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及其破解途径

2018-02-20赵意焕

创新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土地资源集体经济

赵意焕

摘 要:农产品供给机制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粮食安全意味着农产品供给中能够做到数量充足、品质良好、结构合理。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在保证粮食安全和食物获取权方面需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来自农产品供给中的几个主要矛盾:数量、质量与品种之间的矛盾,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务农与务工之间的矛盾,市场竞争与农业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依据我国现有生产力和社会制度要求,解决这些矛盾的路径应该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平衡多样化生产经营、培养干部、教育农民。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粮食安全;粮食获取权;集体经济;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12-66-5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12.016

1 农产品供给与粮食安全

农产品供给机制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2015年粮食安全已列入国家安全法,依法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成为历史重任[1]。粮食安全意味着农产品供给中能够做到数量充足、品质良好、结构合理,即能够保障有吃的、吃得好、吃得健康科学。粮食安全的实现与农产品生产供给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粮食安全有不同的层次:全球粮食安全;国家(地区)粮食安全;居民家庭粮食安全;社会上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粮食安全。我国目前既关注家庭和特殊群体粮食安全,也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国内外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从温饱问题转变为营养和健康,耕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和农业资金是研究中关注的重点[2-6]。从农产品供给机制和农民权益维护方面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根源的还比较欠缺。

1.1 粮食安全概念的历史演进

粮食安全的国际概念是食物安全,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粮食和农业合作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提出的背景是当时世界上许多地方存在粮食供应不足,闹粮荒。因而,最初的粮食安全是指粮食数量方面的保证。随着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数量不断增多,粮食安全有了新的内涵,即要求能够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品种结构。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认识从食物安全转变到食品安全,体现了从关注量到关注质的变化。食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无机化肥过度使用、粮食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食品结构问题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层次是满足人体对热量的摄入,主要粮食是淀粉类食物;第二个层次是蛋白质的摄入,主要是肉类食物;第三个层次是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主要指水果蔬菜供应,这是一个需求逐步走向科学合理的过程。

从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到食品安全,体现了认识的提升和侧重点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比较强调食物数量和营养的满足,而忽视其中有害物质和营养过量。食品安全侧重强调健康方面的保障。广义的粮食安全也包括食品安全。食物安全是指能够保障有食物供人类消费,即能够保障不出现闹饥荒或食物匮乏的状况。食品安全是指人类不仅有足够可消费的食物,而且消费的食物是安全的。

1.2 粮食获取权

伴随粮食安全意识的加强,产生了粮食获取权的概念,这是从人权角度来强调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每个国家的公民都有生命权,这是人权的核心内容。每个国家的政府有义务和责任保证本国公民的生命权,生命权的保证离不开粮食安全,即保证本国每个公民不因缺少食物而饿死或营养不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尚处于贫困状态的7 000多万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这是对基本人权的保证,这种人权又被称为粮食获取权。从强调食物供给的充足性到强调食物的获取权,是政治文明的进步。这种粮食获取权利可以是法律赋予的,也可能是政治上争取的(如示威或者投票),更可能是经济上实现的(如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充分就业)。不同的获得方式体现了所在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文明程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在保证食物获取权方面需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道路。

粮食安全是从粮食的供给侧提出的,而粮食获取权是从人们的生命权延伸出来的一个概念。一个政府对本国公民最基本的一项义务是保障公民的生命权,而要保障其生命权,就必须保障每个公民能够获取维持其生命存在的粮食。我国粮食以稻米、小麦、玉米为主。除了主粮,还要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辅助杂粮和蔬菜水果。我国早期的粮食安全内涵主要是保证人体热量的供给,原料来自主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每个人不仅应该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主粮,还应该获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肉类和水果蔬菜类食物,以保障人们获得均衡合理的营养,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保障每个公民的粮食获取权,每一个人不仅能得到充足的主粮、辅助粮食、肉类和水果蔬菜,还要保障质量和品种。我国政府提出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稀缺,而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从主粮自给到各类食物都能够高度自给,就需要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和改进农产品生产供给模式。

1.3 农产品供给中的不安全环节

①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有多种情形。首先,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者生产农产品若是用于自己消费,就使用有机肥,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如果生产是为了出售,就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违背农产品的自然生命规律。在以销售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中,一些生产者以市场导向为目标,而不顾农产品的自然生命规律。如在肉类产品生产过程中,过量加入瘦肉精或催生物质,或使用各种农艺技术改变农产品的生长时节。再次,现在发展起来许多都市农业技术,在城市家庭中發展无土养殖,依靠营养液种养各种产品。这多种多样不按自然生命规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些已经证明对人体有害。我国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监督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成本极大,导致质检部门敷衍塞责,往往检测结果与实际不符合。

