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视域下的主流媒体新传播初探
2018-02-22苏昌强
苏昌强
(中共周宁县委党校,福建 周宁 355400)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我国网民有6亿,手机网民有4.6亿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用不着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习近平向来关心新闻舆论工作,已经敏锐注意到“两微一端”的快速发展现象,注重话语权建设。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以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备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青睐。特别是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性契合了年轻手机网民的需求,很多人把“两微一端”的信息当作信息源。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一、新兴媒体的创造背景新趋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KPCB每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都会引起互联网行业一阵“概念”风行。2008—2010年,在智能手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揭示“移动”会是未来世界的主角;2011年关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2012年首次提到“Re-Imagination”的概念,区别重资时代与轻资时代。
2013年的报告中最大的趋势预测就是关于移动互联网,强调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2014年描绘互联网的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如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降低大众消费者的教育和医疗成本,拥有改变行业的机会,提出“用户参与”。2015年关注了智能手机、移动广告行业和社交活动的视频化、交通运输的未来以及信息传送、机器人和语音助理服务等领先趋势。KPCB还认为:“从多个维度来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的领导者,并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2]
KPCB注意到:“2016年4月,网民每日在移动互联网上平均花费时间为200分钟。中国有三个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而网民花在这三个公司的产品的时间占总花费时长的71%,其中微信占35%,QQ占10%。”中国后来者居上,这种已经超过美国同期180分钟的水平,让人不能不感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迅猛,这同样也说明了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的领导者的地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3]
二、主流媒体开创“两微一端”的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新闻工作的基点》中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4]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因此得到迅猛发展。2015年8月,微信公众号的数量突破1000万,并以每天1.5万个的速度在增长。如何在数以百万的微信号中异军突起?政府与新闻媒体各显神通,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有效运用鲜活的语言,接近新闻,接近读者,接近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
(一)互联网+政务
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网上收集网情、网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趋势。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概念: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以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政务020”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两大体系,实现部门、居民、企业间共享服务数据。随后发改委等10个部门推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3]加大移动设备上网投入,“提速降费”举措的落实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有效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使手机网民群体快速壮大。CNNIC归纳为:“在线政务领域,政府网站与政务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载体作用,优化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3]新媒体时代,移动端的使用场景更广泛,用户黏性更强。政务微博运营已经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6月30日,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9320个,较2015年底增加6930个。移动视频直播正成为政务公开和与民互动的新常态,微博则是‘移动直播政务’的主阵地。同时,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体系中仍处于重要地位,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5]预计到2017年底,各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这有力地提升了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对促进阳光行政、增强政府公信力、实现社会共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微博、微信+学习品牌
2017年7月24日,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的《网络传播》杂志在其微信公号刊文推荐关注10个最具影响力的学习微平台,涵盖6个微信公号、3个网站专栏和1个手机APP:“学习小组”“学习大国”“学习大军”“学习经典”“学习者”“学习微平台”“学习路上”“学习有方”“学习进行时”“学习中国”。文章指出,不同于模式化、抽象化的时政新闻传播,“学习大国”“学习小组”等6个微信公号构筑了一个颇具新意的学习网络空间。[6]
1.永远的“学习大国”。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2014年11月上线。其名称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号召——“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像“学习大国”这样的公众号如何在数以百万的微信号中异军突起?“学习大国”利用媒体优势,紧跟时政热点,突显出其专业性以及在党政核心部门工作的优势。前期注重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以全新视角作精彩报道。2016年6月27日,由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的《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第一季上线播出,“学习大国”对全部10集进行包装,配文字推送,引起网民的热烈反响。后期延伸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报道,专注对一手重大资料如重大的会议以及中央大政方针的解读,对涉及国计民生热点话题的关注。以2015年3月28日所发的《致外逃贪官的一封信》为例,已经跳出了“学习阵营”中学“习”这个小范畴。[7]
