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

2018-02-20王红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吉林语文课程

王红

摘要:大学语文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将地方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又能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 地方文化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41-02

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兼具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操和夯实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教学任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开课主旨及教学模式在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完善。1978年秋,在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等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的呼吁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此举得到教育部批准和数十所大学的积极响应,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得以回到高等院校,许多大学都紧随其后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当时大学语文的开设目的偏重实现其“工具性”,即旨在提高理工科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表达写作能力,为学好专业课夯实基础。1980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倡议下,近二十所高校参加了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对教学主旨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商议制定了教学大纲,探讨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以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为主编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大学语文无教学大纲、无规范教材、无研究组织的时代终于过去。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学校教育“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随即宣布将大学语文课设置为必修课。随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逐年增加、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厚及大量优秀教材的出现,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并存的基调基本确定。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大学语文课程在起复的这几十年里也经历了起起落落,曾经引起重视,也经历过被边缘化的过程,“学生冷落、教师无奈、领导忽视、课时压缩”,一些高校甚至一度取消大学语文课。即便如此,大学语文课程仍是高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最好选择,大学语文的执教者们也始终在“上好这门课”的路上精益求精。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实则是一种文化的选择。[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地方文化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立足地方特色,将地方文化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两相补益,已经逐渐成为业界共识。

一、融入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对于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多元而丰富的地方文化无异于是重要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极富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地提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吉林市原为满语地名——“吉林乌拉(一作吉林乌喇)”,意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两代戍边与抵御外侵及地理便利条件,在此处设厂造船,又称“船厂”。殷周时代已有氏族部落聚居,秦以前,满族先祖的“肃慎人”便在此居住。清康熙年间,筹建吉林城,吉林成为清政府统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重镇。康熙在1674年东巡吉林时巡视水师营,作《松花江放船歌》,“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也给吉林冠上了“北国江城”美誉,并形成了独特的“船厂文化”。另,“由于东北是清王朝的肇兴之地,统治比较稳固,并且当时东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滞后,流人在这里难以形成危害清统治政权的政治力量,于是东北便成了安置大批流放人员的地区。流人的到来,把先进的文化知识也带到了这片土地,客观上加强了东北的文化建设。这些流人不仅是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文化领域中一批十分活跃的人物,而且其所传播的文明种子,在东北地域文化开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流人文化”也是吉林地方文化中的富矿。从地理条件上来说,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吉林市,学生近可至东校区图书馆观摹《松花江放船歌》石刻全文,远可出校门至水师营博物馆亲历历史、至临江门三道码头、船营区落马湖(一作跃马湖)与吉林乌喇主题公园实景体验。从学术支撑上看,北华大学与近邻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均有科研团队对此开展的系列研究,有著作论文可以查阅,有专家学者可以拜访求教。故在诗词单元,课程组选讲清代词人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时,指导鼓励学生广泛搜读相关资料。在词人这首“订交之作”背后,流放诗人吴兆骞的坎坷经历、词人顾贞观与吴兆骞的拳拳知己情谊、纳兰性德“于三千六百日,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的慨然仗义都引发学生热议。任课教师完全可以把握机会,以文带史、由点及面,引导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对本地历史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求证自己所在城市历史,了解“流人文化”的形成与影响及“船厂文化”的来龙去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一番实践下来,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为什么说纳兰词不单单是诗词史上的佳作名篇,更是满汉文化融合的里程碑,纳兰性德不仅是杰出的词人,也是康熙的文化亲随,他与汉族文人的唱和往来,客观上促进了满汉融合局面的形成和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教学,既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地方文化。

二、立足课程优势,深耕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就地取材,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既消除唯经典论的课程与学生体验之间的距离、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又能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培养正向的地方文化价值观与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并不是唯地方文化论,而是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和内容的封闭课程观,多方聚合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以地方文化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变革。从地方文化中寻找语文教育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亲切的语文读本,改变大学语文教材同质化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的现象,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前虽对地方文化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熟悉”的“陌生感”能激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提高语文学习的接受性,而地方风物、历史、文化及精神也会随着乡土语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根植在他们身上。[4]我国幅员辽阔,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教学中如果能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方文化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全方位备课,在课程讲授中就不会照本宣科,就文学讲文学,而是可以就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侃侃而谈。此举不仅能提升任课教师的学术素养,也足以使学生在开阔视野、主动学习的同时,对家乡风物多一份感情,对故乡历史多一份了解,对他乡文化多一份好奇,对传统文化多一份认同,“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家宁.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透析——基于思维方式的视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3]任树民,李秋. 清代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吉林地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周晓音,地方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4).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吉林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吉林冬季之旅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