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照顾: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启示

2018-02-21许传新

学术探索 2018年1期
关键词:祖孙祖父母隔代

李 婷,许传新

(1.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据近来研究证据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祖父母照看孩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化。[1]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与祖父母同住的子孙数量增加了大约40% 。[2]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统计,年满18岁以下(490万)的孩子中,有7%居住在祖父母的家庭中。在欧洲,58%的祖母和49%的祖父在前一年至少照顾过他们的一个子孙。在爱尔兰地区,在67~85岁之间的老年人中,有37%的祖辈每天为孙辈提供护理或者每周提供2~3次的日常照顾。[3]将国外隔代照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国内研究展开述评,以期为读者提供未来有重要价值的研究选题。

一、 国外对隔代照顾的研究状况及不足

国外学者研究的长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方式较为规范。每一篇论文基本上都是在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力争为后人的继续研究和再度创新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从国外的学术成果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学术研究既有承上启下,又有敢于批判创新的趋势。例如隔代照顾下祖辈对孙辈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有学者发现祖辈的文化资本是唯一对孙辈的教育有直接影响的资本形式。接着有学者研究指出,没有证据表明隔代照顾下祖辈对孙辈的教育起了直接作用。其二,研究内容较为系统。有隔代照顾的成因、隔代照顾分别对祖辈和孙辈的影响、隔代照顾的利弊、隔代照顾下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关系、隔代照顾下祖辈与孙辈的互相影响等研究。其三,实证支持。他们的学术研究不是理论说教,而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这种科学的研究方式能有效搜集第一手资料,再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其进行验证,从而有效把实证调研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如对学校7年级和8年级学生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并将之与依恋理论相结合,进而得出隔代照顾下的孙辈更频繁地欺负同龄孩子的结论。其四,理论视角多样。进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规范性解释理论、角色认同理论、参照群体理论、依恋理论和情感交换理论等。如在隔代照顾下拥有监护权祖辈同没有涉及隔代照顾的祖辈对比中,运用参照群体理论进行研究,同时采用角色认同理论为祖辈在隔代照顾下身份的转换提供理论参照。

然而国外关于隔代照顾的研究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横向和纵向研究相对较多,但是横纵结合相对较少。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对比研究。其次,隔代照顾概念的操作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毫无疑问在该研究领域方面,隔代照顾作为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仅仅操作化为“是否照料孙子女”或“照料孙子女的强度”,而事实上隔代照顾作为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需要从其各个维度,编制较为科学的量表来进行测量。最后,政策回应研究不足。国外对隔代照顾的补贴资助大多只限于拥有正式监护权的祖辈,其他非正式的、没有监护权的祖辈或其他亲属照顾者则不能享受政府的服务政策。

二、 国外隔代照顾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 国外隔代照顾下祖孙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1.人口因素

年龄是影响祖辈与孙辈之间关系的因素之一。祖孙双方的年龄在预测关系质量方面会相互影响。对于年幼的孙辈,祖父母通常会提供直接的照顾,祖孙关系较为亲密;而在稍大的孙辈中祖父母更多是成为一个知己或扮演情感上的支持角色。祖辈不太满意当孙辈进入青少年时期时祖孙之间的关系,孙辈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报告说祖父母的支持减少了。特别是在孙辈进入4年级至10年级的阶段时,祖孙之间的冲突增加了。Crosnoe和Elder (2002)研究表明,在孙辈进入大学后,祖孙关系又有所改善。[4]

种族在祖孙关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白人相比,黑人祖父母在孙辈的生活中扮演着更亲代的角色,如日常教育,传授生活技能。在一项对122名高中生的研究中,Hirsch,Mickus和Boerger (2002)发现与白人青少年相比,黑人青少年更有可能与他们的祖父母谈论他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的问题。[5]

