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假新闻传播机制及防范途径
——以“3名中国游客赴韩整容被限制出境”事件为例
2018-02-22赖伊婷
赖伊婷
今年国庆期间,一条“3名中国游客赴韩整容被限制出境,因相貌差异大”的新闻刷屏社交媒体,获得了上万人的关注,其后被证实为假新闻。
1 事件回顾
1.1 事件发生
2017年10月5日下午1时左右,一位在韩国新罗免税店办理会员卡的顾客于排队期间拍摄下了两张照片并上传到微信朋友圈,照片中有三位头裹满纱布、手拿护照的女士正坐着排队等待办理会员卡。随后,照片被“朋友”盗走,一路转发到微博,事实也变得扭曲。
1.2 事件发酵
2017年 10 月 8 日 10∶45, 微 博 账号@内涵图达人发布该照片,并配文:“网友机场偶遇的,赴韩回来的整容大军……”此时,拍摄地点已从新罗免税店传为机场。2017年 10月8日18∶47,一位微博认证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CCTV午间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主播建华”的加V号@建华华发布该照片,配文变为“这几个女士利用长假到韩国整容。返程时,在韩国机场无法出境,等待确认身份。”2017年10月8日21∶32,拥有534万粉丝的大V@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转发了@建华华的微博。之后,@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的这条微博被转发3万多条,评论4万多条,事件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2017年10月10日,港媒《东方日报》发布题为《中华趣闻:赴韩整容未消肿,三娇返国被拒》的新闻,文内称信息来源为“内地气象主播建华在微博上的发帖”。
1.3 辟谣
2017年10月11日,韩国法务部现身辟谣,称最近在韩国国内所有机场均未发生类似事件,并指出根据相关规定,外国公民入境韩国时会在海关处留下指纹,如发生脸型不符现象,指纹则会作为验证身份的依据。该事件从一张简单的朋友圈照片始,被传至微博,大V转发,专业媒体跟风报道……拍摄地点从“新罗免税店”变为“机场”,拍摄背景也从“等待办理会员卡”变为“因整容被限制出境”,以讹传讹,造成较大影响。
2 传播机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
此次事件中的传播主体主要可划分为三类:社交媒体普通用户、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专业媒体。
社交媒体给予了普通用户发声的“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用户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大幅提升,但由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导致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改造”,他们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社交媒体变为了假新闻滋长的“温床”。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之为“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个人影响》研究中,证明了在各个领域都活跃着一大批意见领袖,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效果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1]。在微博平台上,那些活跃的大V账号们便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是网络上最具有传播力、阐释力、解读力的群体,他们往往拥有巨大的粉丝量和关注度。在此次假新闻传播过程中,微博是其最重要的发酵场所,微博凭借平台和流量的优势,在弱关系传播中充分体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微博认证为“CCTV气象主播建华”的@建华华,她的身份使其发布的内容更易被信任,而拥有百万粉丝量的大V@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的转发,获得了3万多条转发,4万多条评论,则是该假新闻传播链条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节点。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被颠覆,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消息的主要来源。《东方日报》作为专业的内容生产机构,未核实@建华华发布信息的真假,就加以引用报道。专业媒体在大众心目中发布的内容本该更具专业性和可靠性,然而,在此次假新闻事件中,其不但没有起到把关作用,反而推波助澜。
2.2 传播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被女性赴韩国整容的刻板印象深深影响,愿意相信该信息的真实性,导致对该信息的过度解读和传播,进而演变为假新闻。现代社会的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猎奇的新闻和具有冲击力的配图更能紧紧抓住受众眼球。此次的假新闻正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因而能引发较多关注。使新闻的真实性被人们忽略,而新鲜性被突出。
2.3 传播渠道
微信和微博是此次假新闻传播的两大主战场。根据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微信用户好友规模方面,个人好友数量在200人以上的接近45%[2]。而根据新浪微博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3月31日,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4亿,已超过Twitter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独立社交媒体公司[3]。巨大的用户规模和高频的使用率,使以微信、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传播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通过“添加好友”“关注”“被关注”,每个用户都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这些圈子之间可能互相渗透。每个用户发布的信息,都可以即时传播到该圈子中。当某条信息被不断转发,就形成了一个以每个用户为节点,圈层之间相互叠套的多级传播网络[4]。再加上微信、微博具有的快捷性、滚动化、全天候、交互性等特点,尤其是在微博意见领袖介入后,使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广度大大提升,就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传播效果。
