟通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在这一机制和平台中,可以有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不仅有政府主导,还有民众参与。当建立在这种充分沟通基础上的政策得以实施时,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人民就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多的认同,民心相通就有了更广泛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五通”,这是一个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宏大倡议,也是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的新尝试。对于这样的一项伟大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推进,不过,寻找一个突破口,或重要抓手,是有效开展这项工程的思路。政策沟通无论是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的保障功能,还是对于实现“五通”中的其他“四通”具有的基础功能,都显示出它的特殊性。为此,聚焦于政策沟通,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三、政策沟通:有效实现的对策措施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策沟通涉及的国家很多,需要双边或多边的政策沟通。要使政策沟通得以有效推进并实现,一个有效的措施便是重点突破,典型示范。
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有64个,包括东南亚11国,南亚7国,中亚6国,西亚18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4国,以及蒙古和埃及2国。这些国家整体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多样性非常显著,文化信仰的差别十分巨大。要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建设“一带一路”,进行政策沟通,其难度是很大的。整体性推进的基础并不具备,重点突破是唯一可选择的方案。如何选择重点加以突破?这要根据其影响力、基础条件的成熟性以及已有的合作基础来选择。从这些条件出发加以考虑,应该选择中俄、中巴作为政策沟通的突破口和典型重点推进。
中俄是“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其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处于沿线国家的前列。特别是两国已经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表明,两国之间的认同度是很高的。因此,实现中俄两国间的政策沟通具有良好基础。做好中俄间的政策沟通,既可以作为典型,也可以探索具体实现途径。鉴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后的经济合作经验,在政策沟通方面,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进一步加强高层间的交往,夯实政策沟通的高层合作基础。中俄间已经形成了首脑经常性会晤和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这使得两国政策协调有了顶层设计。(2)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创建更多有效沟通平台。目前,中俄已有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平台,如中俄定期举行的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中俄互办“旅游年”等等,借助这些平台可以加入相关政策沟通的内容,更有利于达成共识。此外,还可以设立中俄经济论坛,为取得共识和政策沟通提供理论基础。(3)进一步落实中俄战略规划的对接工作,让中俄两国已经制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接尽快产生出效益来。俄罗斯开发远东的战略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对接的,也是可以实现共赢的,然而,目前在具体接洽方面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很好的政策跟进。这无疑是中俄政策沟通很好的切入点,必须加快落实推进。
中巴也是“一带一路”上有着特殊关系的国家。巴基斯坦被我们称为“巴铁”,这是因为在两国人民和领导人多年的努力下,巴基斯坦成为中国最坚定的友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巴基斯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位于阿拉伯海北部,紧邻波斯湾出口,尤其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的瓜达尔港,扼守着从非洲、欧洲经红海、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多条重要国际航线的要冲,距离全球石油主要供应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也只有约400千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鉴于中巴的特殊关系以及巴基斯坦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把推动中巴间政策沟通也作为突破的重点和示范的典型。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继续保持两国稳定友好关系,倡导更多战略规划的对接。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内生发展要求,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应该积极助推巴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出台,并给予重点支持。(2)继续以支持巴基斯坦经济发展为宗旨,使“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更多地惠及巴方的发展。巴基斯坦国情特殊,自身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国家,在与巴方进行政策沟通时,要充分考虑巴方的国情,用先人后己的中国智慧制定合作政策。(3)继续开展双方不同层面的合作论坛,在不断形成的共识中找寻政策对接的切入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围绕该主题开展多种合作论坛,以了解各方的关切,并形成更多共识,为政策沟通提供民意基础。
实行重点突破、典型示范的政策沟通对策,是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特征的一种选择。当然,这种对策除了在中俄、中巴之间采取外,还可以在进一步推进与其他国家的政策沟通中采用。随着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取得的共识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建设就可能在某种协议框架下进行统一的政策沟通,进一步实现其他的“四通”,最终形成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新的全球化体系,真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世界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
[2][3]共建“一带一路” 政策沟通有多重要?[N].中国经济导报,2017-05-16(T2).
[4]何立峰.加强政策沟通 做好四个对接共同开创“一带一路”建设新局面[J]宏观经济管理,2017,(6):4-5.
[5]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01-18.
[6]钟廉言.民心相通是最基础的互联互通[EB/OL].人民网,www.people.cn,2017-06-09.
[7]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www.news.cn,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