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之谦同治二年旅京期间的学术交流
——以《华延年吉金小品》题跋三则为中心

2018-02-22

书法赏评 2018年6期
关键词:赵之谦拓片同治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在绘画方面,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以书入画、以金石养画;在书法方面,他是清代碑学运动的杰出实践者,真行篆隶四体皆精;在篆刻方面,他继承浙皖两派的传统印风,“印外求印”“印从书出”,开中国传统文人篆刻艺术一新境。如此全面修养并均达到一定高度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确不多见,本文拟以同治二年赵之谦与其友人居京期间两则金石拓片题跋为视角,观照赵之谦的学术与其金石交流活动。

作为清末最为杰出的书画家、学者,赵之谦的学术交流以金石搜集、文字考证为主。从同治元年(1862)赵之谦家破人亡,更号“悲庵”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不振,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学术、艺术上,开始广泛地寻访师友。尤其在同治二年(1862)北上京师之后,与好友胡澍、魏稼孙等利用京师所见金石既富的条件,广泛搜集金石碑版、古籍善本,同时着手准备双钩《汉碑十种》,埋首学术。旅京数年,是赵之谦学术与篆刻艺术变化的关捩点,同治二年(1863)入京之后,赵之谦除了在篆刻书画领域达到高峰,更有多部学术著作面世。同治三年(1864),在沈树镛的大力帮助下,《补寰宇访碑录》脱稿刊印行世;同治三年十月,又完成了他的另一部金石文字学著作《六朝别字记》。

一 赵之谦和胡澍等友人对商距末的考证

赵之谦挚友傅以礼所辑《华延年室吉金小品》中收有一战国古器物——“距末”拓片,“距末”属殷周铜器中兵器一类,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法帖款识》中认为是“弓箫末张弦之处,以今弓末验之,可知矣”。①《华延年吉金小品》中所收拓片(见图一)与《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为11915的器物文字完全相同。据此拓片所铃印章和题跋所知,此物原藏于程木庵处,由金石僧六舟②手拓,戴望、赵之谦、傅以礼、沈树镛、胡澍先后钤印,赵之谦和胡澍做跋文。胡澍(1825—1872),字荄甫,安徽绩溪人,咸丰九年举人,官户部郎中,工篆书。赵之谦与胡澍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缪梓府就相识,胡赵二人皆好训诂、金石、书法,“一时门人绩溪胡丈(培系)、胡丈(澍)、溧阳王丈(晋玉)、余姚周丈暨武烈群公子相与稽考辨难,质诸武烈以定是非”。③胡澍、赵之谦、沈树镛等人赏玩金石碑版,在互相考定后,往往有他们的题跋。此器物拓片左侧有赵之谦题跋:

拓片下方有胡澍题跋:

此器为吾乡程氏信古堂所藏,曩曾见之。铜质黝然,字画中涂以黄金,以铭文有“商国”字,遂名为商距末。其实字体近小篆,盖晚周时造,阮氏著录定为周器,宋人物者,是也。铭八字,阮氏释曰:“愕作距末,用厘商国。”澍案:差字上从来下从右,与厘不类,未敢遽信。距末,阮氏以为弓箫之饰,其说良。然或谓即古之距来,未免过凿。《战国·韩策》及《史记·苏秦传》并云: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而《荀子·性恶篇》:繁弱距黍,古之良弓也。《文选·闲居赋》:溪子距黍,异絭同机。来均作黍《文选》李注引《史记》、《艺文类聚》引《广雅》亦均作黍,则来即黍形之误。此铭距末字甚明,与距黍无涉,当各自为义,不宜牵合,反蹈攀罗附葛之讥也。程氏收藏古器甚富,此其一耑,兵燹之馀,零落殆尽。睹拓本流传,悲故乡之沦丧。和墨泚笔,怆然久之,同治二年癸亥重九后一日,绩溪胡澍题,时馆京都西城瓜尔佳氏双海堂。

图1 距末拓本题跋

跋文下有胡澍钤印“荄父”。胡澍首先交待了此器物的藏处为“程氏信古堂所存”,结合距末下面印章“新安程木庵宝藏商距末印记”可知,程氏应为程洪溥。④程洪溥字木庵,号音田。程氏为晚清藏书家,金石学家。胡澍对阮元“厘”字的释法未加认可,并结合字形确认此器确实为“距来”而非“距黍”。赵之谦将依据字形分析与偏旁分析法将训为“若”,此字确实与若之小篆书体相近,但于文义不通,故他自已也做出“未敢信也”之语。依当代学者陈松长先生考证此字依原字字形应训为“差”,读为“佐”,全器铭文应释为“作距末,用差(佐)商国”,⑤陈先生的释读文从句顺,应为确论。