2.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学习小组”。2014年2月27日,学习小组试运营上线。“学习小组”的核心成员7个,利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骨干力量,对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以及涉及总书记的海内外活动进行报道。在重大选题的选取、把握、操作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前期曾成功运作“侠客岛”。例如2014年12月31日晚7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新闻联播等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当晚9点55分发出《习近平新年贺词释放5大信号》“解读”。一个半小时内阅读量超过10万,次日阅读量超130万。次日,新华社全文转载,数百家网站转载,数千家微信公号转载。2015年,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系列报道为蓝本,“学习小组”推出了第一部编纂著作《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这是9月1日“学习小组”推送的视频《杭州,千年等一回》的开篇,小切口地展示出这座城市对即将召开的G20峰会的期待。不到48小时,视频阅读量突破600万。[8]
3.“学习中国”软件专家。2015年4月2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支持下,由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研发的全国首款习近平重要讲话APP“学习中国”正式在腾讯应用宝上线。利用中央党校独特的教学资源、中央国家机关的学习实践活动资源和新华社新闻资源,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探索理论学习新方式,为广大网民提供全面、精准、多样的学习服务,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9]从技术上看,“学习中国”并不算是一个成熟的APP,其主打的内容则是习近平系列讲话和相关著作,后增加引用诗文,共13个版块,内容来源上还可以看见明显的综合处文宣痕迹,有的内容来自“学习大军”,有的则来自“资源中心”,可见是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知识综合体。其中,知识地图、地标简历和实景地图是其技术创新和形式创新。
4.草根志愿者的“学习大军”。2014年1月7日,福建宁德的志愿者在全国率先注册了“学习大军”微信公众号和新浪、腾讯微博账号,通过“六学六进”学习模式,即学时事、学著作、学故事、学妙语、学引语、学诗书,进网络、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全面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思想方略,开辟了学习、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社会新渠道。目前“学习大军”不仅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搜索“学习大军”网页相关结果约2,390,000个,找到相关新闻约106,000篇。“学习大军”的原创评论和故事就超过820篇,并且在中国青年网、中国文明网等90多家网站开设了专栏专题,覆盖阅读人次过亿。[10]习近平不忘提醒奥巴马“几句话”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超过百万,荣登“今天头条”的当月排名前十名。《习近平的这句生日寄语,你说一般吗》一文受到中国日报、中国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等中央媒体以及今日头条、凤凰、腾讯、搜狐、环球、一点资讯等数百家网站或首页或置顶推送,中央新闻网站理论频道同步转载,并收录于建党95周年专题集纳。
三、主流新媒体传播“两微一端”的新特征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平台太多了,自媒体人不够用了。”反映了当下全媒体的特征,读者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抉择。从报纸、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不论其载体如何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内容为王”这一理念,不过这个“内容”的形式不局限于单一纸面上的文字。一是移动化,坚持新闻的时效性。每天跟踪国家重大活动,开发式报道;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第一时间反映符合主流媒体的特征,以最快的速度推送信息,快速报道、发布权威信息。二是可视化,坚持新闻的技术性。多个角度在技术上采用了时尚的传播形式,通过微频微视,解决感官问题,解决了不容易被接受和解读的难题。可随时随地发帖、回帖、关注等,运用“语音+图片+简单文字”的技术处理,使人人是“麦克风”成为可能。三是碎片化,坚持新闻的开放性。内容、时间碎片化,从细节入手,小视角大事件的写法,话语接地气,非常受欢迎。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在各个生活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新闻,在坐公交时用手机上微博,随时随地关注各种时事新闻。四是个性化,坚持新闻的元素性。在海量信息面前,社会主题如国家、民族、娱乐、体育、影视、音乐等;个人主题如明星、饮食、车等生活元素的组合,容易出现“渠道多,无权威”或者“信息多,无观点”的现象。但同时有利于个人意识的恢复,可以有机会选择,推出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关注自己喜欢的版块,注重体验感,加入合适的“朋友圈”。
总之,主流媒体与时俱进,主动融入“两微一端”的运营,充分运用移动思维发挥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在移动互联网舆论场占据高地,已经初步具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2]2016互联网女皇报告,和中国相关的内容都在这里[DB/OL].互联网商业观察,2016-06-03.
[3]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08-03.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63.
[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上半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DB/OL].人民网,2016-08-04.
[6]10个最具影响力的学“习”微平台[DB/OL].网络传播,2015-07-24.
[7]李之行.“学习大国”告诉你:时政报道大可创新[DB/OL].人民网,2015-04-08.
[8]申孟哲.“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N].人民日报,2016-09-08.
[9]黄旻旻.神秘的学“习”阵营[DB/OL].网界观察,2015-04-22.
[10]吴楚.“学习大军”:草根力量铸就“微”言大梦[DB/OL].中国青年网,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