2.4 受传者
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双重身份,传受双方的角色也可以随时进行置换。社交媒体里,每天都充斥着过载的碎片化信息,用户盲目接收这些表面化信息,缺少对信息的深度阅读和思考,丧失了对假新闻的鉴别兴趣和能力。他们以一种“围观”的心态来回复或转发信息,只要是吸引“眼球”的信息,便能得到大量评论转载。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真假变得不那么重要,他们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消遣,这就为假新闻的下一次传播埋下了隐患。一位位受传者转变为一位位传播者,把这些未经核实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一层一层地传播出去,不断扩大着假新闻的影响范围。
综上,社交媒体成了假新闻快速传播的“土壤”,依靠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和专业媒体的放大,进一步扩大影响,普通用户追随意见领袖,通过微信、微博再次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3 规避途径:依赖各方媒介素养的提高
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开发能力,对媒介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媒介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时刻处在媒介的包围中,所有人都需要接收识别使用信息,需要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媒介[5]。笔者认为,社交媒体中各方媒介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假新闻愈演愈烈的根源,要减少甚至杜绝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必须依赖于各方媒介素养的提高。
3.1 政府机构
首先,政府应健全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控和预警机制,健全网络谣言责任追究制度,整顿传播环境。社交媒体不应是“法外之地”,而应通过法律法规迫使虚假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其次,政府机构人员应善于利用社交平台,了解最新的信息和受众动向,及时识别假新闻并进行辟谣,制止假新闻的传播。
3.2 专业媒体
社交媒体中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成为专业媒体的消息来源,因此,专业媒体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不可一味追新求快,而忽视对新闻来源的审查,盲目跟风报道。在各种真假难辨新闻大肆传播时,专业媒体要承担自己的职责,积极澄清谣言,引导舆论。由于每天浸淫在社交媒体中的人们习惯了在谣言和辟谣之中选择自己想要的观点,受假新闻先入为主的影响,纠正假新闻并不一定会使人们信服,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内容。因此,专业媒体除了要尽量从源头上切断假新闻的传播链条外,还应以受众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信息,呈现事实,让他们相信真实的新闻。
3.3 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
此次事件中,微博成为假新闻大规模扩散的工具,通过微博上意见领袖的推动,假新闻传播速度成几何级增长。其中,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身份认证的名人、各行各业的精英等,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人们眼中更具有权威性,正如微博认证为“CCTV气象主播建华”的@建华华,虽然她并没有庞大的粉丝量,但因其身份背景,发布的信息能更轻易地被人相信。因此,这类意见领袖,在微博上更应谨言慎行,承担更多责任,而不是不加辨别地随意发布言论。第二类是具有着庞大粉丝量的微博大V,他们发布的信息会引起粉丝的大量转发和议论,使信息快速传播开来。他们作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关键一环,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正确认识自身的影响力,不随意发布真假难辨的信息,不轻易站队引导舆论。而对于那些根本不在乎信息真假,只想着发布猎奇信息蹭热度、赚流量,靠流量快速变现的部分“营销号”,则需要对其进行取缔整改。
3.4 普通受众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6]。当受众在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影响下,或被社交媒体中同一信息不断刷屏时,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用户会失去自己理性的判断,做出跟风评论转发的行为。社交媒体用户作为传播的主体和受体,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敢于打破对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的盲目跟从,摆脱“乌合之众”的帽子,遇到任何信息,应进行理性思考与鉴别。
4 结语
社交媒体宽松的信息发布环境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意见领袖、专业媒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受众盲目地再次传播成了假新闻泛滥的助推因素。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对于假新闻的规避,任务比以往更艰巨,更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企鹅智酷: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EB/OL].(2017-4-27)[2017-11-28].http://b2b.toocle.com/detail--6394894.html.
[3]新浪网.新浪公司(NASDAQ:WB):2017年 第 一 季 度 财 报[EB/OL].(2017-5-16)[2017-11-28].http://tech.sina.com.cn/i/2017-05-16/docifyfeius8004650.shtml.
[4]周馨瑜.浅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传播的特征及成因——以“罗尔事件”为例[J].西部学刊,2017(2).
[5]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6]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