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区域企业有为的自主创新是中国富强之必选
——理性应对中美贸易战的三维思考

2018-02-21张可云

西部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贸易战区域国家

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2)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七年内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公司销售科技软硬件产品及技术。这是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之前的一个序曲。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已于7月6日实施,余下的16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于8月23日实施。第一轮关税战尚未完全实施,美国政府于2018年7月10日又发布一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酝酿对中国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10%关税。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这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到处发难,将贸易战的矛头指向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经济体,如日本、欧盟、印度、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美国的恣意妄为导致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行将瓦解。中国走进新时代后的世界格局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美国利用其技术、经济与军事等方面的强势试图逼迫中国在战略利益上让步。面对这种格局与环境,追求复兴富强幸福梦的中国将何去何从?

美国定点打击中国中兴公司,令中国“芯痛”至极。一些知名企业家与大型企业纷纷表示,要下大力气搞自主创新,以图避免因“芯痛”而受制于人;中国受贸易战负面影响较大的地区纷纷制定地方创新战略与规划;面对美国挥舞的经济大棒,中央政府依据“一不会怕,二不会躲”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的回击,并努力团结其他国家挽救危机中的世界经济秩序。但是,在学术界,仍然有一些人主张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依据比较优势按部就班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支持中国在高端创新领域大规模投入,并主张与美国一味妥协。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高质量发展成为优先目标,技术进步无疑是重中之重。技术进步是重引进消化还是重自主创新?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决定中华民族在进入新时代国运走向的重大方向性战略问题。

美国单边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不仅会损害中国外向企业的利益,而且会影响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还关乎中国的国运,中国只有构建国家区域企业三位一体有为的创新体系并作出理性的选择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不为外来压力所屈服并对外来的冲击应对自如。国家区域企业三位一体有为的自主创新,是指在国家、区域与企业三个层次各有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努力,打造引领世界产业与技术发展潮流的创新型国家。本文前三部分将从国家、区域与企业三个维度分别分析自主创新对确保国家富强目标实现和安全、治疗区域病以及保证企业长远利益和持久生命力的重大意义,第四部分论解决中美贸易战导致的“芯痛”问题时应该有所不为避免陷入的误区以及自主创新的方向选择,第五部分是总结。

一、确保国家富强目标实现和安全与自主创新

国家富强战略是国家发展的蓝图性谋划,而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保障。技术创新需要围绕国家战略进行,并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实质上是国运之争。美国前白宫首席战略师、总统高级顾问史蒂夫·班农曾露骨地指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梦并将中国的崛起作为发动对华贸易战的主要理由,这充分表露了美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的图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一直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中低端产品生产为主导参与全球分工,用价格低廉的资源和制造产品支撑全球摆脱经济危机困境,特别是为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配套与服务。中国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后,过去“三高一低”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央政府作出发展方式转型决策是为了适应新常态,拓展发展新空间。然而,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却遭到了美国横加指责,中国参与全球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被认为是损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并挤压了美国全球称霸的空间。

从理论上说,在强弱显著分明的格局下,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是实现全球总利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一理论判断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上的:一个前提是存在自由贸易氛围,只要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弱方无疑就会在全球分工中成为受害者,经济霸权在所难免;另一个前提是必须存在强弱显著分明的格局,即贸易方中有一方没有绝对优势可言,但这种情况在大国之间似乎很难成立,因为任何大国都不可能一无是处。由此可见,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内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局限。

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其所贡献的份额还在不断提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技术进步无非有两个途径,即要么从外部引进消化,要么自主创新。从长期看,任何国家都不是一味地坚持一种选择而完全抛弃另一种选择,特别是在开放程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非此即彼的技术进步路线是行不通的。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二者并不是同样重要的,而且随着国家战略的转移,二者的受重视程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中国梦是目前阶段中国国家战略的优先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继2015年中央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后中国就世界格局变化发出的最强音,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由世界经济大国向全球经济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和铁心铁意。只有缩小技术差距甚至是在关键领域实现超越,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水到渠成梦想成真。

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设立5个沿海特区,还是开放沿海14个城市,主要目的都是设立开放门户,引进国外技术与经验。1978—201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31倍多,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就,毋庸置疑其重要源泉之一就是向国外学习。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长期封闭,若开放初期不老老实实向外面学习,则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与面貌。应该承认,吸收消化人类优秀文明与技术进步成果,在摆脱国家整体贫困落后局面方面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至于中国成为了全球增长的火车头,对全球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低迷衰退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大国,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经济大国与经济强国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不一定是技术强国而后者必须是技术领先者。在积贫积弱之际,引进消化是不二选择,但在国力昌盛后的今天依然坚持以引进为主,便是抱残守缺了。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强国也就无从谈起。