②加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往往有许多环节,加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把小麦加工成面粉,把面粉做成糕点等。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可能出现破坏粮食安全的做法。例如,把小麦加工成面粉时,有些把小麦的核心营养物取出,又做成一种新的产品(如麦胚)出售,获取高出小麦许多倍的利润。有些加工时不合理增添有害物质,如增白剂、防腐剂等,使面粉更容易销售和不发生变质,而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消费者。在各种加工食品中使用廉价有害物质的情形也非常多,有些甚至使用工业盐、劣质油(甚至是地沟油)加工食品。

③销售过程中的不安全。销售过程中的粮食不安全也有许多类型。有的是销售过程中缺乏食品保鲜技术,大量产品堆积一起,滋生大量病菌,这些含有病菌的产品却违法进入市场被购买消费。有的是出口返内销或走私返内销,使许多过期、无营养或有害食品摆在国内超市被消费者购买。我国有些边民把国家粮库处理的过期大米先贩卖到国外,在国外经过处理包装成国外大米,再二次贩卖到我国境内,成为我国内地超市中的国外高档大米,高价出售,获得惊人利润。有些食品店或饭店,反复使用同一底料或多次重复使用油类等行为,使消费者消费的食物含有毒物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需经过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粮食安全隐患。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来自农产品供给中的几个主要矛盾。

2 农产品供给中的主要矛盾

2.1 数量、质量与品种之间的矛盾

数量足、质量好与品种多样是粮食安全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中,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人多、地少、水缺、效低”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现状,因耕地面积变化空间有限,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是以经济作物的产量下降为代价的[7]。不同品种农产品数量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质量也会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碎片化农产品生产的获利能力极低。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才能够盈利。为了形成规模和品牌,就大面积、长时期种养一种农产品。由于缺乏合理轮作和多样化种植,使一些害虫的卵子积累在土壤中,无法根除,即使大量使用农药,也不能有效消灭病虫害。突出数量规模时对质量和品种带来了负面作用。但是,农产品生产者不生产足够数量的特殊产品,就无法获得市场价格优势。有调查显示,耕地面积大小(即农产品数量多少)及农产品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小对滥用农药有影响[8]。耕地面积大,农产品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重越大,农药用量越多,用农药越多,农产品上的药物残留就越多。有些矛盾源自消费者偏好,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色彩、形态或品质偏好的需要,应用一些生物技术强行改变农产品的自然色彩、形态或品质,打造出许多好看但不宜吃的农产品。

2.2 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

“谷贱伤农”是一个历史难题。农户为了能够依靠生产农产品获得收入,哪种农产品盈利就种植哪种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往往会在农产品丰收时发生。经常出现丰收了的农产品无法销售出去的情况。增产无法增收,甚至增产越多,赔钱越多。我国现行的农业模式是两弱农业,弱质的经营主体和弱质的农业产业。弱质的经营主体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经营方式,无法及时有效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内容,往往随市场波动而起落。弱质的农业产业,是指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分散的、碎片化的农产品生产,导致农田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建设和维护,缺乏完善的抗风险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对抗农业的自然风险。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呈现出扩大趋势,主要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一些企业宁愿高价从国外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也不愿用国内的。这就出现了不正常的三高现象:高进口、高库存、高产量。进口粮食数量增加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结构的变化,对粮食数量、质量和品种有动态的调整作用[9-11]。同时,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难以按照合适的价格销售,长期库存的粮食变质不能用,又耗费了大量库存资金,还要大量进口国外农产品,既使大量资金流向国外,又导致农民经济收入降低。

2.3 务农与务工之间的矛盾

种地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直接原因[12]。土地撂荒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让别人代种,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近年来,不仅农村男劳动力外出打工,许多家庭妇女也纷纷外出打工。务农逐渐由主业变成辅业。务工和务农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4 市场竞争与农业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和土地是产生经济效益的两个原始要素,是农业最宝贵的资源[13]。以私有资本为主的市场竞争机制导致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滥用和破坏。土地(经济学意义上包含水)是各种农产品的生命之源。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土地正被资本所侵蚀,被各种竞争所破坏。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每年近6 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5%左右,对土地及生态破坏严重[14]。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许多新城区建设在粮食种植区域。许多污染严重的工厂把有毒污染物质排泄在耕地中,導致耕地长时期无法恢复其生产能力[15]。在市场竞争原则支配下的农业生产必然受到价格调节,从而使生产规模突然扩大,或又急剧缩小,特别是工业原料作物的生产。价格和产量的反复波动,必然给土地种植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带来损害。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是人类世世代代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土地保护任重道远。另外,家庭承包生产经营模式还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本质上是滥用和损坏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

