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想到的
2018-02-22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马志伦
一、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赏析题日渐增多
近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赏析题比例日渐增多,赏析的对象有词句的表现力及其效果、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品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点等。兹举几例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赏析型题目:(1)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文本选自毕淑敏的《白兰瓜》,201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11题);(2)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文本选自张抗抗的《雪天》,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9题);(3)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文本选自埃德蒙·戈斯的《惠特曼访问记》,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
1.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和诗歌阅读赏析题的同与异。
现代文阅读的赏析题和诗歌阅读的赏析题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分析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即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什么思想内容,并领略如此运用、表达的趣味或说出这样运用、表达的好处,但现代文选文的文字相对诗歌来说要多,同样是联系具体内容赏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就会比诗歌深入细致一些。
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阅读赏析题(第16题,4分),选用的诗歌是唐朝王维的《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赏析的题目是: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解析:“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赏析题(第9题,4分),选用的文本是张抗抗的《雪天》,叙述的是多年前的一个雪天的经历。赏析的题目是: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解析:运用比拟和通感的表现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两者都是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效果。表现力及其效果的赏析,自然不能脱离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前者(诗歌赏析)中的“过”,用了描写(视觉和听觉)的手法,表现晚春赏心悦目的景象,传达出韶华将尽所以要珍惜时光的情感;后者(散文赏析)中的“蹒跚”,用了修辞(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形容老妇人的声音,表现声音对“我”内心情感的影响,也因此让“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慢慢消解了对“某某人”的怨恨,与上文“我”的心理转变相呼应。表现手法的运用往往隐含着内在的思想情感,因此就要联系原文的内容来解答。对此,前者只要联系尾联“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中的“自怜”和“惜年华”就可以感知,后者则要联系全文“雪花”对于“我”的心理影响才能准确把握。
2.增加赏析题的比例,是要纠正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偏差。
高考具有导向作用,增加赏析题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是要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往往在理解文意上花费了较多的力气,理解文意,当然是语文阅读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是赏析的前提,问题是如果将理解只是当作应试,那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意,因为语文教学不只是为理解而理解,更是要在理解中提升文字的欣赏能力,这样才会学得有趣,才会领悟超越文字以外的东西。何况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还是按照既定的结论进行繁复的或支离破碎的解读和证明,长此以往,语文的赏析能力就会退化。
也许,有人会说,繁复的或支离破碎的解读和证明,难道不是为了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吗?这样的辩护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不联系文本的语境,不结合作家的思想情感,甚至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单是就文字中出现的语文知识反复进行“标准”答案的操练,有时很难咀嚼出文字背后的隐含意味,因为文字的涵义有的时候并不体现在显性的字面上。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的“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一句是“反语”,所谓“反语”就是正话反说或是反话正说,这里的“丰富”其实就是“不丰富”,“大度”就是“不大度”,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反语”的后面还有揭露:所谓的“丰富”是欺骗世人的自夸,实是对外献媚讨好、自我苟且的借口;“大度”却是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背叛和出卖。与“送出去”的“丰富”和“大度”相比,还有“送进来”的“丰富”和“大度”,“送来”的东西,就算不是别有用心,也是将他们的“剩余”出口给我们,不是什么“无偿的奖赏”,在“丰富”了我们的产品之余,实际上也就摧残了我们的肉体,毒化了我们的灵魂,诸如鸦片、电影等,使我们最终成为了欧美列强的奴隶,这样的“大度”难道不是有害无益的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往往见诸他的嬉笑怒骂中,诸如《友邦惊诧论》等。所以,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的时候就不能像数学公式的套用那样“有板有眼”,而是需要“随机应变”。
二、赏析题中的“析”与“赏”
如同前面所说的,赏析题中的“析”,就是分析,即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怎样的思想内容,“赏”,就是欣赏,即要品评出如此运用和表达的好处是什么。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第三十七》中说:“至如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耀焜煌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于是后进之才,奖气挟声,轩翥而欲奋飞,腾掷而羞跼步。辞入炜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至于像山海的气势形貌的描写,宫殿的规模形态的描述,或者险峻高耸,或者富丽辉煌,描绘光彩照耀好似燃烧一样,描摹景象巍峨好似飞动一样。这些描画没有不是靠着夸张来构成惊人的形状,顺着增饰来获得奇突的体现。于是后起之秀,借助才气,依托声势,展翅高举想要奋力飞腾,踊跃奔跑羞于小步慢行。用文辞渲染繁盛,就是春天的花卉也比不上它的鲜艳;用言语形容枯萎,哪怕荒寒的山谷也比不上它的萧条。谈到欢乐,文字里面带着笑容;论到悲戚,声音之中含有哭泣。夸饰实在可以显示隐微,疏通阻滞,从而使瞎子开眼,使聋子震惊。)如此说来,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文彩,也可因此明白地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如鲁迅先生在用“丰富”和“大度”的“反语”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也是呼之而出:“送去主义”危害无穷。
1.赏析不同于理解。
所以在做赏析题的时候应该避免就事论事———这只是理解,没有赏析。比如201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1题(选用的文本是毕淑敏的《白兰瓜》):“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12○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大多数考生对此会写:“浓烈的甜”是要强调白兰瓜的“甜”度,说明安西白兰瓜的优质。如此只是关注了题目中的“浓烈的甜”,却将12○段中具体展示白兰瓜“甜”得“像什么”忽略了,就像知道“丰富”和“大度”是“反语”,也即“不丰富”和“不大度”一样,未能联系具体的语境、作家的思想情感、甚而作家的生平经历(可能在选文中有“蛛丝马迹”)来分析,这样就会走入“就事论事”的误区。如果作者只是要突显安西白兰瓜的“甜”,就没有必要特意要用一个或不止一个表现手法,仔细揭示白兰瓜的甜带给作者的种种感觉,显然这里面还有深层的用意,除了是对文字的“夸饰”,更是因此流露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情感,故而不厌其烦地要从多种感觉(味觉、触觉)的描写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安西白兰瓜的与众不同,不作如此的描绘摹写和文字修饰,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不舍。
2.赏析是理解的提升。
赏析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提升,最能展现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品位。赏析题的审题和解题,首先是“析”。2018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0题(选用的文本是王剑冰的《荔江之浦》):“第⑧段画线句中的‘涌’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⑧这个时候,两岸涌来一片黄金,初以为花,却是砂糖橘。还有马蹄秧子,也是一波波的粉黄,马蹄踏过一般)。分析的时候,既要说出“涌”的本义(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也要说出它的引申义(砂糖橘如水涌出,表现砂糖橘的数量之多)。于是,引申义具备的修辞(比喻)效果就和“赏”联系起来(“涌”的修辞效果有两个:一是写出了“我”看到成片金黄色砂糖橘时的感受;二是写出了船在行进过程中砂糖橘迎面而来的动态)。其次是“赏”。既然是“赏”,就会有主观的评定,只是主观的评定也要以客观的分析为前提。分析实事求是,那么评定也就会合情合理。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7题(文本选自熊久红的《湖殇》):“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既然是比喻,就有本体和喻体,此句的本体是“站在干涸的湖底”,喻体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看到湖已干涸到底,自是心痛不已,如同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如此比喻,贴切形象。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评定比喻的妙处:“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和剧烈;而“骨头”突出了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样的评定由分析而来,分析到位,评定自会切中肯綮。
三、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培育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赏析能力的提高不会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进行应试教育,多从培育学生的语文欣赏能力入手,谁都知道我国语言文字的妙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样一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含义,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加以发挥,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达效果。先贤留下的很多美文,值得我们认真赏析,进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充实中国文学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