从全球格局变化的历史轨迹中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新的大国崛起肯定会受到在位强国的干扰与阻挠。美国强大前曾遭受过英国打压,日本二战崛起后受到美国的打击,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如今美国针对中国,不过是过往历史的重演而已。可见,由大国向强国迈进过程并不一帆风顺。要保持这一过程平稳且可持续,就必须保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被卡脖子。而占领全球技术制高点,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

美国以贸易逆差过大与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单边向中国发动贸易战,是赤裸裸地威胁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其实,所谓的美中贸易逆差并没有美国政府说的那么夸张,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纵容过侵犯知识产权。试想,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有多少技术与中间产品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如果再考虑美国在华企业的赢利,美国在中美经济交往中还会以受害者自居吗?美国悍然将矛头指向中国,这使得美国连盟友的认可都无法获取。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辩论中,欧洲与日本等美国的铁杆盟友都站在了中国一边。美国在全球随意挥舞贸易战大棒,所倚仗的就是其技术与自主创新优势。如果中国一如既往跟在美国等技术强国之后亦步亦趋,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技术对外依存度继续高企,那么国家间关系一旦出现裂痕,势必使自身陷入受人摆布的困境。

成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强国,肯定必须掌握独门技术,具备引领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之上。否则,即使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其地位也是难以维系的。

二、治疗区域病与自主创新

应对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冲击,需要国内不同地区齐心协力外御其侮。无论在何时期,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阶段与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应对美国的挑战,不同类型区域应该各有侧重,紧紧围绕自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从空间的角度考察,区域病(又称区域问题)主要表现为穷、堵与老,即落后、膨胀(城市病)与老化(萧条)。在按区域类型分析时,有些人认为,发达区域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而落后区域与老工业基地应该以引进消化为主,这种主张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

发达区域是目前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发达且在区域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地区。发达区域的首要任务是永葆发展活力,也就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所说的“东部率先”,必须不断调整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而自主创新是调整与优化的源头。任何发达区域的人口与经济活动集聚都存在“天花板”,集聚过度就会物极必反,导致患上“堵”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或这种能力降低甚至消失的地区肯定会退出发达区域行列,最终沦落为老工业基地。发达国家萧条区域与中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技术锁定是这类区域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技术锁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内部的固步自封与外部的新突破。“长江后浪推前浪”,发达区域是目前的“前浪”,但由于后面一直有“后浪”追赶,始终面临不进则退的态势,把握并占领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发达区域保持率先发展的关键。发达区域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始终坚持引领产业与技术发展新方向。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发达的沿海地区冲击最大,发达区域充当自主创新的排头兵责无旁贷。

老工业基地又称萧条区域或老工业中心,是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发展历史,在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一度领跑整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地区,但巅峰时期的繁荣与控制力遮蔽了潜在的危机,内部的固步自封和外部崛起造成的冲击与压力导致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老”是对这类区域面临的问题的高度概括。老工业基地都是国家内工业化起步较早或最早的地区,无一例外。世界上曾经率先发动工业革命的地区几乎都成了老工业基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谚语所阐明的盛衰兴替和变化无常。老化病有其自身机能老化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外部崛起产生了其承受不起的竞争冲击与压力。老工业基地也曾经年轻气盛,也曾有过八面威风的荣光,这类区域处于发展巅峰时很难自省自身潜在的问题,而在其无限风光之际,外部区域发动的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悄然累积改变其命运的力量。世界上曾经发动过第一次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城市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倒在了外部竞争之下。老工业基地摆脱老化困境的出路在于转型或重构,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主创新是转型或重构的引领。企盼通过发展传统工业振兴老工业基地是行不通的。发展老旧技术产业只能暂时缓解老工业基地的失业与收入水平降低所带来的痛苦,但对重振昔日雄风作用不大。老工业基地的复原(resilience)只有一条出路,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紧跟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潮流,舍此莫谈振兴。任何国家的老工业基地都曾经是这个国家的发展中坚,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其先发的时间早,在内部锁定与外部新竞争者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这类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丧失,有的区域甚至衰退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即使如此,老工业基地无论如何萧条,其在强盛和繁荣时留下的底蕴犹存。在城市化水平、基础结构、人才存量、产业门类以及管理经验等许多方面,落后区域与老工业基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甚至可以说老工业基地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与发达区域一争高下的竞争优势。如果非得强调内部的资源禀赋,则过去留下的基础就是最应当珍视的条件。世界的技术和产业总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工业区不可能在集聚形成后在短期内推倒重来,这就意味着发展路径锁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说明,任何新的技术或产业都是相对的,完全避免老化或萧条的陷阱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论,国家越发达,陷入老化或萧条陷阱的区域可能会越多。因此,当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发达区域的未雨绸缪和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或重组就成了区域经济学学者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无论是转型还是重构,在思路与方向选择时切莫忘记了老工业基地的身份,其振兴的基本思路应着眼于“向前看”,即瞄准引领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潮流的领域,而非已经过时的产业与技术。在具体方向选择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不能局限于区域内部的资源禀赋条件,而必须着眼于大范围空间,在开放格局中寻求新的创新方向有所为。

