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

2018-02-22王生章崔佳慧

行政科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村庄美丽农民

王生章 崔佳慧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指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方向,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说起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不得不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历史任务。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被明确确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当前我国乡村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离不开城乡二元化的最大发展实际,这就决定了我国乡村建设必须追求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统筹乡村建设的历程表明,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是将农村推向传统意义上的大拆大建、破旧立新的城镇化建设路径,而是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农民富裕,真正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以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为核心[3],力争建成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文明乡村,从而留住几代人关于农村的乡愁。本文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为L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二、基于L市的个案研究

L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西接沂蒙山区,作为新兴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发展潜力巨大。为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L市制定了《L市美丽乡村市级示范片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来规划本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分三部分共包含十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导L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规范化标准文本,包括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实施硬化工程、实施绿化工程、实施亮化工程、实施美化工程,打造新生活、构建新治理等内容。

《指南》的指导思想是追求“生态环境美、生活环境美、人文环境美、合理布局规划美和体制机制完善美”的乡村建设目标[4]。笔者实际走访了K街道的M村。M村临近204国道,交通通达度较好。在启动建设美丽乡村项目之前,村庄内部矛盾重重,村庄发展缺少产业带动,提供的就业岗位单一且福利待遇差。因此,青壮年外出打工成为普遍现象。村集体多年没有进账,可调动的集体资金匮乏。路面硬化、桥梁建设有心无力,社区工作开展完全依靠村委会,村民无心参与村级事务管理。2013年,乡村以回请能人为支点,在新成立的村两委牵头下,借助政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项资金,以积极推动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了农村社区建设。M村以村庄改造为切入点,在《指南》和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三期的村庄改造工程,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并集中规划土地资源,建成了集中连片的二层小洋楼,直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配套实施水电路网户户通工程,改变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村庄旧貌,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建设热情,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村两委为保障村庄产业的长远发展,将集中居住置换出来的土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借助交通便利的优势,M村建立了奎山花木城,保证了村集体的稳定收入。同时,M村统筹村庄建设与村民思想道德及文化发展的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建设外观美化、内在净化的和谐村庄道德文化。在政府和牟宜之的后人共同帮助下,修建了山东省首家乡村书屋——宜之书屋。书屋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平方米。牟广丰为书屋赠送藏书1500册。M村在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开放社区的书屋供居民学习。M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与农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实从横向到纵向都实现了无缝治理。

三、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张力的困境

(一)对美丽乡村缺乏正确的认识

村委会作为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掌握着支配村庄发展的决策权。在贯彻执行乡村建设政策目标的实践中,村委会组织成员较低的专业化素质制约了他们的政策解读与政策分析能力,直接导致了应然层面的规划设计与实然层面的贯彻执行的结果变形。不全面地认识政府规划,在实践中将美丽乡村建设等同于整治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外在美化,由此出现了大量脱离农民实际需要的“涂脂抹粉”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村委会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认识,忽略村庄实际,追求僵化单一的建设标准,新农村建设千篇一律,“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背离了顶层设计的初衷。治理主体把建设理念仅停留在乡村表征上的大拆大建上,忽视村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期待的发展权益等,缺少对创建村庄深层次的和谐文化、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等人文关怀方面的认识。

(二) 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人力资源

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民、靠农民。当前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加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专业化的企业在农村的扩展应用,从播种、施肥到收割的全套专业化操作过程,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下匮乏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内在推力,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需求形成了外在拉力,它们的合力促使农村过剩劳动力离开乡村,到城市谋生。人口流失与农民缺失乡村发展信念、农民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密切相关。为实现乡村就地发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美丽乡村建设从农村社会整体框架出发,在整合乡村各个治理要素的同时,要优先解决人才人力资源外流问题。老人、妇女、儿童留守乡村难以承担乡村建设重任。因此,乡村人力资源匮乏极大地限制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效果。

