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
——电影《七十七天》的影像艺术表达
2018-02-22刘伟
刘 伟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山东 莱阳 265200)
“我们这一生,究竟有多少天为自己而活?”这是电影《七十七天》中男主杨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发出的呼喊。作为国内少有的探险类电影,《七十七天》以杨柳松与蓝天这两位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杨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的冒险故事。在影片中,自导自演的赵汉唐与实力派演员江一燕倾情合作,共同将他们对梦想、自由与生命的敬畏推向了极致。
一、摄影风格的“天人合一”
本部影片的摄影指导是常年与侯孝贤、许鞍华等知名导演密切合作的资深摄影师李屏宾老师,其创作的并为大众熟知的电影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女人四十》《刺客聂隐娘》等。
影片《七十七天》的摄影风格沿袭了李屏宾老师一贯的唯美大气、诗意浪漫的创作理念,将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无人区”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贫瘠荒凉的戈壁滩也在李老师的镜头下灵动起来,男主走过的每一处荒野、遇到的每一个动物也都被赋予了灵性,天人合一的神韵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彰显。如同与侯孝贤导演合作的《刺客聂隐娘》,等风来、等鸟鸣、等雨停,浑然天成,回归自然。
影片《七十七天》的艺术特色除了体现在描绘羌塘的自然美景外,更多地体现在导演尤其是摄影师在这些美景中融入的人物在环境中的独特情感。
该片多用远景俯拍与特写表情镜头,呈现男主独身穿越羌塘时的艰难但又坚毅的状态。无论是爬雪山、穿荒原,还是淌洪水、过沙漠等,都是一如既往的大场面拍摄。而人物处在无边的环境中艰难前行,生命如同蚂蚁般渺小卑微。虽然影片是彰显主人公敢于向命运抗争、追求自由与梦想的精神,但当人物处于自由的状态时,却又显得如此孤独与落寞,唯有望不到边的荒野沙漠与藏在暗处的豺狼虎豹与之做伴。如此一来,男主杨像极了《刺客聂隐娘》中孤独落寞而又执拗倔强的阿幺,一个人的江湖,一个人的旅程,有着同样说不出的无奈、诉不尽的苍凉。
正如影片所言:“人生就是一次旅行,真正的探险是人生。”即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羌塘成功穿越,可生活还得继续,该遇到的困难依然会来。其实,旅行的意义本就不在于爬过了多少山、看过了多少水,而是在旅行中逐渐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二、声音韵味的自然流露
无论是追求视听“冲击波”的商业动作类型片,还是注重真情演绎、娓娓道来的文艺纪录电影,声音的艺术价值也将是独具韵味的。
影片《七十七天》作为一部冒险极限类电影,其中大场面、大制作的震撼场景自然必不可少。山洪的咆哮、龙卷风的怒吼……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让受众产生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理感受,吊足了观众观影的胃口。但这部电影不同于那些一味追求视听“盛宴”的动作片,它更如同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诗,一出真情演绎的话剧,在有限的电影时空里,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却又煽人泪下的励志故事。
在男主孤身穿越羌塘,身陷断粮缺水等困境时;在他意志消沉,几近丧失求生信念时;在女主人工手摇轮椅真情演唱时,在珠穆朗玛雪峰下无助苦诉时……一曲曲舒缓低沉的旋律如流水般缓缓流淌,如泣如诉,哀伤凄婉。音乐如此呈现,画龙点睛,无不将男女主人公内心对于自由、生命的渴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这些极具视听震撼的音效与表情达意的旋律也都分别出自音效设计大师杜笃之、电影配乐大师何国杰之手。他们两位都是国内外重量级的电影人。杜笃之老师的代表作有《风柜来的人》《东东的假期》《童年往事》《春光乍泄》等;何国杰老师作为优秀编曲者,同样佳作众多,如《蜀山传》《刺陵》《12莲花》等。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真诚付出的优秀团队齐心协力,《七十七天》这部电影的“视听”才有了近乎完美的融合,关乎自由与梦想、生命与信念的赞歌也得以回声嘹亮。
影片《七十七天》的摄影风格固然唯美诗意,但也存在一定瑕疵,如结构方面,男主孤身穿越羌塘的主线与男女主角相识相知的副线交错穿插有时略显突兀,易使观众产生观影混乱感。另外,在主题方面,可借鉴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赋予影片中的野狼、牦牛等动物以鲜明的象征内涵,以增加影片主题的厚度。
但纵观全片,瑕不掩瑜,《七十七天》作为国内少有的探险类电影,其现实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多数人都在为生活打拼、被名利所累,有多少人还记得当时出发的初衷?又有多少人敢于突破世俗,为自由而战,向梦想进发?
也许,《七十七天》这部电影会让处于困顿迷茫的我们看到前行的光亮吧!
[1]晏凌.叙事与景观的平衡——看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J].当代电影,2009(1):123-125.
[2]顾春芳.“剑”与“镜”:心灵的澄澈——《刺客聂隐娘》的美学追求[J].电影艺术,2015(6):47-49.
[3]吴玲.《刺客聂隐娘》的孤独主题[J].电影文学,2016(2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