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文本研究
2018-02-22王锦刚
王锦刚
(中国传媒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来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研究目标也是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服务的。作为以传媒和艺术为特色的高校,中国传媒大学是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能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廉洁从业的社会主义传媒高端人才。这就要求整个培养体系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承担社会主义大学赋予的光荣使命,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互动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该课程采取课内实施问题式互动教学,课外实施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消化课内理论教学基础上进一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实际问题写出读书报告,从而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但是,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核心问题是推荐给学生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篇目不能与学生的新闻、文艺等专业特色相对接,这一方面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研究。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类图书主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的文本都是传统经典篇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著作导读”类图书又重点解读新闻学、文艺学的观点,选择的文本是不是“经典著作”存在争议。这两类原著导读都不能很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闻、文艺思想的关系,故而都不适用于传媒特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著导读。因此,为传媒艺术特色高校选择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廉洁等思想的文本,扩而言之,为特色高校选择与本校专业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文本,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文本样态
如果我们从传统理解着眼,无疑我们会列举出一系列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奉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这些当然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经典。一方面,它们是公开发表的,集中而且科学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它们也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实践检验,被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奉为指导思想的经典文本。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手稿的发现,特别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文本样态多种多样,存在着包含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本之外的关于文化、新闻、传播、文艺、数学等经典思想的未发表、未引人注意的文本。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未刊稿(1845年前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888年首次由恩格斯作为附录发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自然辩证法》草稿等等。这些手稿的发现和问世,大大拓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的范围。
而当我们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廉洁思想时,那些在成熟时期(1848年前后)的作品之前的文本就浮现出来,还有大量的个人书信也展现出来。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就是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和活跃分子,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最广泛的新闻媒体就是报刊。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理论思想。
马克思早年就是一名记者,直接为报刊撰稿,还担任报刊编辑,主编《莱茵报》(1942—1843年)、编辑《德法年鉴》(1842年,与卢格合作)、参与编辑《前进报》(1844年)和《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创办《新莱茵报》(1848—1849年,与恩格斯合作)和《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等10余家报刊。他还为其他一些报刊长期撰稿,如为《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撰稿10年之久,发表了500多篇通讯。他不仅亲自编辑和撰写新闻社论和通讯,而且也就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报刊、自由报刊、工人报刊、党报党刊、新闻事实、报刊的社会作用、文艺创作的目的等重大新闻学、文艺学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批判。
恩格斯的一生也是这样。他是《新莱茵报》《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编辑、创办者,是《德意志电讯》《知识界晨报》的撰稿人,是《莱茵报》《北极星报》的通讯员,是《德意志-布鲁塞尔报》《雅典娜神殿》的记者,是《派尔-迈尔新闻》《军事总汇报》的专栏作家,是全世界社会主义报刊和党报的指导者。[1]
学者研究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共参与创办、主编4种报刊,参与协助创办、编辑5种报刊,参与编务的报刊达10余种。此外,他们还为60余种报刊撰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统计,他们共写了近2000篇(部)文章/著作,其中社论、通讯、消息、时事评论、新闻政论750余篇,占总数的30%。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被誉为“报刊活动家”,他们一生的活动和战斗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报刊。[1]
由此,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梳理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三类文本样态:
第一类,科学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等观点的经典著作,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888年首次由恩格斯作为附录发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这些文本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公开发表,在社会历史中产生巨大影响,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公认的经典文本。
第二类,大量论述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人类的文化现象、文艺创作的本质和目的,包含丰富的科学技术、文艺理论、新闻传播、廉洁从业等思想的手稿类、书信类文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前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自然辩证法》等手稿以及大量个人书信,如马克思和安年科夫、燕妮·拉法格等人的通信;恩格斯和奥古斯特·倍倍尔、格·特里尔等人的通信。这类手稿和书信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论述了文化、文明、文艺创作、新闻传播等精神交往问题,对如何写作、如何办好工人报刊和党报党刊进行了精心的指导。这类文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未刊稿,或者是一些私人信件,一直以来并不被人们特别关注,尤其是其中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内容需要深入挖掘、梳理以及进一步研读。
第三类,马克思、恩格斯直接为各类报刊撰写的社论、通讯和政治评论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普鲁士政府、莱茵省议会等反对势力对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压制,揭露和批判了他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也对新闻出版自由、什么是好的报刊、编辑记者怎样反映事实、作家为什么写作及怎样写、怎样做人民愿望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喉舌和桥梁等问题进行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思考和批判。例如,马克思的《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莱茵报》批评查禁《莱比锡总汇报》的系列辩论论文、《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等等;恩格斯批判卡尔·海因岑的评论、回忆马克思《新莱茵报》办报经历的文章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读的文本。这些文本也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宝库。
以上三类文本样态各异,历史出场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关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历史性和辩证性。第一类文本是显性在场的经典文本,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社会历史发展、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第二类文本是隐性的历史文本,指明了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的思想历程和演变,衬托和支撑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在精神与存在、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和作用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第三类文本是显性的实践文本,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践行了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转变时期和共产主义者时期的理论认识,把民主理论、科学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用笔和报刊为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战斗。这类文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理论发展的现实体现。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文本内容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三类文本样态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这三类文本样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第一类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文本,第二类文本是体现经典文本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文本,第三类文本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运用民主理论和科学理论同封建反动势力和资产阶级进行媒体(报刊)战斗的实践文本。因此,在传媒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应以经典文本为基础,以历史文本为依据,以实践文本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过程中,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传媒高端人才的目标。
那么,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读什么?怎样读?