落后区域是一直在贫困落后中挣扎的地区,老百姓收入水平低,地方财政拮据。“穷”是这类区域的最典型特征。贫困地区是落后区域中的后进区域。这类区域要么是农业为主的地区,要么是自然条件极端的地区。无论在哪个国家,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总是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虽然少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地区并不穷,但相对落后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自然条件极端要么是指地理环境恶劣,要么是指地区位置偏远。北极地区、高原缺氧地区、泥石流频发地区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都是典型的自然条件极端的地区。边远地区是地理位置远离经济中心因而很难接受到城市辐射的地区。中国经常用“老少边穷”这一概念代指落后区域,包括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边远地区与贫困地区。落后区域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其缺乏良性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针对落后区域,中央政府的第一要务是救济,以使这类区域中的人生活得有尊严,其次才是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和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等努力改善其区位条件与发展水平。政府对穷者扶持终止的时间点是落后区域达到了“自立发展”的水平。区域自立发展是区域依靠自身的机能融入整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要使目前的贫困地区在2020年摘帽,任重道远。落后区域最紧迫的发展任务是步入现代化轨道。对于尚未迈过现代化门槛的落后区域而言,引进不失为起步的最佳选择,但一味引进难以彻底改变落后区域面貌。落后区域的现代化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消灭贫困,即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第二步是走上自立发展轨道,这一步的关键是利用后发优势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落后区域凤凰涅槃终究还是要依靠技术水平提高。在讨论“胡焕庸线”时,有些人认为此线不可逾越,这种观点很难站得住脚。区域发展同样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没有现代化的机会。许多发达国家的山区,如美国的洛矶山地区、阿巴拉契亚区域与瑞士位于阿尔卑斯山中心的瓦莱州,如今都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这便是活生生的例证。中国西部的重庆、西安、成都与贵阳等城市自新世纪初以来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这更是现实的生动案例。

总之,无论是面临何种类型问题的区域,都必须有创新意识,而且自主创新的方向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联动治疗各类区域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区域间自主创新合作。不同区域各有侧重的有为自主创新,是治疗穷堵老等区域病并促进不同类型区域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保证企业长远利益和持久生命力与自主创新

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细胞,而拥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是国民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脊梁。虽然一个国家或地方内往往是大中小企业并存,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企业共生,但决定国家或地方发展方向的无疑是不同规模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任何技术、企业或产业都存在生命周期,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这便决定了引进消化技术存在两种致命缺陷:第一,引进会存在滞后;第二,存在过时的风险。滞后的技术不可能带来高额的增加值率,而一旦过时,引进将以失败告终,导致企业血本无归。

技术的传播存在规律,包括两种方式,即波浪扩散与等级扩散。所谓波浪扩散是指由近及远扩散规模逐步降低,即存在距离衰减。所谓等级扩散,是指技术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逐步扩散,城市等级越低,引进时滞越长。

除上述两个方面的缺陷外,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引进消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即重复引进。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重复建设就始于盲目引进加工工业的技术与设备。由这一轮重复建设引起的后续原料大战与市场封锁导致中国市场结构开始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目前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杠杆率高、成本高与短板突出)均与当时的盲目引进有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的引进不可避免会导致系统性经济风险。中央政府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一背景。

随着技术和产业生命周期缩短成为全球趋势,任何想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取得成功的国家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引进消化。“无中生有”才能适应技术发展潮流,跟在技术大国后面学习与模仿是现代化国家突破现代化门槛的选择,但不能作为持久自立自强的根本手段。偶发的技术突破可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但这种偶发的突破不可能以引进为基础,而是以底蕴深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的。在产业链的中端寻求所谓的比较优势,是不求进取的下策,于国家于地方都不是最佳选择。

