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中自我”与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
——以微信朋友圈发布读书打卡内容为例

2018-02-22张玉川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位好友个体

武 骁 张玉川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一、引言

“镜中自我”是社会化个体在自我认知方面的路径之一。个体通过彼此的镜像映照,在想象中得知他人对自己外表、性格、品位甚至地位的看法,并深受这些看法的影响以维持或改变行为策略。社交媒体的产生为镜像自我展示提供平台,用户通过好友互动形成信息反馈机制,进而达到展示目的并塑造自我形象。

二、研究缘起

(一)“镜中自我”与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

1902年,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心理学创始人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Norton Cooley)在其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镜中自我”理论。他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1]社会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他人的评价、态度像一面镜子使我们产生对自我的认识,进而影响自己的态度、行为。

“夸示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 Rae)提出。他从虚荣心的角度解释了夸示性商品的性质和效用。[2]

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指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和权力还必须能提出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3]

(二)新媒介形态下自我形象塑造

企鹅智酷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4]数据显示,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内容中,用户更关心好友发布的生活状态,关注度占比超过六成。对于发布的信息形式,用户更喜欢图片、文字和短视频。朋友圈互动过程中,点赞行为占比最高,接近六成。

朋友圈发布读书打卡类内容以图片和文字为主要形式,根据好友的点赞、评论等行为,发布者可能形成“误识”或“精准”判断,进而持续展示类似内容或改变展示行为策略,并与多数人态度保持一致。可以将在朋友圈发布读书打卡内容形成自我认知归纳为一种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行为。

三、现象与特征

(一)现象

微信朋友圈出现的读书打卡内容一般分为图书推荐、展示阅读进度以及侧面展示读书行为这几类。

(二)特征

1.展示型占主导地位。多数读书打卡行为依靠第三方打卡软件、社群组织规范等外界约束力量来维持。外界压力以及夸示性文化消费心理的驱动使得读书打卡变成一种拘泥于仪式的被动机械行为。人们不甘心想象别人认为自己是不够坚持、没有毅力的人以至于一旦出现内部懈怠,展示功能就将大于实际效用功能。

2.存在实用型情况。一类个体迫于第三方软件“分享即送相关优惠”营销策略的展示压力等原因在朋友圈展示读书打卡的内容。朋友圈展示读书打卡内容并不能一概划分到夸示性文化消费的范围内。

3.以符号作为修饰物。读书打卡内容的呈现方式包括短视频、图片或超链接。其中所蕴含的符号成为发布者的利用元素。无论是短视频里阅读的姿态、声音以及阅读者的穿着还是图片中的各种修饰元素的加入,都可以作为一种读书的附加符号组成最终发布的内容。

四、行为动机、影响及夸示性文化消费行为

(一)行为动机

1.社交需要。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体现出社交成为社会个体的重要诉求。访谈者表示,其通常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行为展示个人品位及兴趣,旨在系统性地建立个人形象,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相关好友。读书打卡内容的展示在体现文化消费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交平台的好友互动。这种互动一部分体现在可见的“点赞、评论”行为,另一部分则体现在传者与受者个体内部的人内传播。

2.炫耀需要。一部分用户是实用型展示,而一部分用户则存在炫耀动机。访谈者认为读书打卡的展示行为能够为其证明群体地位、获得群体内部尊重,夸示性文化消费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形象上的体面,在群体内显示品位并猜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图书的选择上也存在炫耀元素,挑选内涵深刻且小众的书籍成为主要选择。

3.想象中的自我。访谈者表示,在朋友圈之所以发布读书打卡类内容,尤其是侧面表现阅读行为的内容是想在好友中树立一个“有品位、有学识、善于思考”的优质形象,他们以别人期待中的自己为蓝本来参与社交活动。

(二)影响

1.忽略行为本身的原始目的。个人通过他人对展示内容的印象和态度对自我进行认知和重塑。读书渐渐变为一种展示行为,通过他者的观看以达到传者的目的。读书打卡本身所具有的仪式感也为个体所利用,在展示的同时达到一种内心的自我满足。读书本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行为,而如今作为夸示性文化消费的体现方式之一被社会个体作为一种身份、品位的象征予以展示和互动。

2.重视金钱消费。文化消费需要金钱投入,购买图书以及电子阅读器成为夸示性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同时,读书的环境也至关重要,咖啡馆及家庭内部的陈设都间接促进了读书打卡所承载的夸示性文化消费行为。

3.审美体验重塑。个体的审美体验也转向消费那些能够展示品位、财富等表现力强的商品。这类商品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实用价值偏低,审美价值偏高,能够呈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审美情趣。具体体现在图书本身的精致包装、电子阅读器的外壳选择以及读书时所使用的文具用品等。

(三)夸示性文化消费行为

布尔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一书中所提到的“新型小资产者:文化媒介人”这一群体的特点正符合本文所展示的读书打卡内容的行为人特质,此类群体专门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布尔迪厄将新型小资产阶级定义为“一个小到能使自己成为资产者的无产者”。[5]他们是文化与教育资本方面的投资者。他们在追求富于表意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时,流露出对最为纯朴的贵族式的品质(风格、别出心裁、教养)的神往,从而与旧式小资产阶级、劳工阶级划清了界限。

结合“镜中自我”理论路径可以看出,社会个体对于文化消费主要依靠符号作为表征,通过展示行为对自我进行认知并指导行为策略。夸示性文化消费是一种体现于网络社交媒体的符号消费。“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在这里主要指精神文化类产品及服务的占有、欣赏、享受、使用通过特定符号展示于朋友圈的行为。

同时,以读书打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会成为一种日常审美的生活常态。人们更在乎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强化其身份、品位等个人特征。社交媒体成为体现“镜中自我”中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馈,互动行为就成为符号展示的积极反馈。

五、结论与反思

社交媒体以及好友的互动为展示夸示性文化消费行为提供了必要条件。人们通过夸示性文化消费行为来以别人想象中的自己而生活。“镜中自我”理论内容在新媒介环境下能够充分解释网络个体的自我塑造需求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以读书打卡类为表现形式之一的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行为的初衷。本文以微信朋友圈的读书打卡行为为研究范例分析夸示性文化消费展示行为,所述范例还可进一步拓展延伸,行为动机也需进一步探究。

[1]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131.

[2]邓晓辉,戴俐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04):2-9.

[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9:30.

[4]微信报告:47页PPT看懂微信五大业务[EB/OL].企鹅智库,http://tech.qq.com/a/20160321/007049.htm#p=1,2016-03-21.

[5]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5:555.

猜你喜欢

品位好友个体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属羊
论文化记者的文化品位
删除好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雪花特快专递
求职第一关:把品位穿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