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机制探析
——以《创造101》为例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7期
关键词:王菊女团亚文化

唐 杰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女性作为刺激消费的源动力,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符号,也可成为话题主角,这在娱乐节目中亦不例外。《创造101》是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该节目召集了101位选手,通过任务、训练、考核,选出11位选手,以全新的偶像团体出道。数据显示,首部女团节目则创造了微博话题100多亿的阅读量,总播放量也近50亿,各种热门话题有700多个,腾讯或是2018年最大赢家。

1 青年亚文化的解读

亚文化开始是为与主流文化区分,对一些边缘文化进行解释,是一种少数人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后来相继出现更多的群体和族群,便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而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来表达自我、介入和影响社会的文化实践,它与社会主导文化之间既具有相异的、抵抗的、偏离的一面,又具有互动的、依赖的、融入的一面,并构成社会总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

《创造101》这档节目则是给予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最佳表达。不管是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式解读,还是基于原有审美疲劳的“戏虐式”审丑的再造,都彰显出新媒体时代,他们彼此之间分享信息,交流情感,建立社群。这样的网络狂欢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感,也能在认同中寻找到归属,更为重要的是,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能够纾解各种矛盾、压力,构筑起的青年亚文化空间拥有释放价值创造的意义。

2 《创造101》---造梦是因由

纵观近几年选秀题材综艺节目,不管是从人物挑选、选秀规则到最后的胜出,常见的套路都是高颜值的选手阵容、苦情身世的悲惨故事、艰难的个人成长历程、“最佳CP”的组合营销、“清纯可爱”的角色设定,方式从早期的《中国好声音》的歌唱模式到现在的《中国有嘻哈》的嘻哈风格、《偶像练习生》的偶像养成风格,几乎未有变化。在晋级设置和营销运作上也几乎与之前的套路不分彼此。如此套路下的节目已经形成一种审美疲劳,更为重要的是,人物角色及模式的既定给受众一种钳制之感。此时,《创造101》的出现无疑给时下疲软的选秀节目注入一剂兴奋剂。

《创造101》以中国顶尖女团为理念,开创国内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不管是在比赛机制、模式抑或节目理念中,都颠覆以往选秀节目,打破历史选秀的桎梏,遵循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文化和偶像定义,让国内女团以此为契机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创作一个新的节目,在当前国内的选秀节目中仍有着较大风险,但是好在《创造101》是购买韩国版权所得,其效果之佳自不必说。在模仿盛行的选秀时代中标榜着自身的别具一格,为之后的路打下好口碑。挑选出101位偶像团练习生,而最终的决胜的也只有11位,淘汰率十存一,竞争无比激烈。简单制定规则就已造就剧烈冲突,何况背后还有一系列热情粉丝、吃瓜群众应援。

3 《创造101》---追梦是主线

在《101》中,王菊成为一匹黑马,以决胜之姿杀出,刹那间火遍全网。但是,细细看来,自身条件并不突出,舞蹈、歌唱、身材、样貌要比女团中其他女生弱很多,很多人奇怪为何独独王菊能够在101位女生中别具一格,为人所知。

3.1 亚文化的抵抗

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倾向于用“阶级、抵抗、仪式、风格”这些关键词来描述亚文化现象,而美国的研究学者则更习惯于从“种族、越轨、矫正、融合”等概念出发。而随着世界因网络而变得愈发紧密,中国对于世界其他各国亚文化的研究也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并在国内获得了很好的生存土壤。

某种超越常规现象的出现,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历史缘由。出现这种情况,逆反心理作祟显而易见。在主流文化面前,反对并不意味着是真的反对,很多人是为了反主流而反。并不是反对美,而是反对主流审美。“当时你不知道自己心里美的标准是什么,做自己就是我自己的信条”这句话也成为王菊自身反对主流审美具象化的表达。王菊自身想要和别人不同,分众想要和主流大众不同,便积极寻找相对应的“丑”,所以王菊的自身特色显得越发符合。同样,在《创造101》中,为大众所喜好的是长得美、身材好、舞蹈基础深厚的吴宣仪、孟美岐等人。颜值并非是天生正义,所以,并非人人如此,喜欢美丽未尝不可,那么“土丑”就一定被人所厌恶吗?此时,衍生出的抵抗心理,反而使得更多人倾注更多关注给王菊,支持王菊成为反主流的一种正确行为。

