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白山人参故事类型考析

2018-02-20周娜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长白山类型

周娜

摘要:长白山人参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类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有关人参的记载是伴随着人参这种植物的被发现而来的,而人参本身的生长习性与药理作用更是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促进了人参故事的生发。虽然长白山人参故事数量众多,但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包括道德训诫型故事、解释型故事、哲理型故事。通过对长白山人参故事主题类型的研究,能为区域文化的传承构建更为清晰的框架,同时也能为长白山区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提供参照。

关键词:长白山 人参故事 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72-03

神奇秀美的长白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孕育美景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丰厚的人参文化。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由李肪等辑成的类书《太平御览》,保存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其中涉及人参的部分,如《春秋运斗枢》中有云:“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这是关于人参的最早记录,它将人参及其生长条件神秘化,使之与上天之灵光灵气发生联系。再如三国时代魏国张揖撰的《广雅》,更是广泛收集了古代的词汇和训估资料,称“参,地精,人参也”,即把人参看成是地之精灵。另外,《太平御览》中还有个别神话把人参同有血、有肉、有知觉的人体联系在一起,称它能呻、能呼、能啼,挖掘时即使是弄伤其头发,人参也要作出痛苦的反应,从而将人参这种植物人格化、神话化。多种多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发展至近一二百年与近代采参民俗相结合,使得旧的故事盛传不衰,新的故事又层出不穷,集中体现了长白山区人民独特的情感和信仰。虽然长白山人参故事数量众多,但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包括道德训诫型故事、解释型故事、自然哲理型故事。可见,人参及其相关故事不仅与人的物质生活发生重要的关联,也与人的精神世界纠结缠绕。

一、道德训诫型故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民间文学总是充满了生命、活力,它纯朴、真实,总是发散着健康的道德气息。”①长白山人参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也是人参文化现象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里面充斥着道德说教,潜移默化地激发着人们的道德情感,富于教育意义,大抵可以被看作关东地区大开发過程中人们朴素的道德观念在艺术领域里的折射。

(一)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往往首先强调自身与集体主义的针锋相对性。而19世纪法国的政治评论家托克维尔更是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从表面上看,个人主义者既不亏欠别人什么,也不从别人那里指望什么,一切靠自已,这是可敬的:但是他们会形成一种习惯的思想,认为自已的命运全系于个人奋斗,而个人又是孤立的,发展到最后势必既脱离父辈,也不顾子女,更不顾别人,与自我中心主义别无二致。”托克维尔几句话便道出了个人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走向,并已经得到了现实的证明。而古朴的长白山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大自然休戚相关的生活中,早已认识到了个人主义的危害,并力图在他们世代传颂的人参故事中将反对个人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的准则贯彻始终。

《刘老帮子和刁把头》中的刁把头自私自利,爱占便宜,他带着三个山东人一起去放山,并在挖到很多宝货后想独占这些参,还先后杀死了所有的同伴,但其中年龄最小的刘老帮子从砬子上掉下去却没有死,当刁把头去卖参时,却发现这些参只剩下参皮了。就在这时刘老帮子赶了过来,刁把头害怕恶行暴露,仓皇逃走,结果一头撞在门框上撞死了。而刘老帮子在把人参卖掉以后,将得来的钱全部分给了已经死去的两个山东兄弟家里人。俗话说:“行要好伴,住要良友。”早年采参大都三五成帮,成员各有分工,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一条心才行。在这则故事中,刁把头虽然身处集体之中,但内心却极端自私自利,甚至为了私吞集体劳动成果而杀人,结果也未得善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另外,故事中还塑造了一个与刁把头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幸存下来的刘老帮子,虽然同伴已死,可当他拿参换了钱之后,自己却一分都没留,全都给了他死去同伴的家属,表现出崇高的道德,体现了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因此,这则故事通过塑造正反两方面的人物,来表达对自私自利人的憎恶之情,对重视友情、具有集体意识的人的赞美之意。

(二)反对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是人类的一种恶德,俗话讲:“贪心的人,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得了银山想金山,得了金马驹还想他娘。”在人参故事中也对这种贪得无厌的恶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忘干哥》的故事讲一株老棒槌厌倦了眼前所见,变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雇了一辆小脚车到营口去溜达。赶车的小老板一路上给他讲了许多世上稀奇古怪的事,两人一来二去成了好友,还拜了干兄弟。棒槌小伙说自己的家在一个立陡的大山上,并告诉弟弟以后有什么难处就每年七月初一到这儿来找他。看到弟弟冻得直打哆嗦,棒槌小伙儿又把自己的衣裳脱下来给他穿上。回到家中,一觉醒来,小老板发现原来的衣裳没有了,炕上放着一张一尺多长的人参皮,他这才知道自己的大哥原来是个棒槌。小老板连续三年赶着大车到山里面挖参,越来越贪得无厌,到最后甚至连作为自己哥哥的老山参也不放过,结果地动山摇,一个棒槌都没有了。没过几天,他家里失了一场大火,烧得一无所有。这则故事在探讨友谊问题的基础上,对于背弃友谊和约定、贪得无厌的人进行了惩罚,让他最后一无所有,这无疑是对贪婪者最致命的打击。