就实践文本本身而言,它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发展科学理论,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参与现实斗争的辩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的内容就体现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展的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人民报刊”的思想。
这一思想代表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报刊媒体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与封建势力、反动势力斗争的实践形态。它主要探讨了新闻自由和人的本质问题,文艺创作的目的和手段的问题,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问题,编辑记者如何反映事实的问题,新闻报刊媒体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功能等问题。进而他们提出了“自由报刊”“人民报刊”的理念,把新闻出版自由看作是人的自由类本质的体现。这些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在编辑《莱茵报》(1842—1843年)期间所撰写的各类社论、通讯和评论文章中。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正处于早期的思想转变时期,他们的思想正经历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费尔巴哈,又开始超越费尔巴哈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尚处于革命民主主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思想也正处于“人民报刊”和“自由报刊”的阶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处于转型阶段,带有非常明显的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痕迹和浓重的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学的色彩。
虽然此时的实践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在用人的抽象类本质观念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来论证新闻出版自由、自由报刊的本质和人民报刊的本质等问题,还没有自觉地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来阐述新闻、文艺、廉洁思想,但是,他们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的疾苦大声呼喊,为报刊编辑和记者以事实为依据、大胆揭露现实的正义行为辩护,对新闻出版自由和艺术创作进行的辩证思考,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批判意义的。
第二个阶段发展的内容是“工人报刊”的思想。在《新莱茵报》(1848—1849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并开始在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摸索工人阶级兴办报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闻认识论、文艺理论、新闻报道的原则和培养工人编辑记者的工人报刊队伍素质问题等思想。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工人阶级的报纸的思想。他们认为,“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中心;“工人报刊”的编辑方针就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立足于事实报道事实;“工人报刊”要联合起来,要加强无产阶级报刊工作者队伍建设等等。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社会存在是新闻报道事实的客观基础,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反映客观社会存在,才能发现客观事实,作出符合实际的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文艺创作也是这样,一切来源于人的生活,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实际,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种决定是辩证的过程,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他们探讨了文艺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不同步性,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性等问题。他们还探讨了新闻的阶级立场和人民性的问题。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以《新莱茵报》为中心开展报刊斗争,已经完成了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开始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社会和指导社会革命运动,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卡尔·海因岑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进行了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反驳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卡尔·海因岑宣传工人阶级革命的激进主义的思想和作风过程中,强调当时的德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业无产阶级是“现代一切民主运动的核心”,共产主义者一定要明确工人报刊的任务是切实宣传实现民主制度的条件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他们同工人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保持广泛联系,使自己的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1847年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了。他们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强调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他们在革命实际斗争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思想,提出了工人报刊的办报思想和原则。虽然此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创办专门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的机关报,这些思想也没有发展为党报党刊的思想,但是,其为指导党报党刊的办报实践和指导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个阶段发展的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1878—1890年)期间阐发了关于党报党刊的办报思想和原则。
《社会民主党人报》(1878—1890年)是在瑞士出版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后来该报又转移到英国伦敦秘密出版。在筹备出版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予以指导。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悉心指导这家党报坚持了正确的办报原则和社会主义办报方向。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政党也普遍建立起来,如何宣传党的革命政策和鼓动广大工人群众成为现实的需要。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党的报纸的政治方向和编辑问题,为贯彻党的正确方针和反对机会主义对报纸的控制,提出了坚持党的办报方针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党报党刊应该成为党的一面旗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党刊的灵魂,党报党刊应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该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等等。他们明确地提出,党报必须具有政治性,应是一份政治机关报。真正党的机关报具有完全社会主义的性质,不能有半点含糊的观点,这样的报纸才能代表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只给真正的党的机关报撰稿。对于背离社会主义的报纸,他们持有毫不妥协的反对态度,坚决不加入这样的报纸,也拒绝为其撰稿。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和使用“党性”概念,但是他们在党报党刊的办刊实践中,已经形成和使用了“党性”原则。恩格斯在1873年6月20日、1879年7月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都专门论述了党报党刊的编辑和写作原则问题。他主要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历史任务和战斗使命:无产阶级党报在指导资产阶级革命中不能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独立性,但要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无产阶级党报在阶级斗争中是战斗的报纸,应该揭露敌人、打击反动派、鼓舞革命士气、担负起指引革命斗争方向的重任。无产阶级党报的最终目标是高举无产阶级的旗帜,争取工人阶级的最后解放和全社会的大联合。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以实践文本为案例,在解读“实事求是”“以事实报道事实”“文学来源于生活”“为反映生活而写作”“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新闻媒体和文艺创作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文艺观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并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这就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与学生专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又能够在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