多项研究结果也显示性别角色对祖孙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如母系祖父母(外公、外婆)与子孙的联系更紧密,其中母系祖母比母系祖父与子孙联系更多;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孙辈们的报告也表明他们与其母系祖母的关系比任何其他祖父母都要亲密。[6]也有证据表明,儿童性别在祖父母与子孙的关系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祖父对孙子的(影响)关系比孙女较大;孙女与祖父母之间的关系比孙子更亲密;孙女与她们的母系祖母有特别密切的联系。

隔代照顾下祖孙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家庭结构。在父母离婚后,尤其是在母亲拥有孙辈监护权的情况下,孙辈与父系祖父母的关系呈日渐式微状态。另一方面,祖父母也会增加对孙辈的照顾,为刚离婚的孙辈父母提供支持。另外,与家庭结构完整(无论是继父母还是亲生父母)的双亲家庭相比,隔代照顾在单亲家庭中的比例或概率是最高的。

2.物理距离

影响祖孙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两者间的地理距离。研究发现,被雇佣的祖父母在其成婚子女居住地附近生活最有可能提供照顾,既包括对成婚子女的照顾,也包括对婚后生育小孩的照顾。[7]同时,祖辈与孙辈的关系建构质量取决于两者间接触的频率,而接触频率的高低又受到两者居住地地理位置上远近的影响,这反过来对祖辈与孙辈的关系具有改善或恶化的影响。

3.互信

有学者对比研究了影响祖孙之间关系的因素,包括托付,沟通满足,相互控制,喜好,关系满意度和互信。其中信任是影响祖孙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信任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8]信任在家庭关系中尤其重要,尤其是在祖父母与子孙的关系中,因为他会影响孙辈对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当他们与祖父母进行频繁的、面对面交流时(即较高的沟通满意度,亲密感,关系满意度,共同的家庭认同以及团结),当他们的祖父母提供基于情感支持的交流时,表达无条件的爱,并提供支持帮助时,孙子们往往对他们的祖孙关系感觉良好。[9]并且在对祖辈传递的情感关系接收上呈显著、积极状态。

(二) 国外隔代照顾对祖辈的研究

1.隔代照顾下祖辈的特点研究

首先,提供隔代照顾的祖辈绝大多数(63%)是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其中超过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处于贫困线。[10]Coall和Hertwig (2011)指出,在祖父母对子孙的投资研究中发现母系祖母(外婆)对孙辈的投资最多,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最后是爷爷。[11]其次,欧洲的研究发现,雇佣祖父母比没有工作的祖父母更不可能提供定期照顾。拥有较少功能限制和多资源的祖辈更有可能是开始或继续非居住护理;相对弱势的祖父母更有可能开始和继续同住照顾。那些为自己的孙辈提供常规育儿服务的祖辈比其他祖父母更年轻,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相比之下,提供更广泛的儿童看护的祖父母更有可能是非洲裔美国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在贫困或公共援助中。再次,对曾照顾过孙辈的祖辈来说,他们的态度更为积极。研究人员对祖父母隔代照顾提供者的动机和经验进行了调查,McGowen, M. R.等人(2006)发现祖父母认为照顾子孙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幸福感。[12]隔代照顾还强调了一种新的目的感,照顾人员所得到的物质奖励和心理满足比放弃工作或失去自由等牺牲更重要。大部分祖父母在帮助其子女照顾年幼的孙辈方面表现出了一种责任感。最后,在与祖父母共同生活的780万儿童中,约有360万儿童的祖辈对孙辈负有唯一的监护责任。[2]与父母相比,无论是对子孙拥有监护权还是没有监护权的祖父母,他们都不太可能意识到孙辈的精神情感需求以及做出相对的移情反应。同时,隔代照顾下拥有监护权的祖辈对孙辈的关怀强度大,而这类家庭的孙辈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2.隔代照顾对祖辈的影响研究

首先是对祖辈生活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主要采用结构化矛盾(行为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矛盾)来分析养育子孙对祖父母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具有高度义务抚养子孙的国家,照顾子孙的祖父母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13]但是也有许多隔代照顾下的祖辈经历了贫困的生活环境和不和谐的邻里关系,与家人和朋友隔离,角色负担过重和角色混淆,婚姻冲突和生活混乱等状况。[14]健康研究和退休研究发现,隔代照顾会影响生活的幸福程度,比如缺乏社会支持,缺乏隐私和休闲时间,更容易被孤立和抑郁。

