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治理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策略
2018-02-20郭岁
郭岁
摘要:网络化治理意味着传统社会治理思维的改变,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实践方向。本文首先对网络化治理的理论内涵进行概述,指出其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有效合作互动,其次探讨了网络化治理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策略,认为应当重视促进政社互动,强化需求牵引,建构人才队伍,完善监督体系。
关键词:网络化治理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23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当“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多样性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公共服务供给需要。网络治理理论为建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当下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工作开启了新思路。
一、网络化治理理论概述
西方学者皮耶尔(Pierre)和皮特斯(Peters)在研究社会治理的类型特点时提出过四大类型:科层模式、市场模式、社群模式与网络模式。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系统工作机制,科层模式强调行政命令,市场模式依靠价格杠杆,社群模式侧重居民自主,网络模式则通过协商与统合发挥作用。[1]网络治理理论有一个基本假定,即致力于集体行动的各个组织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权力依赖以及权力牵制网络,在此网络中合作互动有助于促进公共服务政策与行为的合法化。网络治理下的社区公共服务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首先,多元主体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供给,以不同的组织优势提供服务,体现出不同的组织利益;其次,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元结构之间表现出复杂多样、变动不居的互动关系,多主体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关系联接有强有弱、有长有短;再次,多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在网络治理结构下出现的自生秩序的结果,网络成员的一切诉求及行为均是基于自愿、合作、协商、信任的规则而产生。
二、网络化治理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策略
(1)促进政社互动。网络化治理的重点在于政府与政府外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但是二者作为两种不同的能动主体,具有组织结构、价值观念、资源来源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如何建立有效合作模式促进二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便成为一个问题。[2]可采取以下两种合作形式促进政社互动。第一是互助式合作。这一合作形式主要用于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尚不发达的地区,强调政府应当选择与先进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其社会服务理念与实践做法,补上政府及本土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经验的短板。第二是孵化式扶持型合作。该模式适合于社会组织发展规模大、数量多的地区,即无偿或低价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法律咨询、项目策划等服务,以公开招标等途径吸引成熟、专业、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进驻社区。该模式可以较为迅速地解决许多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在我国一线城市受到地方政府欢迎。
(2)强化需求牵引。在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网络化治理格局下,合作主体应以居民需求为牵引,确立共同目标。这要求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加强调研与交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供给。首先,应重视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别确定公众需求的重点,从而保障能够实现有效供给。可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信息提供的渠道,从而在政策制定中突出居民自主意愿, 促进公共服务从“供给方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其次,要将社区的当下需求以及长远需求结合起来。[3]政府主体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履行较多的职能,较之社会组织,应当更为重视社区的长远需求,在提供公共服务供给时更多地考虑某社区在政府区域发展规划蓝图中的位置。
(3)建构人才队伍。为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一支素质高、人员充足、合作密切的人才队伍为支撑。首先,要重视打造专业社工队伍。社会组织在社工招聘时,向具有专业社会工作学历背景的人员予以倾斜。要重视打造社工专业人才职业成长链条,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专注社工领域发展。在社会舆论方面,要营造尊重社会服务职业的良好氛围,提高专业社工人员的身份认同感。对在职人员要强化培训,引领其专业技能不断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头雁”。政府部门可向专业的社会组织引进人才,以人才流通的方式促进政社交流,弥补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购买等方面的不足。其次,要尤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制定各项扶持政策,理顺各项流程,促进社会服务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基层社区服务。[4]此外,要重视建设一支工作高效、机动性强的志愿者队伍,探索科学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使志愿者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4)完善监督体系。网络化治理背景下的社区公共服务监督包含两个基本向度。第一是政府向度的监督。政府部门内部要建构有效的工作监督体制,使监督覆盖到权力行使和责任落实的各个细节中,对重要部门和关键公共服务领域要重点排查,根据易发漏洞建立起条文化的责任追究方法、事务考核方法。社会组织及新闻媒体也应在社会服务监督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第二是社会组织向度的监督。政府部门要加强公益项目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社会组织进驻街道的有关规范,防止公益项目腐败的出现。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负责人要提高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引入社会组织。对于已经投入运营的社会组织,要加强对公益项目资金使用合法性的监督。可制定具体的财务监管办法,联合居民自组织群体评议其资金使用状况。大型社会组织应当定期主动出具详细财务报告,接受公众监督。
三、结语
網络化治理模式适应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网络化治理以信任与合作为核心协调机制,要求各主体按合理机制开展合作,也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宏观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政府部门要重视引进其他主体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规划完善、科学、高效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玉珍,杨永伟.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基于网络化治理框架的解释[J].学习与实践,2014(4):61-68+2.
[2]刘绍飞.网络治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社合作及其互动逻辑研究——基于上海市G街道购买服务的实证分析[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5:50.
[3] 徐金燕,蒋利平.社区公共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机制与绩效[J].学海,2013(4):107-114.
[4]唐鸣,陈鹏.网络化治理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3):82-88+2.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