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VR新闻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与影响
2018-02-22张馨丹
张馨丹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一、VR新闻发展现状
VR译为“虚拟现实技术”,也被翻译为“灵境技术”或“幻真技术”。 VR是一项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技术,总体来说发展较为缓慢。近几年,VR技术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渐渐被人熟知,从最初的影视、游戏领域慢慢应用到直播、新闻报道等领域,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二、把关人理论概述
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他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信息是怎样被筛选、过滤的。怀特的调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仅首次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的存在及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证据,同时也为“把关人”这一概念在传播研究中得以确立奠定了基础。正如麦奎尔所说的,“怀特以此给研究传播的整个学派命名”。
三、VR新闻报道中的把关人
(一)VR新闻报道过程中把关人角色的弱化
受众在新闻报道现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VR+新闻”的报道形式当中,受众会以第一视角的身份进入新闻报道现场,这种崭新的报道形式跨越了时空边界,受众被VR带到千里之外的新闻现场,并通过虚拟手段沉浸在场景中,与记者、编辑共享目标领域的虚拟化体验。由此可见,这样的报道形式能使受众摆脱局外人的身份,进而削弱新闻生产过程中把关人的引导力。
(二)VR新闻报道过程中把关人主体的多元化
从表面上看,媒体的把关人地位有所弱化,但从本质上来讲,把关人的地位是提高了。尽管受众以第一视角进入新闻现场,但不是绝对的新闻事实的客观表达,因为VR新闻报道也是媒体人员通过前期策划选题、现场报道、后期视频编辑制作出来的,并非是天然产物。既然经过了媒体人的编辑制作,那么受众看到的依然是二次编辑之后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受众在观看新闻的时候也会受到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
有所不同的是,在“VR+新闻”的报道当中出现了把关人主体的多元化现象,即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身份的把关人。
第一,主持人的把关能力加强。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当中,主持人会在演播室按照编辑人员提供的稿件以及节目组织者的调度安排来清晰准确地传达事实和观点,节目录制全程按照组织者的意图来读稿件,把关能力较弱。在VR新闻的报道当中,主持人已经脱离了原来固定的演播厅,处于新闻现场,并不只是读新闻稿件,还要对同处新闻现场的受众加以引导,把关能力得以加强。
第二,前期策划的把关能力加强。VR新闻的题材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同时,受众在报道中具有高度自主性,这对前期策划能力要求很高。拍摄前要有一套完整的构思,包括新闻的主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突发事件如何处理,以及新闻报道现场细节都要进行把关设计,以期实现最佳的新闻报道,需要增强前期策划的把关能力。
四、VR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转变
“VR+新闻”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能够带给受众观看自由和更逼真的感官体验,可以使受众 “亲临”新闻现场去寻找答案。然而,“VR+新闻”是新技术和新形式的结合,各个方面还未成熟,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VR新闻的沉浸感使受众更容易被操控
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的高级研究员Nonny de la Pena提出了“沉浸式新闻”的概念,她认为沉浸式新闻是使人们对新闻故事中描写的事件和形势获得第一人称感受的一种新闻生产形式。通过高度的拟真性和沉浸性带给受众高度的观看自由。然而,拟真并非真实,只是VR新闻对新闻场景的高度模拟,一方面,使人沉浸其中就容易丧失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它貌似全面客观的呈现背后,人为建构和操纵的可能性会越强。一旦虚假新闻借VR强大的传播力传播,对受众的欺骗和操控更具杀伤力。
(二)VR新闻复原现实之后的权利操控
VR新闻并非自然生成,其制作者仍是新闻从业人员,真实再现并不等于客观呈现,VR新闻依赖于摄影师 360°的全景拍摄和技术手段的转化,对拍摄内容的选取体现出人的主观因素。在VR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新闻制作者对新闻的内容和价值判断仍具有把关、议程设置功能。因此,VR技术有可能成为更加隐蔽和强大的工具,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舆论的走向。
[1]施至君,乐娜.论网络“把关人”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112-115.
[2]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