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联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东北地域文化
2018-02-22徐君
徐 君
一般认为,广义的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指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所涵盖的地理范围,既包括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也涉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及京津地区,还可联系到广大的东北亚地区。东北地域文化大致分为汉满农耕文化、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北方渔猎文化、朝鲜族丘陵稻作文化等。鉴于项目研究的内容及层面有限,本文主要针对东北抗联当年战斗过的现今黑、吉、辽三省的地域文化,研究今东三省在抗战时期的生态、民俗、传统等文化表现。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从1931年始,到1945年中共中央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坚持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以仅有的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涉及抗联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如《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东北抗日联军》《十三省》《杨靖宇将军》《赵一曼》《八女投江》《赵尚志》《闯关东》《中国地》《绝地枪王》《虎踞龙盘》《我的娜塔莎》《红灯记》《猛兽列车》《远去的飞鹰》《雪狼山传奇》及《雪狼》,等等。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值得研究。
1 壮美的山环水绕
东北地区西、北、东部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山环绕,中部东北平原向南敞开,外围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环绕,流经东北还有黑龙江的支流松花江、松花江主要支流牡丹江以及辽河等较大的河流。东北既有松涛阵阵的茫茫林海,又有皑皑白雪的山舞银蛇;既有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又有烟波缥缈的湖光山色;既有生机盎然的鹤乡湿地,也有洪荒久远的地下熔岩。自然景观磅礴大气,地域文化纷繁复杂。东北矿产极为丰富,因此最先成为日、俄掠夺的对象,伪满铁路、港口都成为侵略者掠夺东北资源的工具。
电视连续剧《绝地枪王》反映的是长白山地区一名神枪手成为抗日英雄的故事。长白山脉是满族的发祥地,号称满族文化圣山。《雪狼山传奇》描述长白山雪狼山一带,由平民组织的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传奇故事。《悬崖》展示了冬季哈尔滨的城市风貌,主人公周乙因救出妻子孙悦剑而暴露,本可逃往苏联,但假扮其妻子的顾秋妍暴露了。周毅然牺牲自己解救顾秋妍母女。周在中苏界江黑龙江告别前往苏联的妻儿,黑龙江冰层很厚,岸上灌木落满冰雪,一派肃杀。《我的娜塔莎》讲述一个长达五十年的跨国爱情故事,抗联卧龙山大队庞天德等四人被日军逼到覆盖着冰雪的黑龙江上,当他们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一队苏军巡逻队赶到,救下他们。1938年抗联四、五军主力由依兰向五常一带征战,《八女投江》以这一时期桦川女英雄冷云为首的八名抗联女官兵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她们为了保全主力部队,在弹尽粮绝后毅然手挽手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的事迹。为了保卫壮美的河山,无数英雄儿女英勇献身。
2 多样的建筑风格
有一部分抗联题材电视剧反映的是地下工作者的革命斗争,剧中反映城市风貌的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数《夜幕下的哈尔滨》。《夜幕下的哈尔滨》除了向人们展示松花江的寒江雪柳、玉树琼花,还展示出“东方小莫斯科”哈尔滨的独特风情。剧中异国风格建筑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剧中“卢公馆”是意大利风格建筑,主体是一座巴洛克风格建筑,石材贴面,壁柱装饰。内部装饰多为木雕,尽显高贵华美。人物的接头地点波特曼西餐厅是一家正宗的俄餐厅。剧中火车站是老香坊车站,红圆屋顶,米黄与白色相间外墙,墨绿色窗框,充满俄式建筑风情。《悬崖》中的城市景观有些是在旅顺拍摄的,低矮的民房,山势起伏的道路,红色的砖墙,木板栅栏围成的小院,充满年代感。绝大多数抗联题材的电视剧所出现的建筑多以农村民居为主,土房土炕火墙子、木头栅栏或黄泥铸成围墙的小院,深山的窝棚等,如《绝地枪王》《闯关东》。
3 独特的民风民俗
辽、吉、黑三省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明以后民间又俗称“关东”。抗战时期东北平均人口密度不大,主要有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民族聚居。东三省经过几次人口大迁徙,除了本土居民,以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人居多,俄汉通婚的后裔较多,满汉、朝汉等族通婚十分普遍。一部分抗战期间被中国百姓收养的日本遗孤也与中国人通婚。生活习惯互相渗透,东北人餐饮习惯至今保留汉、朝、日、满等多种饮食文化特色。
