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重视高校所开展的教育实践
2018-02-2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思贤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思贤
“教育实践”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一环,越来越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18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后简称《意见》)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节中有“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可见,教师教育中的“实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中小学往往忽视高校的教育实践
在普通人眼里,高校教育实践是大学的事情,与中小学无关,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师范院校在实习季节来临时,求东家告西家,‘讨’到一定数量的实习学校才算松口气”“无论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实习学校都不认为接受实习是‘份内事’”。[1]
据笔者近些年的观察,高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阻力及其问题:1.中小学领导不情愿。当问及原因,他们会说,你们师范生到我校来实习,会影响我们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安全问题难以保证;我们学校资源有限,不能容纳来实习的师范生。2.缺乏中小学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一些学校虽然接收了师范生,但却不重视,往往听之任之,没有精心的组织。比如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管理机构,又如在安排指导教师方面没有慎重考虑,不能委任业务好、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实习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3.缺乏有效的指导。很多中小学指导教师往往是应付,未能按规范进行指导,未能深入与来校的师范生交流,一些教师甚至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杂务。权且不说高校自己联系的实践教学单位,即使是省级的“顶岗支教”项目,部分学校也存在不重视的现象,比如在安排学生实习课程时,让学生担任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符的课程。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与高校自身相关,“实际运作中,一些地方师范院校较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实践基地重使用、轻建设、基地学校从中获益不大,没有形成互利双赢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因此,基地学校对建设实践基地缺乏内在动力,支持力度不够。”[2]中学作为一个教育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可理解,但即便如此,中小学同样应该一如既往地支持高校的实践教学。
对高校教育实践的不重视,其实是对师范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不重视。当前,国家层面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意见》)。
二、未来教师的培养是中小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未来教师的培养并不是高校一家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小学尤其不能推脱。
未来教师的培养已是国家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意见》),这里不仅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而且强调了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地位。这一论述将是未来教师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将要求全社会各行各业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人有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作为教育行业,高校要重视,中小学同样要重视。
未来教师的培养,中小学不能缺席。师范生的培养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在高校完成,而实践教学则一般在中小学完成。中小学是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师范生培养必不可少的场地。《意见》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可见,中小学是师范教育中“协同育人”的主要社会机构。早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提到:“各地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未来教师,最终服务于中小学。中小学不充分支持师范生的培养,最后不利的终究是自己。反之,中小学如能积极支持师范生的培养,打造出合格的未来教师,将为中小学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最终反哺中小学。
中小学应该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高度,充分认识到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不短视,不局限于部门利益,积极与高校配合,主动担负起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责任。
三、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师自身提升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作为中小学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目前,各级政府正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再教育。《意见》提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这里提到的“科研部门”,主要指的是高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离不开高校。
不同于高校,中小学的优势在于直面现实的教育与实践,不足之处则在于理论。笔者在海南东方、乐东多次参加相关的在职培训,当地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教师大都表示,我们的教师可以上好一节课,却不能成为专家型、研究性的教师,不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形成文字,并进行传播。这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并不只是对高校有利,对中小学同样有利,是一件双赢的事情。高校在利用中小学资源的同时,中小学同样可以利用高校资源。近些年来,全国范围开展的“顶岗支教”活动就是高校与中小学在教育实践中共赢的范例。比如海南省所进行的“双五百工程”,2018年度有270名中小教师脱产来海南师范大学进修。据相关数据,往年更多。
高校是培养师范生的主要阵地,其优势在于丰富的文献资料、掌握丰富理论资源的专家、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这些资源完全可以为中小学利用,高校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这些资源也并非难事。
教育实践中,高校进入中小学的有带队教师、学生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带队教师一般为教学法的老师或中学教学相对熟悉的老师,中学教师在指导师范生的同时多与带队教师探讨教育相关问题。这种交流正是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碰撞,极易产生灵感的火花。在指导师范生的实践中,指导教师将不断反省,自悟,更易将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正所谓的教学相长。高校进入中小学,也可以带入学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为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变革。如果有可能,高校可以邀请中小学教师进入大学,进行短期进修。
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老师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大学资源,要成为专家型、终身学习型的老师也并非难事。
四、大学与中学应共同完成高校的教育实践
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完成,需要双方密切的合作,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多方的协调。要顺利完成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我们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高校的教育实践需要多方协调。当前,教育实践的进行一般是大学与中小学直接接洽。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往往由个别教师或管理者以私人关系进行接洽。这种合作十分不规范,问题很多,往往应付完成,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由于种种困难也牢骚满腹。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负起责任,要让大学、中学和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作,谁都不能推卸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对于一些具体事项,要积极主动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为教育实践开绿灯,并提供物质、资金支持。
高校要切实做好教育实践的安排。高校是教育实践的执行者,组织好教育实践负有直接责任。高校要把教育实践放在重中之重,充分调动教师资源参与指导教育实践,认真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期安排,让学生能从容地进入中学进行实践。在实践期间,注重过程监控。实践结束,做好总结考核。同时,高校要处理好与中小学的关系,让教育实践成为中小学乐意接受的一项活动,要借此机会支持中小学的建设,并帮助中小学进行师资培训。
中小学要用心配合并利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到,今天大学所培养的师范生,明天就是我们的教员。在教育实践,要大方地提供各种资源,诸如教学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等,要精心组织,真正把来校实践的高校学生和带队老师当自己人。与此同时,要让本校教师认识到,你们不仅是指导教师,也是教师教育的在职培训者,动员他们向高校教师、师范生积极学习理论、新的教学理念。
高校的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多方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教师。
五、结 语
中国已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在于优秀的富有创新意识的老师。创新源于实践,未来教师的培养更应强调实践。社会各界应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为此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学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只有各方合力,未来教师的培养才会得以顺利进行,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