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统编三上阅读教学“新概念”两则解读

2018-02-22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鲜感刺猬生动

叶 刚

统编本三年级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该单元阅读与习作两方面的要求。虽然这些要求并非都是“全新制造”,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本文拟对其中两则关于阅读教学的“新概念”作出粗浅解读。

“新概念”之一:“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何谓“新鲜感”?顾名思义,就是对那些新颖的、新出现的事物的好奇感。例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了这样的句子:“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之所以要倡导“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既是为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为进一步实现对文本语言的研索探究提供必要的保障。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大青树下的小学》“脱胎”于人教版三上册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充满民族风情与边疆特色,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颇多。下面是该文第3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教程预设】

1.朗读。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一段所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2.罗列。

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感觉新鲜的词句或问题。预估如下:

——感到新鲜的词语:“不同民族”“孔雀舞”……

——感到不解的问题:“不同民族的小学生语言不同,怎么上课呢?”“为什么那些动物植物跟同学们一样,也是上课时安静下课时热闹呢?”

3.释疑。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吗?具体举几个例子出来。(56个;汉族、藏族等)

——哪个民族的孔雀舞最有名?(傣族)

——虽然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一到学校,大家一般都讲普通话,或许仍有口音,但总体上应该会懂。

——上课在教室里学习,下课后去操场上活动,这已是同学们的习惯。因此,才有“动”和“静”的不同样态。

4.想象。

——猴子是非常顽皮的动物,能静下来不容易。想象一下猴子听课时的情景。

——“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它们是如何凑热闹的呢?

——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课内课外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5.读悟。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我们来读一读,读出窗外的安静。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热闹。

——《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小学是一所民族小学,民族小学自然充满民族风情。我们可以再到其他段落去看看,也可以在课后去网上找些资料看看。

【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有着民族风情与边疆特色,颇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学本段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全面感知,再让其自由罗列出感觉新鲜的词句或问题,之后通过师生交流对话,实现了释疑解难与梳理贯通。接下来,让学生想象课文中的情境,实现对文本的再创作。最后,以读促感,以读悟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会。这样一来,“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新教材之所以提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要求,就是因为以往的阅读教学在这方面还是相对薄弱或缺乏关注的。夏丏尊先生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在他看来,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培养学生语感,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新概念”之二:“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在不少人心目中,三年级小学生仍属“低幼”,对课文只要会读会背就行了,所谓“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之类的要求过于拔高,至于“积累喜欢的语句”则更是“贪多求全”,哪里顾得上呢?但事实并非如此。高尔基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赋予的。”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虽“小”,却已不全是“小儿科”,也应开始注重感受与积累了。

第23课《带刺的朋友》描写了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全文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带刺的朋友》第10自然段教学片断:

【教程预设】

1.初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想一想它带给你的感觉。圈画出表示小刺猬动作的词句,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刺猬?

2.交流。

——从“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可以看出刺猬身轻体健,刚才因拼命摇枣而摔落,但此时却迅速恢复。

——从“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可看出刺猬为了满载而归,非常卖力。

——从“爬来爬去”“逐个归拢”“就地”“全都扎在”等词语可看出刺猬“偷枣”“运枣”的技术非常熟练。

——从“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看出刺猬收获大。

——从“满背”“急火火”等词可以看出刺猬既警觉又灵活。

3.读悟。

——刺猬偷枣、运枣的过程很短,如果读得迟缓拖沓,或许会遇到其他小动物。因此,要读得节奏明快、生动传神。

——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刺猬不同时期所体现出来的机敏、灵活、卖力等特点来?

——你喜欢这只刺猬吗?让我们从你的朗读中感受一下你的喜欢。

4.积累。

——结合刺猬的行动顺序来识记,尝试把这段话背下来。

——以“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为例,想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并仿照着写一段话。

——把“慢慢地”“匆匆地”“急火火”等词语写到采蜜本上,也可以在课外再找找类似的词语。

【反思】

《带刺的朋友》文字非常生动鲜活。教学本段时,在初读、圈画的基础上再作自由交流,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平台。交流过程中也不必拘泥于课文的行文顺序,避免单线行进的“串联”式,而采用自由挥洒的“并联”式。之后的朗读环节,重在让学生在读书感悟中触发对课文内容、形象、情感等达成内化与提升。最后进入积累环节时,引导学生把富有特色的“范式”“范本”等充分“拿来”并“收归己有”。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表述道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园地,使其学有所依、习有所范。语文教学就是要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优美生动的文本氛围中,感受语言的生动,领会语言的秘妙,最终习得语言的运用。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我们既要瞄准精度,也要把握力度,既要充分展开,又要合理拿捏。

苏格拉底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是,当“新概念”一个个“忽如一夜春风来”般迅捷登陆语文课堂之时,我们同时也必须警觉!“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语文教学中的“新概念”同样也不是一夜之间突兀生成的,它们或是继承传统后的适度精进,或是铅华洗尽后的素雅转身。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在倡导并践行“新概念”时,我们必须坚持教师的必要引领与语文的本色突显。语文是母语课程,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关注“阅读感觉”、感受语言生动的过程中“‘悦读’越精彩”,最终领略语文的馥郁芬芳与诗情画意!

猜你喜欢

新鲜感刺猬生动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新鲜感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