(三)反对恃强凌弱,强调因果报应

人参故事虽然属于幻想型故事,带有很多神话色彩,但它实际上是长白山区的人民依凭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于幻想这种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运用超自然的方式来加以呈现,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性。比如很多故事都描写了下层穷苦的人民和代表统治阶级的地主或官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层的罪恶,也展现了广大劳动人民敢于和恶势力相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龙咬参》里讲,在牤牛山下,头道松花江边上有个小屯子,里面住了一个孤老头儿,有一天他在放山的时候,挖着挖着,一个黄乎乎的小马蛇子咬住了棒槌身子,怎么赶也赶不走,于是老头便把它连同参一起带回了家,并把它们放置在水缸里,结果老头家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于是当地的大财主“财迷精”便想方设法要将龙咬参弄到手。老人挖了一个三丈长三丈宽三丈深的大池子,把龙咬参放到里面,“财迷精”为了抓龙咬参掉进去淹死了。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长白山区的人民已经从社会压迫中觉醒过来。另外,这类故事的结局又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即下层人民最终都战胜了剥削压迫他们的统治阶级,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鼓舞人民士气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热情。此外,故事让作恶多端的“财迷精”淹死在水中,又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

(四)赞美勤劳勇敢

俗语讲:“懒惰的人,吊死在苹果树下,勤劳的人,沙漠上可以种花。”世世代代的长白山区人民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在恶劣的环境下能够生生不息,开疆拓土,锲而不舍地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凭的就是已经深深浸润、流淌在长白山区人民血液之中勤劳勇敢的因子。

《锁柱杀恶雕》中锁柱就是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他为了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便不辞辛劳到老白山去放山,可直到落了大雪也没挖到参,粮食也吃光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幸好他遇到了棒槌姑娘,棒槌姑娘求鎖柱帮她铲除一直欺负她们家的一只恶雕,锁柱凭着机智勇敢杀死了老雕,并娶了棒槌姑娘为妻。锁柱不畏艰险独自在深山里采参,是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实为孝也。锁柱帮助素不相识的棒槌姑娘斩杀恶雕,又成为锄强扶弱正义的化身,实乃英雄之壮举也。可见,在这则故事中,锁柱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在诠释着忠孝仁义的基本内涵,不失为一个楷模。

(五)主张知恩图报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参故事中无论是人也好,还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都散发着知恩图报的人性的光辉。

《棒槌雀和赶山王》讲一个小伙子叫王敢,他为了替父还债,被迫为佟达财干活。可一连干了好几年,前债还没还上,后债又堆成了堆,为了能够尽快还上财主的钱,王敢决定只身前去放山,一连放了十八天山,也没开眼,正愁闷的时候,眼见一只老雕扑向一条小白蛇,王敢上前救下了被老雕已经叼在嘴里的小白蛇,于是小白蛇幻化成人形向王敢致谢。在知道了王敢的来意后,小白蛇指点王敢找到了一片人参。在这则故事中,小白蛇相对于老雕而言是弱者,王敢救了小白蛇是锄强扶弱英勇侠义的体现,小白蛇尽自己所能满足了王敢的现实需求,实际上就是知恩图报的一种表现。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都各有各的道德。”②长白山区人民在采参过程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人参故事,实际上也是对于挖参活动方方面面都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要求,充满道德训诫的意味,对于帮助人们认清好坏善恶,分辨美丑贤愚,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解释型故事

长白山人参故事中的解释型故事是以解释与人参有关事物或习俗的由来为主要内容的故事。此类故事又有多种类型,意趣横生,表达了朴实的长白山区劳动人民对于所见所闻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理解,极富想象力。

(1)解释一些放山习俗的由来。如《红松和人参的故事》,说早先山东云梦寺住着师徒二人。一天,凭空出现一个和小徒弟一般大小的小孩帮他干活。老师父认定这个小孩必定是棒槌,于是便让小徒弟往小孩的兜肚上别上穿有红绳的针,老师父顺着红线往前找,果然在一棵老红松旁看到那棵针正斜插在一棵人参苗子上,他挖出“参孩子”回去以后就把它放到锅里煮,小徒弟闻着香气直触鼻子,便全吃光了,还忽忽悠悠升到云彩里。原来在老红松树下长着一对人参,自从其中一棵被老和尚挖走以后,剩下一棵就整天对着红松哭哭啼啼,于是老红松为了保护这棵小参,便带它逃到了人少树多的长白山。这则故事运用神话的模式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长白山盛产人参,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一种挖参习俗的由来,那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挖完人参后要剥张松皮将人参裹住,就是出自这则故事中老红松要保护人参之意。

(2)解释某些地名的由来。如《人参屯》,说靖宇县金家的东南边,有个地方叫人参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辈人说曾经有两个兄弟在这个地方挖出了两苗大山货,后来他们就在挖出棒槌的地方盖房住下了,人越聚越多,就成了个大屯子,大家便给这个屯子起名叫人参屯了。