其次是对祖辈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大多数拥有孙辈监护权的祖辈健康指标得分低于美国平均人口的健康指标。照顾孙辈会对祖父母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Robinson-Dooley和Kropf(2006)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89%的隔代照顾祖父母人员报告了健康问题,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约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只有少数(6%)的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15]祖辈对孙辈提供辅助性照顾(父辈对祖辈提供主要照顾)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祖辈在照顾孙辈中采取主要和补充两种照顾形式对其健康产生不同影响:祖辈在隔代家庭中对孙辈提供主要抚养照顾的,其自身健康状况差,患抑郁症的概率高,而提供辅助护理的情况则更健康。[16]

最后是对祖辈育儿压力的影响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祖父母经常会经历与他们的照料情况相关的情感痛苦。例如缺乏经济资源、照料者的健康状况和儿童的行为表现被认为可能是祖辈压力的来源,尤其是对养育孩子的压力。一般来说,隔代照顾的祖辈伴随着照顾责任的加重,压力逐渐上升。[17]隔代照顾的祖父母被发现患抑郁症的风险比非看护的同龄人都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隔代照顾的高压力造成的。比如,对孩子们的具体护理实践会产生照顾的压力。Choi等人指出父辈对虐待的担忧可能会对祖辈造成伤害,使祖辈的健康状况和情感状况恶化,从而导致养育压力增加。[18]缺乏社会支持会加剧养育的压力,反过来,养育的压力也会影响健康。也有学者就隔代照顾对祖母的健康与育儿压力影响单独进行了研究,相比没有看护子孙的祖母,隔代照顾下的祖母更有可能出现抑郁。[19]拥有孙辈监护权的祖母,其自身不好的身体状况会增加养育压力。一项研究发现,30%拥有监护权的祖母临床养育压力得分超过亲职压力量表 Parenting Stress Index (Abidin,1995)的数据,表明有必要对这一人群进行临床干预。[20]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祖辈可以通过对他们成年子女提出照顾孙辈的要求设限、回应孙辈的创伤以及解决在照顾孙辈中遇到的问题来感知幸福,减轻养育压力。[21]

(三) 国外隔代照顾对孙辈的研究

导致祖辈产生压力的是孙辈,这些孙辈在身体上和情感上都有问题,因为很多孙辈伴随着出生就染上毒瘾,在搬到祖父母家之前就已经被虐待和被忽视了。与美国一般的儿童相比,由祖父母抚养的儿童在行为和情感障碍上的患病率更高。

1.对孙辈的学业成就的影响

隔代照顾下的孙辈都经历了与学校相关的重大问题。从隔代照顾的家庭规模来看,家庭大小和考试成绩之间的负面联系会在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上更加凸显,当孙辈与祖辈长期生活时,这种负面联系会更加强烈。[22]从隔代照顾祖辈的资源来看,在祖辈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中,祖辈的文化资本是唯一对孙辈的教育有直接影响的资本形式。[23]但在Thijs Bol, Matthijs Kalmijn,2016的研究发现,只有当我们不控制父母的相关变量时,祖父母的学历、职业地位和文化资源才会影响到孙辈的受教育程度。一旦我们包含了关于中间阶层(父母)的资源信息,祖辈的影响就消失了,这表明隔代照顾下祖辈对孙辈没有直接的影响。[24]

2. 对孙辈行为习惯的影响

国外研究表明,在与祖辈同住的780万孙辈中,大约33%的儿童生活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中。在贫困条件下生活被认为是不利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如不善加引导,这些儿童可能会形成一种敌对、过激的社会心态和暗黑心理。如孙辈间的欺负行为在中学阶段较为普遍,童年欺凌与心理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抑郁,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有关。[25]隔代照顾的孙辈,更频繁地欺负同龄人。