三、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文本研究中,我们划分了经典文本、历史文本和实践文本的不同样态,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文本的“人民报刊”“自由报刊”“工人报刊”和党报党刊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办报原则和思想。这些划分和分析都是服务于一个目标,就是要解决在传媒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提高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实效性问题。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的选择和导读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作为传媒类高校,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着培养传媒高端人才的社会责任。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进行改革,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传媒创新人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采取课内问题式互动教学,课外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学生的专业素质中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入脑入心、活学活用、真学真用的教学效果。
但是,归根结底,阅读原著是为教学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是两个“实践”:一是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实践,即结合教材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原著理解马克思主义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二是研究学生专业领域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实践,即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新闻媒体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学活用。阅读原著的实践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教学为最终目的的,是服务于理论教学过程的。总之,高校思政课要以理论教学为主、阅读原著为辅,不能喧宾夺主。
(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的关系
明确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我们还要明确在阅读原著的文本选择中虽然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作为阅读对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作为解读对象。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目标来说,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的阅读不是为了传媒艺术专业学生的新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专业教学而读,而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读。因此,教师和学生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等问题作为案例入手,选择这样的阅读对象是为了更好地结合传媒、文艺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理解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去理解马克思的新闻观、文艺观,从而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的基础,打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站稳中国立场,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廉洁从业的思想意识。
(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的关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个似乎无可争议但又无法确切定义的复杂问题。这无异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判教式”的讨论,我们只是要解决究竟怎样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哪些原著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因此,我们所选择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实践文本,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范围是不同的。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过程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著作,是其成熟时期的著作的代表。这个类型的著作大体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经典文本”的范围。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著作文章很多是其早期的作品。例如,马克思在1842—1843年的《莱茵报》时期的社论、通讯和政评文章等,这能不能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前马克思主义阶段,即《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贫困》到《共产党宣言》这一时期的著作之前的,这一时期的一般看作是革命的民主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当然针对的是封建势力和反对势力,打出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旗号。革命的民主主义也是进步的,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站在人民一边、革命一边。虽然还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影响,但已经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民主主义的改造,具有辩证法的特点,所以这一时期的著作虽然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性质,但已经包含其萌芽。这些著作可以在恰当的指导和引导下,挖掘出有益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划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和廉洁思想的经典文本、历史文本和实践文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文艺观角度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这需要把经典文本、历史文本和实践文本结合起来,整体地去导读。
四、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牢固树立廉洁从业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文本阅读,我们不仅可以培养传媒、文艺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树立传媒、文艺行业的廉洁从业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我们培养的新闻人、媒体人、文艺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和文艺思想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廉洁从业的根本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廉洁自律,是建立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之上的,自觉地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误导广告和低俗之风。新闻媒体和文艺界要形成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廉洁从业业态,主要还是要筑牢从业者思想观念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文艺文本,大学生要从中体会、感悟和领会新闻媒体、文艺工作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三个廉洁从业的思想观念。
(一)要站稳立场、找准定位、找准方向
认清新闻媒体和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和阶级性,始终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国家,成为党和国家、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文本、以人为本,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要有纪律
坚持“新闻有自由,宣传有纪律”,不能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卖国家机密;不能以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普适价值”观念、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闻言论自由等观念混淆视听,错误引导社会舆论,造成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更不能放弃舆论引导,否则将导致苏联解体、中东和北非“阿拉伯之春”那样的社会动荡和国家灾难。
(三)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
媒体人和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向世界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面貌,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有责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承担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同时也要肩负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职责,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愿望,传达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编辑记者要时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报道新闻,而不是以个人好恶、个人私利而罔顾事实,胡编乱造或者捏造、篡改事实,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敲诈勒索等行为,做有立场、有见识、有思想、有骨气、有大局观的媒体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
[1]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