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连德精神: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

2018-02-22陈英云孙瑜淼

学术交流 2018年2期
关键词:伍连德卫生防疫价值观

陈英云,孙瑜淼

(哈尔滨医科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哈尔滨 15008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念,它既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有力的道德支撑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65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感知、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进行深入阐释,使之发挥感召、引领与激励作用。伍连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要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伍连德精神的滋养作用不可多得,且宝贵而丰赡。有鉴于此,本文就伍连德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要求的内在契合性,以及如何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以下论述。

一、 伍连德精神的丰富内涵

伍连德(1879—1960年),字星联,祖籍广东台山,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2]他为中国现代医学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谓伍连德精神,即从1907年到1937年回归祖国的30年间,对伍连德在祖国卫生防疫事业开创进程中的理想信念、炽热情感、英雄气概、医术造诣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是一切以祖国利益为重的赤诚爱国主义精神、自强自立的创业创新精神和救死扶伤、奉献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统一。

1.彰显主权: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伍连德精神的核心与主导。作为马来西亚华裔、留英剑桥、学成归来的医学博士,自1907年经清廷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推荐,伍连德受聘于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始,忠于祖国、挚爱中华的思想意识与炽热情感就伴随着他的一生,尤其是北上哈尔滨抗疫,他将祖国的利益置于第一位。1910年的东北,中、日、俄分治,鼠疫爆发后,俄国和日本都威胁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的话,他们将派自己的专家和军队接管”,而一旦“答应俄日两国独立主持东北防疫的要求,无异于把东三省的主权拱手送出”。[3]72-73所以,他不得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必须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不得有任何马虎与闪失。他所拯救的不仅是一座城市、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亦在捍卫东北的土地不被侵略占领。

东北鼠疫的爆发,最早是从俄境内传入的,这与中国边境检疫的失守失控不无关系。而在中国历史上,自1837年实行海港检疫始,检疫权就一直被控制在西方列强手中。于是,1911年东北第一次治疫结束后,伍连德就奔走呼吁:“为国家主权计,为民族健康计”,“自己办检疫”。[3]121-122就此,他不仅与国内医学界权威人士演讲著文,且上书政府,请求直陈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促成此事。直至1930年,历经20年的崎岖坎坷,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终于在上海外滩(驻有19国领事馆和多家外轮公司)设立,由伍连德出任处长,他主持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港检疫章程》,从此结束了由西方列强掌控我海关检疫权长达57年的历史。

如果说,北上抗疫,伍连德是临危受命且临危不惧,在拯救苍生于水火的同时,还有捍卫祖国领土的蕴涵,那么,从西方列强手中收回我海港检疫权,则是在自觉地维护民族尊严。这意味着,伍连德凭其学识、视野与智慧,已把报效祖国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从受任受命到自觉自为,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我们说伍连德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骄傲、民族的荣耀,都缘自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筚路蓝缕:不懈的自强创业精神。1911年3月,伍连德治疫首战告捷之际,也正是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前夜,而“民主”与“科学”又恰恰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高扬的两面猎猎飘扬的旗帜。伍连德作为第一个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细菌学家,抗疫的初试锋芒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其后他在奉天(今沈阳)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即“万国鼠疫研究会”,并出任大会主席、研究会会长。所有这些经历,使他“精神懦弱者不可以谋国,魄力萎靡者不可以图强”[3]119的思想意识愈加坚定。于是,抗疫之后他四处奔波,不辞辛苦,开始投身于中国的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自强创业中来。由此,使他创下了一系列的“首次”与“第一”。除了前述创办中国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撰写第一部《中国医史》、制定第一部中国自己的《海港检疫章程》之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东北防疫事务总处的创始人(1912);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华医学杂志》创办人及首任总编辑(1915);第一家由中国人独立投资经营的综合性大型西医医院即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创建人,并出任首任院长(1918);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的创建人,并出任第一任校长(1926);WHO前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一个中国研究员(1927);国际科学技术史第一位华人通讯院士(1934);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的华人(1935);中国公共卫生学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1937)……如此开创性、奠基性的事业,不胜枚举。称颂伍连德为“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3]224,他当之无愧。

3.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创新精神。20世纪30年代,伍连德在《良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青年读者谈心的文章,其中写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3]192话语平实朴素,却寓意深长:认真工作仅仅不敷衍远远不够,还不能因循守旧、抱守陈规;而创新势必有风险,凡出自良心所做的事,就要肯于负责、敢于担当。这恰恰是伍连德的传神写照。当年为了确定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疫区的疫菌及其传播途径,他和助手打破常规、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对一具疫尸进行病理解剖,确定游荡在傅家甸的瘟神正是鼠疫,它通过人的呼吸和唾液使疫菌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在传统观念中,解剖尸体是对死者最大的不敬,一旦为百姓知道,则会加剧社会恐慌。况且,就当时的中国法律而言,也是决不允许的。

