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

2018-02-20付裕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研究综述大学生

付裕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综述研究的背景,归纳了相关的研究资料,分析了大学生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并对学者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140-02

一、开展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的背景

(1)国家要求。我国推行教学体制改革,对大学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担任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召开,进一步指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制定了大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宗旨。中共中央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放在首位,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为大学生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2)研究需要。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教育占据重要位置,笔者梳理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相关材料,目的是优化大学生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综述

(1)社会责任感概念。我国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抽象概念,学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认知。胡建进最早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基本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獨特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责任感具有相通之处,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品质。社会责任感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意识,强调主体对责任的承担。胡建进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主体对社会责任的判断,个体拥有社会责任感,会主动投入到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事业当中去。赵福昌指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性质,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格素质,个体承担起自己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使命,正是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在界定社会责任感的概念时,主要是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将学校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站在德育角度的同时,学者还立足心理学的视角,对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界定,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

(2)社会责任感组成。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感的组成展开了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划分。

从面向对象上来看,意大利学者马志尼在《论人的责任》中,对责任感进行了划分,把社会责任感分成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对家庭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责任感等。其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类属于社会责任感。从系统角度来看,段志光将责任感分为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从层次来看,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全人类负责。王丹玲、孙丽丽指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分为自我对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来看,魏进平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涵可以包括对个体对认知、情感和行动的认识。从研究视角来看,赵志勇认为可以把大学生的责任感划分成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家庭、班级、学校、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注重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阐释,并对分学科内容展开了分析。对于学者的理论研究,笔者比较认可从面向对象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划分,将社会责任感梳理为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将个人价值隐于集体价值之后,愿意为了集体荣誉而牺牲个人利益;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弱,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陷入了自私自利的境地。很多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疏离淡漠的倾向,加大了学校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难度。学者彭兰认为,就目前来看,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过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第二,过分重视个人理想的实现,忽视社会理想的实现;第三,过分重视金钱欲望的满足,忽视对事业的追求;第四,过分重视自我责任,忽视社会责任的践行。学者孙秀玲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包括自我责任迷茫、和社会没有实现协调发展;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泥沼,社会责任履行不力;自私自利,缺乏感恩精神,只知一味索取;缺乏合作意识,不愿意与他人进行长效合作;没有遵守社会公德,公共责任意识薄弱等。郭涛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问题,认为当代大学生虽然树立了个人理想,但实践不足,享乐主义问题比较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由上可知,我国学者主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但是学者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概括仍然有限,分析不够全面。

(4)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学者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展开了分析,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方凌瑾认为,多元社会使个体利益的实现难度加大,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个体逐渐对社会认同失去兴趣,认为社会认同可有可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生活品质,以自我利益为生活质量的评判依据,并不在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国外腐朽思想传入我国,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也使大学生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错误理念。冯霞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大学生的个人观念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丁科则认为社会消极风气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网络负面效应等也使得学生出现了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第二,一些学者认为学校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王国良认为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没有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效评价,导致学生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自我培养。钟丽萍认为,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以成绩论英雄,没有强化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三,一些学者认为家庭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学者许辉认为,父母教育对孩子成长至为关键,很多家长没有履行教育责任,使孩子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偏差。学者陈斌认为,许多家长秉持“风险不求回报”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淡化了责任意识。

第四,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殷国聪认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相辅相成,二者互相促进。朱晨静认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是因为社会角色迷茫。彭兰认为,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权利意识强,但义务意识薄弱。

三、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评价

(1)概念确定不明。当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界定不够明确,就目前来看,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统一概念仍然没有形成。学者没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界定,一些学者将社会责任感理解为心理品质,一些学者将社会责任感理解为思想观念。心理品质、思想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影响了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顺利展开。

(2)研究对象较少。我国学者大多对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而没有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具体化研究。针对一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比较多,针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比较少,包括对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等。对孤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非常少,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3)研究范围受限。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调查主要局限在小范围,对部分省份的几所大学或一所大学进行了调查,跨区域、跨国的调查比较少,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把握并不全面,整体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研究综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