3.对孙辈社会化的影响

隔代照顾下的孙辈会遭遇挫折和愤怒,矛头直接指向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这些孙辈会受到消极的早期生活事件和当前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孩子经历了高强度的压力,对失去父母感到压抑,对重新定位祖父母作为父母的新角色感到困惑,对将来感到担忧,以及对远离他们的朋友感到悲伤。[26]也有研究表明家庭的长期贫困会对孩子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轨迹产生负面影响,隔代照顾下的孙辈受此影响更大,社会化进程缓慢。[27]

三、 国外隔代照顾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在实证支持上,首先开展有关隔代照顾全国范围的、较大样本规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实证调研。在国内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隔代照顾问题已呈现出全国分布的状态,局部的调查统计不能反映隔代照顾的诸多情况,在目前国内隔代照顾规模化状态不断扩大时,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对隔代照顾进行统计,以获得当下最新的资料,为此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是注重结合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来研究隔代照顾问题。针对隔代照顾下的祖辈和孙辈这两大特殊人群,精心设计解释性、理解性较强的问卷,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到隔代照顾下的家庭中。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对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来检验社会学、老年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相关的理论命题与假设。最后,实证研究应注重纵向跟踪调查研究。在时间维度方面,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对隔代照顾尤其是对其祖孙两代人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较多,而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资料,对隔代照顾尤其是对其祖孙两代人的影响进行纵向研究却十分少见,而事实上,要探讨隔代照顾对祖辈或孙辈的影响,纵向的同组追踪研究才是更为科学的。同时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在隔代照顾家庭下,根据当前调查时间点的客观资料,结合不同时间点收集的资料,描述隔代照顾的发展变化,阐释其变化可能出现的原因,预测其变化有可能产生的结果。

在理论视角方面,首先要注重借鉴其他学科有深意的、内涵丰富的理论知识来研究国内隔代照顾。同时对隔代照顾问题的研究,不能分学科孤立地进行。隔代照顾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属性的社会现象,除了从借鉴学科各自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外,还应该尽可能从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来进行探讨,特别是从中国社会整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在思考隔代照顾现象的多种内涵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才可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更有效的答案,但从目前情况看,单一学科、单一内容、单一角度、单一层次的研究比较普遍,不同学科、多种视角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另外要特别提出应强化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衔接,推进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促使研究发生质的飞跃,将国内隔代照顾研究在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研究内容上,首先,相对于西方隔代照顾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隔代照顾的成因研究、隔代照顾的利弊研究、隔代照顾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将研究范围从农村隔代照顾扩延至城市隔代照顾。其次,随着隔代照顾研究深度的拓展,新的研究视点的挖掘,隔代照顾所涉及的面越来越丰富,且内容越来越复杂。

如针对隔代照顾的祖辈,大的方面主要涉及他们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抚养孙辈的压力(包括自身的压力和来自父辈的压力)、对孙辈教育的影响等。比较细化的可以研究隔代照顾下祖辈是否与孙辈同住出现的一系列研究。隔代照顾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 因此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地对此进行研究。单单靠目前涉及的学科是存在局限性的,还需要从法律、管理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再次,重视隔代照顾下孙辈成长和发展的客观、外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将现象产生的原因扩大考量范围,而不是局限在孙辈的个性心理或局部教育环境的范围内,这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偏差。

在研究目标上,理论上取得了对隔代照顾的突破性认识,对国内隔代照顾的现实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实施更有效的社会服务来帮助隔代照顾的家庭。对隔代照顾家庭实施全程干预,与隔代照顾相关人员一起纳入研究与行动,如定期对隔代照顾家庭的祖辈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衣食保障、生理健康诊断治疗以及心理咨询、对孙辈提供学习辅导、心理健康引导等措施,能有效缓解祖辈的抚育压力和孙辈的成长问题。

[1]Geurts, T., van Tilburg, T., Poortman, A.-R., Dykstra, P.A., 2015. Child care by grandparents: changes between 1992 and 2006. Ageing Soc 35 (06),1318~1334.