3.2 亚文化的再造

而简单凭借受众对于主流审美的抵抗心理也难以走远。因为,心理是一时兴起,并非持久动力。但所幸在面对如此庞大压力下的王菊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机会,并在排练中积极展现自己。这种外在表现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也成为了王菊的铁粉。大众熟知没有任何支持的喜欢想要成长是极其艰难的,于是自称“陶渊明”的粉丝团队应运而生,它的由来是陶渊明写过的《饮酒·其五》古诗,其中“采菊东篱下”一句古诗而来。

此时,前期对审美的一种抵抗演变到中期“菊内人”“菊外人”“pick”的一种亚文化的再造。这种再造也是反主流、反权威出现的一种“戏谑式”再造,纯粹是为了想要支持的人自发而成。小人物的艰难成长经历不仅仅是王菊自身,还是更多受众自身的一种镜像投射,自我代入的情境让很多人对王菊越发喜爱,同时更加支持。这种支持表现在在微信、朋友圈、社交圈、微博上自发给王菊投票,而这远远不够,还不断地进行拉票,可以说是为王菊疯狂打call。年轻人向来喜欢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来自我娱乐、自我满足,并以此确认自己的身份,群体的反叛消失,生出想要pick王菊作为女团出道的心态几乎成为交流《创造101》的方式。

4 《创造101》---消费是母题

王菊现象的爆火终究是腾讯作为推送者将其塑造,目的较为明显,偶像的塑造不外乎其自身所带的偶像光环背后的消费价值,能够触发话题、引导流量、刺激消费。

4.1 消费焦虑

在现代社会,正因为皆是芸芸众生,鲜有从底层中走进选秀舞台,而因王菊成为草根偶像出现,突显了励志神话成为现实,使得广大受众内心兴起帮助她的想法。而且,媒介在设计渲染社会阶层焦虑的同时,与受众的焦虑心态不谋而合,进一步扩大王菊作为草根偶像追求梦想的影响力。也恰恰证实,未有任何权势的底层,在面对偶像选秀竞争中,也会出现巨大焦虑,而媒介对于其传播的内容并非是简单传输,而是现实意义的再现,再现的过程中会对立矛盾,刺激焦虑。

麦克卢汉和马费索里等代表认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对于情感上的共感共应、意见或兴趣的共鸣、对身份认同等需求,丝毫不会因为理性、科学、现代性而减弱[2]。属于青年亚文化属性的草根偶像的符号消费,其彰显的现实意义在于追求某种内在性认同,草根偶像作为载体本身,消费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道具。凭借这一道具,消解内在精神世界的焦虑,并借此树立正面人格形象。这种消费的价值属性,正是现代社会所或缺的表达自我的真正价值。

4.2 消费女性

女性日益成为一种消费图腾符号,媒介构建出一个虚拟的环境,消费主义尽可能将女性身体开发,为满足大众的窥视心理,而这也已成为当前大众文化的一种消费趋势。但暴露出现过量,使得视觉上的刺激出现一定疲软。相反,“土创”的王菊倒另有魅力。可见,在不断满足受众而创造出与之相符合的消费仪式,不管是消费的自我个性还是盲目性,或多或少都是被牵引的。

另外,现代社会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仍是弱势群体。女团节目的火热,本身就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渴望获得认同的一种印证。虽然说,在亚文化中,“越轨行为”是一种主流“失范”的显现,但现实证明,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认同来支持彼此。

媒介在不断塑造美女标准,而在现实世界中,众人对于自身美貌的强烈渴望,也使得推波助澜,并不断扩大自身不确定之感,很大程度上消解内在审美的价值判断,而越来越注重外在。而王菊则不然,反其道而行之。但谁又能够判断,这是不是媒介在塑造一种“审丑观”,受众为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为pick王菊而陷入某种自发式的网络狂欢,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5 结语

《创造101》的火热,确实创造出王菊此类人物,其社会共振影响力不可小觑,凭借国内第一女团成长类型节目名头,也有好风凭借力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王菊所引发的群体聚集追捧“菊内人”的网络狂欢中,也有第三性别特殊群体存在。能被青年亚文化或者国内非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还藏有一种最大公约数的社会情绪。在现实社会阶层趋向固化的背景下,空虚无聊是很多青少年和大众白领共存情感结构,王菊在节目里的行动或言语,凭借一个正向、抗争、独立的文化内核,依然能够反“丧”为胜,唤起强烈社会认同感倒是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

王菊女团亚文化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吉祥福鱼
“Sunshine”女团走红:励志or炒作?
把脉“腐败亚文化”
April Fool’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