查清了疫源及其传播途径,他用火车皮隔离疫患、断绝交通防止疫情南下蔓延,当全部治疫措施实施后,出乎伍连德预料的是,疫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伍连德慎审地反思各个治疫环节,最终锁定在疫尸掩埋这一终端。他大胆地提出“焚尸”的举措,在当时这又是“莫大亵渎,罪不可恕”。后经上奏朝廷,终被获准。于是,1911年的除夕夜,在傅家甸郊外,将2 200余具尸体进行了火葬,[3]86此举大见成效。这一措施后来亦被俄国防疫部门所采纳。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伍连德的不敷衍、不因循,拥有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创新精神,而使百年前的那场鼠疫得到有效遏制;或者说,扑灭鼠疫正是伍连德创新精神彰显了一柱擎天的作用力。

4.临危不惧:崇高的救死扶伤精神。扑灭流行的鼠疫是伍连德的人生壮举,壮者,危也。作为被清廷紧急任命的“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似乎权力很大,可以调动医生、警察、军队乃至地方官吏,其实,作为医学博士,细菌研究专家,他还要巡回于疫症隔离区,与鼠疫感染者打交道;他不仅解剖了疫尸,且亲临郊外火葬场查验“督战”。当年伍连德就是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死神之间。都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而面对烈性疫情无所畏惧履行天职的人,该何其感人至深。正当伍连德在哈尔滨一线舍生忘死与瘟疫较量之际,他的三子伍长明出生不足半年,却在天津染病夭折了。同是救死扶伤,履行医生的天职,而在骨肉亲情与黎民百姓之间,伍连德选择了后者,这种精神并非常人所有,又是何其崇高与伟大。

二、伍连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

清华大学教授戴木才先生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宣传教育、语言形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从法理支撑、制度设计、实践转化等方面逐步确立。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之‘道’,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可见,“融通”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持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举措。在笔者看来,为使“融通”真正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榜样的激励、典型的引领、先贤的示范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才能使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愈加具体、形象、鲜活,为人们所感同身受。因此,为使伍连德精神成为公民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必须深入理解二者的内在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主要表现为:

1.爱国:视中华主权与尊严至高无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6]所以,爱国,居于对公民个人层面要求之首位。而在伍连德精神的内涵中,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他奋不顾身鏖战在抗疫第一线,牢牢把握中国人的防疫权;他20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奔走呼吁收回中国海关检疫权;他在繁忙的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学管理和医学交流之余,与王吉民历时16年撰写英文版的《中国医史》,消除以讹传讹而以正视听,使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医术以及医史的话语权。而所有这些,都旨在拯救、维护并捍卫国家的主权。

为了国家主权与尊严,在中华医学会首次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会长后郑重宣布,会议使用国语,以维护祖国尊严;每逢出席重大外事活动,他都要身着博士服,以彰显中国人具有聪明才智。作为华侨,他以自己的理念、主张、言论与行动,抒写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6]。即使晚年回到槟榔屿,情牵梦萦的仍然是祖国。1959年,在他80岁生日来临之际(也是他临终的前一年),耳闻目睹了新中国的发展,不无深情地写道:“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尽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今天的地位,我衷心地希望她更加繁荣。”[7]挚爱祖国的赤子情怀跃然纸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8]42-43伍连德的行动告诉我们,他视中华主权至高无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才有无私无畏的奉献与付出。今天,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他就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他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2.敬业:为振兴民族医学卫生防疫事业勇于开拓。伍连德对人类卫生防疫事业的贡献举世瞩目,否则,他难以当选在奉天召开的国际防疫大会主席;也难以获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之所以如此,与其说卫生防疫事业造就了这位旷世奇才,不如说,这是伍连德为振兴民族医学卫生防疫事业殚精竭虑、忠贞不二的结果。这由他屡屡辞官可见一斑:1911年,大疫之后,清肃亲王有意让他出任民政部卫生司司长,他表示暂不能接受,须尽快回哈尔滨建立常设防疫监测和管理机构,实施他的卫生防疫计划;1913年6月,伍连德应召回京,时为大总统的袁世凯希望他出任卫生署署长,他以哈尔滨防疫总处工作刚刚起步为由,再次婉拒;1925年,蒋介石在南京召见伍连德,拟委任他为北伐军医司司长,宋美龄、冯玉祥也奉劝他放弃满洲的防疫接受新职位,他仍不为之所动。