[2]U.S. Census Bureau. (2010). Table C4: children with grandparents by presence of parents, sex,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s for selected characteristics. 2010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2010 Ann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l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socdemo/hh-fam/cps2010.html

[3]Hank, K., & Buber, I. (2009). Grandparents caring or their grand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2004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urop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 53~73

[4]Crosnoe, R., & Elder, G. H. (2002). Life course transitions, the generational stake,and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1089~1096.

[5]Hirsch, B. J., Mickus, M., & Boerger, R. (2002). Ties to influential adults among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s: Culture, social class, and family network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0, 289~303.

[6]Silverstein, M., & Marenco, A. (2001). How Americans enact the grandparent role across the family life cours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 493~522.

[7]Mueller, M. M., & Elder, G. H., Jr. (2003). Family contingencies across the generations: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 in holis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404~417.

[8]Ruiz, S. A., & Silverstein, M. (2007). Relationships with grandparents and the emotional well-being of late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grandchildr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3, 793~808.

[9]Mansson, D. H., Myers, S. A., & Turner, L. H. (2010). Relational maintenance behaviors in the grandchild-grandparent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7, 68~79.

[10]Livingston, G., & Parker, K. (2010). Since the star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more children raised by grandparents [Electronic version] (Pew Research Center Social& Demographic Trends). Retrieved fromhttp://pewsocialtrends.org/2010/09/09/since-the-start-of-the-great-recession-more-children-raised-by-grandparents/

[11]Coall, D. A., & Hertwig, R. (2011). Grandparental investment: A relic of the past or a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93~98.

[12]McGowen, M. R., Ladd, L., & Strom, R. D. (2006). On-line assessment of grandmother experience in raising grandchildre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669~684.

[13]Franz S. Neuberger·Klaus Haberkern(2014).Structured ambivalence in grandchild ca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European grandparents,Eur J Ageing (2014) 11:171~181.

[14]Hughes, M. E., Waite, L. J., LaPierre, T. A., & Luo, Y. (2007). All in the family: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grandparents’ health.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Social Sciences, 62, S108~S119.

[15]Powdthavee, N. (2011). Life satisfaction and grandparenthood: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IZA Discussion Paper No. 5869,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Bonn, Germany.

[16]Hank, K., & Buber, I. (2009). Grandparents caring or their grand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2004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urop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 53~73.

[17]Neely-Barnes, S. L., Graff, J. C., & Washington, G. (2010).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ustodial grandparents. Health & Social Work, 35(2), 87-97.

[18]Choi, M., Sprang, G., & Eslinger, J. G. (2016).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 synthetic review and theoretical model for interventions.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39(2), 120128.

[19]Hayslip, B., Blumenthal, H., & Garner, A. (2015). Social support and grandparent caregiver health: One-year longitudinal findings for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70(5),804~812.

[20]Abidin, R. R. (1995). Parenting stress index: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21]Kimberly Bundy-Fazioli, Christine A. Fruhauf & Jacque L. Miller,(2013).Grandparents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Emotional Distres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 16:5, 447~462.

[22]Martin Kreidl,Barbora Hubatková(2014).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38 (2014) 1~17.

[23]Stine MØllegaarda,b,*, Mads Meier Jger a,b (2015).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2 (2015) 11~19.

[24]Thijs Bol *, Matthijs Kalmijn.(2016).Grandparents’ resources and grandchildren’s schooling: Does grandparental involvement moderate the grandparent effe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5 (2016) 155~170.

[25]Oliver W. Edwards(2016).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 Raised by Grandparents,Contemp School Psychol (2016) 20:254~261.

[26]Landry-Meyer, L., & Newman, B.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grandparent caregiver rol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 1005~1025.

[27]Belsky, J., & Fearon, R. M. P. (2002). Early attachment security, subsequent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later child development: Does continuity in development depend upon continuity of caregiving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4, 361~387.

猜你喜欢

祖孙祖父母隔代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祖孙情
亲情祖孙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祖孙博弈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