(3)解释人参与其他事物之间密切关系的由来。如《长寿花》的故事,讲黑水龙王的三公主与银龙大王的二太子为了帮助紫貂获得万香山上的长寿花而违背了玉皇大帝的命令,所以,玉皇大帝就把他们都被变成了梅花鹿,从此以后,他们每天早上都站在石砬子上,嘴里衔着人参向半空大叫三声,以示对天庭的反抗。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说东北有三宝,人参、紫貂、梅花鹿了,它们三个是好朋友,总是不分开。另外,这则故事还解释了长白山名称的由来,在三公主和二太子受罚以后,玉皇大帝命令风婆婆和雪公主将盛产人参的万香山变成一座四季不断雪的山峰,自此之后,人们便把它叫做长白山,山上的龙王潭也被称为天池了。

(4)解释一些与人参有关的植物的由来。如《刺官棒》,讲长白山一个小县城昏官当道,他听说长白山上有苗宝参,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便年年逼迫老百姓上长白山给他挖宝参,闹得鸡犬不宁,一个叫双全的年轻人为了解救其他百姓,便说只他一个人进山就能找到宝参。进山以后,他救了被大蛇缠了五百年的宝参,宝参化身老头出来感谢他,为了替百姓整治狗官,老头将他身上的一个布衫脱下交给双全,双全回家以后穿上那个布衫就变成了一个大棒槌,他让乡亲们把自己送给狗官,结果狗官吃了一口就痛得满地打滚,原来那个棒槌长出了一身刺,扎得狗官吃不了饭喝不了水,只三天时间就一命呜呼了。打那以后,长白山上就多了一种草,长相酷似人参,叫刺官棒,就是好心的双全变的。

(5)解释人参各种加工食用方法的由来。如《酒泉》讲长白山底下,有一个李姓开烧锅的,一肚子坏水,外号“李二绝户”。有一个叫张小的小孩因为父亲欠了他的债,就被迫去他的烧锅干活顶债,还受尽打骂,有一天他在一个大柳树底下哭,被一棵棒槌王听见,在听了张小的讲述后,棒槌王为了惩治李二绝户就天天到他的烧锅喝酒,到了第七天,村边的东砬子便出了一口酒泉,人们喝了酒泉的酒就会病痛全消。李二绝户听说后便和管家爬上砬子,发现原来那不是泉眼,而是一苗大棒槌,酒顺着参须子往下流,当他们举起镐头想要挖参的时候碰到了石头,燃起了火星,火星落到酒里将李二绝户和大管家都烧死了。从那时候起,人们就懂得用人参酒来治病了。

总之,这类解释型故事既形态各异,又生动有趣,显示出了长白山区人民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三、哲理型故事

长白山人参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性,这类哲理型故事又可分为两种:生活哲理型和生态哲理型。

(一)生活哲理型故事

生活哲理型故事是世代长白山区人民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而总结出的基本的生活原则,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达观的态度。

《许丫头醉酒得参》讲许丫头因为醉酒而被父亲赶出家门,这本来是一件让大家都觉得不愉快的事情,可没想到,她在去亲戚家的路上竟然遇到了人参精,寻迹而去,竟然发现满山都是人参,共得了七十多苗,可以说是因祸得福。这实际上也表达了劳动人民乐活的人生态度,很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味道。

(二)生态哲理型故事

生态哲理型故事是长白山区人民在漫长的采参活动中,在与大自然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与大自然相处的一些规矩规则。从人参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在长白山区的人民看来,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所以,人与自然也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关系。

《救命草》讲一个叫刘义的小伙子上山砍柴,救了一个翻滚到山下的姑娘。姑娘知道刘义母亲病重,便从地上拔起一棵草,让刘义把草根拿回家熬水给母亲喝,他母亲果然病好。后来刘义在屯中的一个小店里又看到了被捆綁住要被卖掉姑娘,她实际上是一个棒槌精,刘义跳进屋中将其救走,从此以后,刘义扔过参籽的后院长出了一片棒槌,用它熬水喝,过几天病就会好了。在这则故事中,人参姑娘实际上是自然的一个象征,是人参姑娘无私地救助了刘义的母亲,后来刘义也帮助了人参姑娘,同时也又一次得到了人参姑娘的回报。这象征性地预示了大自然是丰厚而无私的,它不仅提供给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对人类施以恩惠,进行救助。同时也正因为人类能够尊重和保护自然,才一次又一次得到自然的恩泽。

综上所述,长白山人参故事丰富多彩,是挖参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包括道德训诫型故事、解释型故事、哲理型故事三种,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长白山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伦理意识和社会理想,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注释:

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民间文学[C].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15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6.

参考文献:

[1]抚松县文联.长白山人参故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2]崔志强.东北人参姑娘故事类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3](宋)李昉.太平御览·异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长白山类型
长白山下雾松美——吉林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