胡澍在跋语中交待此跋作于同治二年(1863)九月十日,同治二年期间,“赵之谦、胡澍、沈树镛三人在一起,利用京师所见金石既富的条件,开始进行研究金石碑版的工作。同时,着手准备双钩《汉碑十种》,在考证审定的基础上以各种版本相对照,择优以从之。八月,魏锡曾也自闽入京。四人聚首京师,‘奇赏疑析,晨夕无间’,共同探讨金石。至九月,双钩汉碑十种成,赵之谦为之序,并刻‘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以志乐。”⑥此时胡澍京城瓜尔佳氏双海棠。

二 赵之谦与友人对梁币拓片的考证

赵之谦为一铲形古币拓片做跋(见图二)。⑦此为东周货币,为布币一类。该拓片有赵之谦好友傅以礼、何澂、魏稼孙及赵氏本人所钤之印章。以赵氏为中心的金石好友相互鉴赏,擅于书法的赵之谦为拓本做跋,跋文曰:

此梁币也,董氏方立云,釿与斤同;寽即将,假借字。见《方立文甲集》下,其说允。之谦记。

此拓片古币为一肩桥形方足布,“此布多纪币名,币名尤多釿字,故称釿字布。”⑧笔者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见到编号为1334—1343的布币,文字与《华延年吉金小品》所收货币拓片币文字完全相同,但币形制稍异,梁桥形布“亢”字主要见于“梁亢釿五十尚寽”“梁亢釿百尚寽”两种币面文。经赵之谦过目并题跋者币面文为前者,赵氏将此物断定为梁币,将币面文最后一字“寽”释为“锊”,和当代人对此币的考证完全相合,证明他们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但由于学术能力及条件限制,误将“釿”释为斤,此文字据当代学者陈剑考证,“梁亢釿五十当锊”即五十个这样的“亢釿”布布的质量(重量)与一埒相当,这是对每个这种梁亢釿的标准质量 〈重量)的规定。“‘亢釿’与正币,半币以及齐币的‘大刀’等对比,可知‘釿’是货币的名称,代表一个价值标度,已经跟质量单位‘釿’脱离”。⑨

图2 布币拓片题跋

三 结语

赵之谦与其好友对以上金石小品的考证,反映了在清末朴学影响下的文字考识水平。晚清之际,在阮元等人的推动下,金石收藏与考证之风日炽,但总的来看,当时的研究水平与宋人相比没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清末发现甲骨文之前,所见出土材料仍然为金与石一类,与宋人所见材料大致相类;另一方面,金石学者受限于经济、技术等状况,他们的学术不能有效传播,仅限于口耳相传。

任何一种艺术活动,如果仅为个人的单独行为,毫无疑问将形成不了一种社会风气。清末时代文人金石、篆刻艺术的兴盛,除了相当数量的文人参与之外,共同切磋的群体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书画互赠、金石雅贿及题跋便是清末学人互相交流的基础。

注释:

①(清)阮元《揅经室集·下》。邓经元点校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58页。

②达受(1791-1858),字六舟,又字秋揖,号南屏退叟、小绿天庵僧等,浙江海宁人。

③(清)赵寿佺《先考伪叔府君行略》《赵之谦集》第四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43页。

④程洪溥,清藏书家。字木庵,号音田。徽州 (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吴中 (今江苏),进士出身。博物好古,通金石学,收藏颇富,对古籍、文物、书法无不搜集,并聘请海宁白马寺僧人达受 (金石学家,号六舟,又号小绿天庵僧)为他拓印所藏钟鼎、彝器,又受达受赠《别下斋丛书》。和学者、藏书家叶昌炽交谊较深,并以藏书中的副本《通志堂经添加概述解》赠给叶昌炽,叶昌炽绘有《赠书图》,题诗以谢。参见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2005年版,536页。

⑤陈松长《湖南常德新出土铜距末铭文小考》《文物》2002年,第10期,第76—79页。

⑥同,下卷,第65页

⑦古币,按前人著录为钱币,凡周以前,皆无确证,余统名为古币。见朱剑心《金石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43页。

⑧郑家湘著《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第11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58年版,第117页。

⑨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见刘钊《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

猜你喜欢

赵之谦拓片同治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四水同治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赵之谦篆刻边款艺术价值与文化意蕴探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