东北人民饱受沙俄侵略、军阀混战、伪满统治、日本奴役、土匪横行之苦,是东北抗联带领灾难深重的东北人民觉醒、反抗,艰难地走向胜利。基于这样的原因,观众会看到剧中百姓的质朴、懦弱和麻木,叛徒走狗的丑恶嘴脸,也会看到革命者的轻易背叛。然而,有骨气、善良、正直的东北人还是占多数,开始他们对革命是懵懂的,但当国破家亡,人民不再胆怯和徘徊,而是义无反顾地支援革命、不怕牺牲,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很多人成为英勇的抗联战士。
多数电视剧对东北农村百姓服饰的描述符合实际:女人冬季通常穿斜襟大棉袄,脚穿棉鞋,叼着大烟袋。有的包着头巾,有的梳着大辫子,有的盘着发髻、留一绺刘海;男人爱抽烟袋锅子,穿对襟大棉袄,腰捆布带,有的带着褡裢,脚穿大棉鞋。无论男女冬季都戴棉帽子,男人的棉帽有狗毛貉子毛兔毛的,家庭条件好的戴貂毛帽子,穿裘皮背心、羊皮袄;城里有钱人男人多穿长袍、貂皮,穿皮鞋,女人穿旗袍或洋装。《红灯记》以1938年抗联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中共北满省委地下交通员传送密电码为线索,讲述铁路工人一家三代人献身抗日斗争的故事,塑造了北满铁路地下党李玉和及其母亲、女儿的光辉形象。铁梅的红头绳、大辫子、小棉袄就是当时年轻女孩的标配。《绝地枪王》《闯关东》《中国地》中的人物穿棉猴儿、棉袄、肥棉裤、乌拉(鞋)、皮袄、戴皮帽子,男人腰扎布腰带,皮背心穿在棉袄上,手持大烟袋,女人手搓包米、纳鞋底儿,这些都很符合民俗。东北冬季较长,东北人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性情豪爽,有些懒惰。解放前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水稻较少。电视剧里常见到百姓吃玉米窝头、喝酸菜汤,门前挂着玉米和红辣椒。在东北文化里,好男人是虎背熊腰、能打仗、讲义气的爷们,好女人是勤劳、善良、重情重义的娘们。《绝地枪王》将东北人的铁血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郭大双性格泼辣,敢爱敢恨,展现了东北女人原生态的“生猛”性格。东北人的粗蛮性格之中带有机智,慷慨大方的背后是不善算计的善良。如果说《闯关东》拍出了关东流民文化,那么《绝地枪王》则拍出了白山黑水的草莽精神和风土人情。东北土著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移民流入又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民国以后,汉文化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
4 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东北人民历经战乱和磨难,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绝地枪王》萨满教传人那五常的顽强、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是东北精神的一种文化表达。《虎踞龙盘》从朴实的平民视角深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东北人民面对肆虐的匪患和关东军的铁蹄,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的铮铮铁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共产党领导下,东北人民的“保家”行为变为“卫国”壮举。
《杨靖宇将军》记录了1946年寒冬在漫天大雪的桦树林被日军围追堵截的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赵一曼》讲述了抗联第三军二团政委、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红枪白马的巾帼英雄赵一曼烈士的光荣事迹。《东北抗日联军》讲述了抗联在无后方支援、粮弹两无,又与中央联络中断的情况下,以林海雪原为家,以草根树皮为食,用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描绘了以罗登贤、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汪雅臣等东北抗联杰出将领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群像。《远去的飞鹰》记录了1929年东北军航空兵飞鹰队的飞行员高志航被张学良将军派往黑河,从土匪手中换回被匪首击落的日军飞机的故事,以及飞鹰航空队在淞沪空战中所创造的世界空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猛兽列车》讲述南满铁路沿线中国版火车大劫案,表现了抗联特工队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中国地》讲述今辽宁省朝阳清风岭全村民众固守清风岭14年未让日军占领的传奇故事。辽西汉子赵老嘎高喊“保卫中国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将中国人的民族血性推向了极致。东北人民无私奉献甚至慷慨赴死,表现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体现。
东北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它是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的文化。碍于篇幅辍笔于此,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董保臣,温泉,陈秀煜.黑龙江地域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对绘画创作风格的影响[J].艺术研究,2013(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