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加强研发(R&D)投入。短期来看,研发投入可能创造不了利益甚至亏本。然而,长期来看,企业一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便可在一定时期内享受高额的超额垄断利润,这是一般缺少自主技术的企业不可企及的。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国力强盛的国家,往往针对这一领域内的企业扶持两头,即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大型主导创新型企业。前者是通过建立科技园区进行的,目的是在空白领域实现新突破,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设有中小企业管理局,主要职能是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后者是国民经济或地方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扶持其成长有利于壮大国家或地方整体实力,从而为谋求更大的发展打基础。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引进技术成本虽然较低,但专注于加工或组装赚取的是微薄利润,而自主创新能获取高额回报率。因此,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中国过去的经济扩张主要依靠组装与一般零部件生产,微笑曲线两端产业的贡献比例并不高,在赚取加工组装费的同时留下了太多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改变这种企业结构,需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重视企业多样化与经济结构多样性。美国之所以同时发动同全球众多大经济体的贸易战,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注定了美国不可能赢得其单边发动的贸易战,中国在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时应当吸取美国的教训。

回顾一下世界历史便会发现,真正的强国是不会主动挑起贸易战的,关税壁垒往往是弱者的无奈选择。美国是头号强国,怎么也拾起了只有弱者才用的低下经济武器呢?美国运用加征关税大棒在全球到处树敌,明显与其头号强国的身份不符,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内部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且其全球霸主地位已开始动摇。二战以来,美国在全球高高在上,也正是由于其占据了上风,便不知不觉形成了结构上的缺陷。概括而言,美国一味追求经济高科技化与服务化,而将增加值不高的部门转移至国外,难免导致一般制造业空心化。如今,美国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与农业这两头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但一般产品未必都能生产出来,虽然这些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美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具体表现在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

在供给方面,美国的软肋显而易见。彩电、冰箱以及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纺织品以及文具等无数种类的日用产品都需要中国供给。美国要么已经没有这些产品的生产工序,要么即使能生产其成本也比中国高。大部分这类产品产自中国,其中许多产品中国制造占全球的份额超过60%,有的甚至超过90%,离开中国产品美国的消费者别无选择。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进一步扩大了与中国贸易战的范围,结果肯定会伤害美国消费者利益,不仅中国必坚定反制,而且美国民众也决不答应。

在需求方面,美国的软肋同样有目共睹。现如今受经济低迷的困扰,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及其民众都捂紧了钱袋子,只有中国的购买力强劲。世界上卖奢侈品的商家没有一个不盼望中国人出现的,卖芯片与其他高科技产品的商家同样如此。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制裁中国的中兴公司,7月13日美国商务部解除了对美国公司不得向中兴通讯出售商品的禁令,这一转变凸显了美国的软肋。中兴是中国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禁售后美国芯片厂家的产品卖给谁呢?美国芯片生产企业同样是贸易战的受害者,如果美国坚持禁售芯片,利益受损的不只是中国的中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卖给中国的主要是高科技产品与农产品,对中国禁售高科技产品对一般民众的生活没有明显影响,而中国不买美国的农产品对美国农民是沉重打击并有利于中国农民。中美贸易战背后的得失,已经一目了然。

追求经济结构高级化无疑是正确的方向,但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并暴露软肋,那就是对外依存度提升,一般制造业的短板凸现。特朗普奉行的“使美国再强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的关键政策含义是促使制造业从中国流向美国,以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美国单边发动贸易战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暴露了美国的软肋。美国的经济结构软肋是中国不怕中美贸易战的基本理由,同时也是中国应该吸取的教训。也就是说,在强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时,切不可忽视与高科技企业配套的一般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好花还需绿叶扶”,多样化、配套条件完善的产业生态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在同美国博弈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与全面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在增量与结构方面的优势,在强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切不可轻视一般制造业以及完善的产业生态在对抗外来冲击方面的作用。

四、避免治疗“芯痛”的误区与有为的自主创新

美国制裁中兴公司引发了许多讨论,也唤醒了中国企业家的国家与安全意识。美国制裁中国企业越严越霸道,就越会激发创造“中国芯”的决心和动力。在应对中美贸易战之际,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解决“中国芯”问题,与此同时,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鼓励创新的地方政策,一些知名企业家也纷纷表示要加大芯片的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兴公司事件有积极意义。美国的打压会促使中国早日形成国家区域企业三位一体有为的自主创新体系,这或许是试图通过对中国、欧盟与日本等国牵制来解决国内日益突出的结构问题的美国始料未及的。