不为官,只为医。为了振兴民族的医学卫生防疫事业,他不仅不失时机,而且创造性地促成“转机”。20世纪初,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计划在远东资助一大型公益项目,在给华投资被否决的境况下,他再次穿针引线,使投资柳暗花明,终于迎来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20年代初的诞生。这期间,由于北洋政府处于动荡之中,他负责筹建的北京中央医院资金不到位,他返回故乡马来西亚向华侨募集30万元。[7]就伍连德而言,他既忠于职守,又勇于开拓进取。他因敬业而创业,这种创业,较之常规需要付出十倍甚至数十倍的艰辛努力。因此,他的创业,是他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层次表达。如果说,创业是他敬业的情感凝聚,那么,敬业则是他创业的力量之源。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8]70-71,需要的也正是伍连德这种敬业、创业精神。

3.诚信:凭借高超的医术造诣赢得世界赞誉。诚,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为“真心实意、不虚伪”[9]167;信,“语言真实”“有信用”[9]121。“诚”是“信”的重要基石,“信”是“诚”的外在延伸。所谓诚信,诚实、守信用,言论与行动同思想意识具有一致性。在回归祖国的30年间,伍连德以诚信为本,实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的知行统一。1915年,伍连德在中华医学会成立会议上,提出学会以“促进医学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唤起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兴趣”为宗旨;与此相呼应,在他同年所创办的《中华医学杂志》上进一步提出“强国强种,保护国民健康”[3]119必须走科学救国之路,从而构成了伍连德医学卫生防疫理念。践行这一理念以诚为本,使他取信于民、取信于世。

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作为个体的人修身处世的基本美德。就诚信的价值表现形式而言,既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约束,也表现为人际社会交往中的约定于践履。就个体约束而言,实践主体通过自我修养,以诚立身、以信处世,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就人际关系而言,它是作为个体的人之间交往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实现两不欺瞒、两相诚悦。伍连德之所以在海内外赢得口碑、赢得信誉,源自他以高超的医术为底蕴的一腔真诚。所以,在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不仅清廷特颁他“二等双龙宝星宝座”勋章,另授予他“医科进士”学衔(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俄国沙皇政府也因伍连德抗疫中的功劳(事实上也挽救了境内外的俄国人),特封赐他二等勋章;法国公使奉法国政府令,特授予他荣誉奖章……“德之大者,莫过于对全世界的精诚”[10]。伍连德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自觉,实现了科学救国之策在医学防疫领域的具体化,进而赢得了世界性赞誉。可见,诚信作为实践主体的基本特性,它既是蕴涵个人心理愉悦、走向成功的道德力量,也是实现社会互助、信任与进步的道德力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4.友善:济世为怀的大爱感天动地。早在1925年出版的《中华当代名人传》曾评价道:“伍君既精于医学,尤以济世为怀。”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之比较,就可以看出伍连德的济世大爱。东北抗疫首战告捷,伍连德建议政府于1912年创建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作为一项高瞻远瞩的防疫策略,验证了他未雨绸缪的正确性:1919年8月,哈尔滨流行霍乱,发病1.3万例,死亡4 503人。这场瘟疫,前苏联在哈尔滨的两家医院,死亡率分别为32.7%和57.7%;日本在大连的医院死亡率为56.3%;在俄国境内的海参崴医院,死亡率为66.5%;而伍连德领导的滨江防疫医院,死亡率仅为14.1%。1920年,鼠疫再次来袭,人口已达30万的哈尔滨,失去生命者3 125人,死亡率为1%。[11]至此,就不难理解,2007年,在迎来伍连德回归祖国百年纪念之际,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发出的感叹:“天不生星联,中华蒙大难!”是他拯救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拯救了东北,乃至中华。伍连德防控鼠疫所采用的隔离方案、救治措施,即使在本世纪初应对“非典”袭击时,仍被普遍采用。这也正是伍连德大爱大善的济世意义所在。

伍连德以济世为怀,追根溯源,无疑奉行着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与人为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人者,人爱之;为善者,善助之,这是常理。然而伍连德以济世为怀所表达的友善,并非是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技巧,而是以高超的医术践行着善的理念、善的伦理、善的价值。如果说,友善的旨归在于形成友好善良的民众伦理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秩序,那么,伍连德抗疫为民、行医济世则是社会强者、社会精英对社会弱者、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救赎。友善达到如此境界,对于当下落实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社会救助”、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多得的启示意义。

三、传承伍连德精神促进核心价值观养成应实施的基本策略

伍连德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归国华侨,伍连德忠于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感与荣誉感,必将为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滋养。因此,传承伍连德精神,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入社会生活,使我们所践行的道德理念、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更具体可感、更生动形象,也更加入脑入心。