(三)后续建设资金供给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根基,是关乎基层社会安定有序、农民当前切身利益及农村今后发展的系统工程。其阶段性与长期性治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量人力、财力的支持。当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与村集体资产。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内生困境,基层村庄债务危机难以支撑村级项目建设的必要开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解决基层群众共同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最急需民生问题为前提,成为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但该资金要以农民筹资、筹劳为前提,“不筹”就“不补”的规定严重限制了村庄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加之过度的项目建设容易加重农民的负担,因此,农村建设资金缺口,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多元化的社会资金流入。除了省、市各级财政直接给予补贴以及地方企业的对口帮扶外,构建起以财政补贴等政策性金融为主导、社会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十分必要,同时,也需要构建布局合理、供需平衡的农村信贷系统。

(四)农民主体参与不足

农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人,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在乡政村治体制下的农村社区,村两委居于村庄权力关系网络的领导地位,是形式上的农民服务者与实质上的基层政治管理者,主导、支配并负责村庄规划与各项公共集体事业建设。原子化的分散状态与低文化素质的能力现实导致农民难以形成表达意愿与要求的合力。有些地方的村委会动员农民参与建设活动违背了农民的自主自愿,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冲突时,表现出阻力重重。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力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5]。如果对集体与农民个体的矛盾处理不当,则会加剧农村社区内部冲突,不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习近平指出:“集体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也就不会有集体的创造力。”集体与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参考国内外经验教训 试拟优化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美丽乡村氛围

对美丽乡村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美丽乡村建设从概念提出、规划设计、预设方案、实践到后期的效能评估,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无限性需要积极发挥乡村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形成以农村基层党委、乡镇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共同构成的多中心宣传网络。结合现代通信技术丰富基层传统的宣传方式与手段,以农家报刊、农村书屋、社区村民微信群等形式宣传美丽乡村的基本理念,在农民群体中形成关于美丽乡村的基本认识。借助社区宣传板、农村广播以及定期开展美丽乡村活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社区之间积极进行实践交流探讨活动,营造美丽乡村的建设氛围。改善村庄人文环境,重塑村庄道德文明,发挥好村落传统文化价值功能,弘扬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二)改善治理环境,吸引人才入驻

城乡差距大导致劳动力外流的客观现实具有历史原因。乡村既定的发展方式与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变。因此,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保护好农村的自然风貌,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基本保障的扶持力度,创造条件满足农民对更多、更好、更丰富的生活产品的消费需求,统筹城乡发展资源,让农民就地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正确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融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低碳环保产业发展,以技术促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生态环境及特色农产品等有机元素为主打,发挥互联网超时间、超空间优势,发展观光、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农家乐等农村新兴服务产业,实现农村土地的多种经营,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繁荣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市场。

(三)政府财政扶持与社会资本相结合

实现美丽乡村的模式可复制、易推广需要处理好建设资金问题。从国外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各国乡村建设尽管背景不同,但在金融政策及资金的来源上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政府设置专项乡村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通过多渠道筹资,用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设施服务建设[6]。德国的村庄更新模式,也是依赖于政府统筹各种资源,通过政策倾斜为村庄提供长期的专项资金资助[7]。日本的造村运动,更是由政府直接创设融资制度,为农村发展提供大规模的低息贷款,为农村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8]。

国内浙江的安吉模式、永嘉模式的成功,大多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们坐落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基础好。该模式难以应用到欠发达的乡村地区。针对乡村的现实状况,需要用好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资金,由政府出面引导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及其他社会力量,为农村农民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机制。扩大乡村基层金融网点布局,使其业务范围包含存贷款、票据贴现等基本业务及债务担保等信用业务。同时,放宽贷款的条件,简化业务办理手续,逐渐放松获取贷款的担保条件。将贷款性质及用途从农民的基本周转资金、所需的生活资金等短期贷款,延伸至农村发展建设等长期贷款。

(四)正确处理好各治理主体间的关系

社会基层在国家宏观制度转型、体制转轨大背景下,将妥善处理基层各治理主体关系摆在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抓稳定、促和谐,为减少摩擦、降低内耗、促进造稳定社会氛围提供前提。基层社区善治要保证农民当家做主的各项权益不被侵犯,“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9],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的双向互动。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政策制定为农民,政策实施依靠农民,激励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内在动力。推动基层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弥补政府的缺位与不足,妥善处理好农民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凝聚基层合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村庄美丽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的小村庄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村庄,你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村庄在哪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