然而,在群情激奋之际,治疗“芯痛”千万莫陷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芯片产业重复建设。曾几何时,在发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后,各地盲目上马,导致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上海超日太阳和无锡尚德电力坑害了无数中外股民。若芯片产业一哄而上,难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

误区二:政府为主体的芯片研发。理顺芯片研发,需要政府主导协调,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但政府不能充当研发主体。“汉芯一号”是民族之耻,但有关政府部门没有受到相应的追究。政府一方面需要有为地制定一个明确的支持芯片发展路线图,侧重于重大技术攻关领域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监管与知识产权保护。在芯片研发领域,市场机制同样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有所不为,不能卷入具体操作过程,更不能搞地方保护。

误区三:重芯片而忽视操作系统。美国制裁中兴主要涉及的是硬件,而假设美国不允许使用Windows或安卓操作系统呢?开发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与芯片研发同样重要。这两者是根治“芯病”的两个关键。创造“中国芯”需要深谋远图,需要群策群力。避免上述三个误区,是“中国芯”早日诞生的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想整治中国没那么容易,或许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芯”终有一天会闪亮登场,或许特朗普的错误决策会导致这一天早日来临。

引进消化只能解决吃饱饭问题,而有所为的自主创新才是自强不息的源泉。理性选择自主创新方向,在具体实施上,还需要在中央、地方与企业三个层面有所不为,审慎抉择并有机协调行动。

首先,在中央政府层面,需要将创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处。创新着眼于长远发展,针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基础技术的发展,目标是提升中国创造能力,建立强国的技术支撑体系。为此,中央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①围绕国家优先目标制定自主创新战略与规划,谋划出创新的整体安排与重大行动;②合理安排不同类型地区的创新重点,促进国内区域之间创新合作;③创新自主创新机制,明确政府与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活动边界;④成立国家创新基金,重点扶持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发展;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证创新型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创新的超额利润。

其次,在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将创新发展理念与本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相结合,突出创新重点并努力避免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复建设。为此,地方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①围绕本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目标确定地方自主创新战略,并与相关地区协调行动;②突出重点,发达区域要围绕率先发展确定自主创新重点,老工业基地要围绕转型与重组确定自主创新方向,落后区域要围绕步入现代化轨道培育自主创新能力;③避免创新领域的重复建设,积极寻找地区间技术合作的潜在利益,并努力将这种潜在利益转化成现实利益。

第三,在企业层面,需要为葆有持久生命力与活力而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并与创新型企业紧密合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的引领下,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努力的方向主要有:①积极配合并参与中央与地方政府确定的自主创新行动,努力避免高新技术领域一哄而上;②创新型企业要紧盯住全球技术产业与发展新方向,在“无中生有”方面下功夫;③努力打造企业长远利益共同体,非创新型资源型企业、一般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企业要积极与创新型企业配套合作,共同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争取形成全国范围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企业长远利益共同体,成为国运昌盛的强力支撑。

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必须国家区域企业三位一体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中央地方与企业齐心协力,审慎抉择顺势而为,上下齐心,其力断金。国家区域企业三位一体的有为自主创新就是中国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

五、总结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的新定位与新使命,是中国对全球化的新构想。中美贸易战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旨在遏制中国崛起,表面上是贸易利益之争,实质上是国运之争。打造国家区域企业三位一体有为的自主创新体系是打赢这场国运之争的关键。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争取短输长嬴的结果,就必须补齐自身的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论是从确保国家富强目标实现和安全角度考察,还是从治疗区域病与保证企业长远利益和持久生命力角度分析,自主创新都是极其重要的。美国对中国单方面发起的冲击与挑战让国人痛定思痛,只会增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中美贸易战或许会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初期的确是得到了美国国内不少人的支持,但当其欲将贸易战范围扩大时,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美国的动力逐步衰竭是必然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避免一些误区,特别是重复建设与政企不分。中央、地方与企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各有所职,有所为有所不为,便可从贸易战中吸取教训并找到正确理性的发展方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依然是中国保持发展向好势头的强大动力之一。中国的发展正在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加高科技双轮驱动。创新型国家成形之日,便是强国真正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之时。

猜你喜欢

贸易战区域国家
分割区域
发扬抗日战争精神,赢得贸易战新胜利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区域发展篇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