3 农产品供给矛盾的现代化破解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16]。在农业生产方面,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人民公社改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中,面向市场的农产品生产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以私有资本所有者的经营商为各个中间环节。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形式上是小农生产,但是又不同于生产力低水平时代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是需要面向市场的小农生产,是有资本主义力量介入的生产和经营体制。这种农业虽然能够不断推动技术的增长,但是以破坏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这种经营体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合理的农业。要发展合理的农业,从根源上保证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和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大的变革,以发展适应现实生产力需要的合理农业。

3.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信息时代仅靠家庭农业无法实现致富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小岗村时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17]。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坚守离不开集体经济,不把村民组织起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就不能维护所有村民的根本利益。把分散的家庭经营与我国有组织的农村集体经济对比考察能够发现,目前我国按照社会主义路线组织经营的集体经济由于有好的制度、好的领导、好的思想以及长期的信誉积淀,这些集体经济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经济效益普遍较好。河北省的周家庄乡和河南省的南街村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典范,长期以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农业生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育,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持续获得美誉。在施用农药时,周家庄乡有一支虫情测报专业队伍,善于抓住有效时机,合理用药,适时除治,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河南省的南街村开展多种经营,科学规划管理,为本村人提供了远远优于普通村镇的生活条件。贵州的塘约村是从2014年6月才开始从家庭联产承包重新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由于组织有力、有方,不足三年时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从一个国家二级贫困村转变为相当富裕的村落,还能够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村民的教育中,成立了村民培训中心,提升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

3.2 综合平衡多样化生产经营

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不只是农业和农民的问题,而是关于工农业综合平衡和农业内部各种平衡的问题。苏联农业的集体化、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但是产量一直上不去,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搞好平衡关系,陷入了单纯再生产的困境。这里的综合平衡包括3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18]。农业应该是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18]。依据综合平衡发展思想和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正确的做法是在农村开展多种经营,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良好的城乡发展局面的形成,有赖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提供的多种条件和途径,有赖于农业综合平衡地发展。综合平衡的多样化生产经营是保证农民生产生活能力不断提升和农产品科学供给的重要条件。

3.3 培养干部

每个能够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村镇,都有着非常优秀的村干部队伍。河北周家庄乡的成功经验就是有好政策、好干部和强执行力。塘约村的村干部能够为村民无私奉献自己,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技术手段,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19]。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实际情况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干部条件[19]。这里的政治条件、干部条件都需要充分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造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乡村各级领导干部也能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时完善发展策略,并能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

3.4 教育农民

农产品生产供给中的安全问题根本上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各级干部要真正走好群众路线,真正融入群众之中,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就能够被激发出来。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对农民的教育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建国伊始,我国就大力推动在农村的扫除文盲运动,办起了农民夜校,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19]。没有完善的经济体制的支持、没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没有相应的思想文化素质做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4 结语

科学生产供给农产品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农产品的科学生产离不开对土地的自觉合理利用。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才能做到对土地的合理使用。不论是大土地私有制,或是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对土地都是采取掠夺式经营[20]。这两种土地所有制都造成了有害的后果[21]。目前,我国对农村土地推行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政策,如果农民的土地流入私人资本所有者那里,那么就是从小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大土地私有制,同样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不利于农产品供给,不利于粮食安全。如果能够像塘约村那样,村民的土地流入村集体,重新组织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种经济就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20]。只有将农村集体经济联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安排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品种,保证农产品质量,才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佳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丹白.粮食安全被列入国家安全法[J]. 中国油脂,2015(7):89.

[2]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4):1-2.

[3] Godfray H C J, Beddington J R,Crute L R, et a1.Food security: The challenge of feeding 9 billion people[J].Science,2010(327):812-818.

[4] FAO.The 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2013: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ood security[R].Rome,2013.

[5] Khan S, Hanjra M A, Mu J X.Water management and crop production for food security in China: A review[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9(96):349- 360.

[6] Tao F L,Yokozawa M, Liu J Y, et a1.Climate change, land use change, and Chinas food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J].Climatic Change,2009(93):433-445.

[7] 闫莉,宋莉莉,王秀东.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7.

[8] 黄祖辉,钟颖琦,王晓莉.不同政策对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J].中國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6):149.

[9] 吕捷,余中华,赵阳.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演变『J].农业经济问题,2013(5):15-19.

[10] 顾国达,方晨靓.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6):67-76.

[11] FAO. T he 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of 2009: Economic crises,impacts and lessons learned[R]. Rome,2009.

[12] 姬超.农业新常态下粮价下跌与粮食安全的两难出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6(10):45.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 李国祥.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J].当代经济管理,2014(5):41.

[15] 康绍忠.水安全与粮食安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880-885

[1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 王宏甲.塘约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 丁泽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思想[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土地资源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试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核
浅谈村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