1.深入宣传:立足于伍连德精神传承。随着2003“非典”袭来,卫生防疫界专家对伍连德治疫措施的普及以及深切怀念,随着伍连德纪念馆的建立并对外开放,随着新闻出版媒体以不同载体形式的传播,几乎被国人忘却的伍连德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伍连德精神却未能如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那样为人们耳熟能详。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中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滋养,必须广泛深入地宣传伍连德的业绩,使其精神家喻户晓。(1)开展纪念活动。在回归祖国的30年里,由伍连德所创办的医科大学、医院、防疫、检疫、学会、杂志社等机构遍及京、沪、沈、哈等地,以创立之年计,逢十开展庆典或纪念活动,缅怀先驱,将使伍连德精神得到持续传承。(2)创建伍连德基金会。广泛吸纳海内外基金,奖励为祖国卫生防疫理论与实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与优秀学子,使伍连德精神得到代际传承。(3)以伍连德名字命名一街一校。将今天伍连德纪念馆所在的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更名为“伍连德街”;将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名为“伍连德医科大学”,保证伍连德精神得到永久传承。总之,让伍连德及其精神内涵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将收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承效果。

2.教育引导: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1990年,时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的程光胜先生曾撰文指出:“据说当年苏联红军军医课本里都有Wu Lien-Teh,被他们树立为医界尤其是军医的楷模。由此说到我们的课本教材——一位中学教师就曾感慨:在中国,恐怕连中学生都知道剑桥的徐志摩,可是有谁知道同是剑桥的伍连德?”[12]伍连德是世界的,人类微生物学术发展史上镌刻着他光辉的名字,我们为之骄傲且荣耀;但他首先是中国的、是民族的,所以,必须让我们这一代、让我们的后代,不仅知道他、了解他,而且永远铭记他,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将伍连德写入教科书或将其经典文章选入课本(如《健康生活》之伍序、《得之于人,用之于世》等)”[3]302,不失为英明之举。因此,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走教育引导之路,通过弘扬伍连德精神,有助于把培育核心价值观引向深入。李时珍、詹天佑之所以为中华儿女耳熟能详,就是因为编入了小学教材;作为诗人的徐志摩对人类的贡献尽管不能与伍连德同日而语,其诗句可以为人们传诵,也是因为他“走进了”高校教材。因此,不仅医学史教材应设有伍连德的章节,小学语文课本也应编入这位科学家爷爷的故事。如此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会使伍连德精神代代相传、郁郁常青。

3.审美陶冶: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受众。在伍连德及其精神的宣传普及上,中文文献资料是很少的,否则,就不会有杜宇新“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但对于伍连德这个名字,却一无所知”[11]的扼腕之情。截至目前,我国在纸质媒体传播方面,关于伍连德的宣传报道、纪实散文和学术论文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等报刊刊发,但大多在2005年之后;图书方面亦仅有人物传记《国士无双伍连德》(王哲,2007)、《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礼露,2010)和《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上、下册,程光胜、马学博译,2011、2012)这样三部。而在电视媒体传播方面,唯一的一部纪录片《伍连德博士传》(2008)是由新加坡亚洲新闻电视台摄制的。显然,我国在影视剧创作与传播方面还是空缺。伍连德回国贡献的30年,时至清末民初,列强入侵、军阀割据、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心无旁骛,走医学救国之路,且成就卓著。他治疫的科学性、阅历的丰富性、贡献的国际性和人生的传奇性,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题材与素材。因此,如果从银幕与荧屏上塑造伍连德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对伍连德精神的传播,对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实现了道德理念、审美愉悦和榜样示范的统一。

4.学以致用:在崇德修身的实践中促进道德养成。在伍连德归国100周年之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韩启德先生发表的纪念文章指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取得多大成绩,享有多高的荣誉,始终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祖国给予他为国效力的机会,以为祖国做贡献而自豪,以为人民解除病痛、提高人民健康而欣慰。”[2]这一评价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笔者深切体会到:将成绩和荣誉归功于祖国给予的效力机会,以人民健康为己任、为欣慰,这无疑是把祖国和人民视为自己的根与魂,这其中所蕴涵的伦理风范,充分彰显了伍连德的道德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1]168,并进一步指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1]173。这一论述,为伍连德的道德实践所充分证明。所以,我们弘扬伍连德精神,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崇德修身的实践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促进道德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韩启德.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先驱——纪念伍连德先生归国一百周年[N].光明日报,2007-03-05.

[3]礼露.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陈琦.“王伍医史”及其中译本[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

[5]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之“道”[N].光明日报,2017-04-10.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1.

[7]徐维廉,马学博,李志平.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 弘扬伍连德“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庆祝哈尔滨医科大学八十周年华诞[Z].伍连德纪念馆建设奠基仪式暨第二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文件汇编,2006:18-1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10]刘延年.回忆伍连德博士——一名医生的责任[Z].伍连德纪念馆建设奠基仪式暨第二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文件汇编,2006:33.

[11]杜宇新.不该遗忘的国士[N].哈尔滨日报,2007-07-17.

[12]程光胜.我想让人们知道——有这样一位科学家[M]//礼露.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候选人华人第一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

猜你喜欢

伍连德卫生防疫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百年前的“钟南山”
MASKED WARRIOR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