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成效分析
2018-02-20黄山
黄山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我国国有出版企业40余年的转型发展历程,结合对出版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访谈,对国有出版企业改革成效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国有出版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具有“文化基因”的现代企业制度、搭建人才职业管理体系等方面做出深入思考。
关键词:国有出版企业 转型升级 准公共产品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日益勃兴,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正在取代自然资源优势,它不仅直接体现与催生了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和硬实力,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文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有出版企业顺应改革大势,从最初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共文化企业逐步转型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化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我国出版市场也由1978年年出版图书1.50万种,发展到2017年底出版图书品种超过51.25万种,图书销售总额由1978年不足10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879.60亿元。对这一改革历程的梳理,既有益于总结这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思考,助力下一阶段改革顺利进行。
一、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纵观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40年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期(1978-2002年),第二阶段发展期(2003-2012年),第三阶段深化期(2013-今)。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出版行业的主导力量,不仅为繁荣我国出版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重塑了一大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出版企业,充分激发了企业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
1.起步期(1978-2002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有出版企业也随着改革大潮开启了对打破原有僵化体制机制的探索。为了解决出版市场生产力落后、发行渠道不畅通等问题,1982年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被称为“一主三多一少”的发行体制改革方式;1983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文件提出对国有出版企业实行“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原则,以推动国有出版社向市场管理体制转轨。由此,国有出版企业由20世纪50年代的事业单位性质逐步开始向市场化身份转型。与此同时,地方国有出版企业按照“六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承包经营,统一重大贷款,统一进出口贸易,统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统一主要领导干部任免),先后成立了山东、四川、江西等出版集团。随后,按照母子公司体制,先后成立广东省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等集团。2000年,辽宁出版集团作为第一家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的出版产业集团正式挂牌。2002年,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国家级出版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有出版企业逐步开启了由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初步建立了符合出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发展期(2003-2012年)
随着党的十六大做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文件。在35家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占据21家。2004年,中国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正式确立了企业身份。2005 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转企改革扩大试点。同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由国有独资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结构,成为我国出版业第一个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的股份制公司;安徽出版集团在组建过程中将集团直接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在集团企业组建的同时一并完成转制的大型出版企业集团。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改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出台《关于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高等学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新闻出版领域按照十七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管理、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等关键工作,正式拉开了国有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序幕。2008年,30家省级国有新华书店系统全面完成转制工作;2009年,370多家地方和高校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2010年,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中,147家完成转制,1家退出市场,265家独立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2011年,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启动转企改制。至此,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完成,高校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改革收尾。国有出版企业在这十年中,彻底完成了由传统事业单位转型为独立企业的历史性任务。
3.深化期(2013年—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五位一体”改革总体布局中,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文化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2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方案的出台,将我国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再次拉向了新一轮的高潮。2017年,中宣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同年1月18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登陆A股,成为我国在主板上市的首家国有出版企业。2018年,财政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2018年底前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工作全部完成,且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
在这一改革阶段中,加快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导向管理不放松,坚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成为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二、成效分析
经过40年的发展,国有出版企业从根本上厘清了自身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具有独立法人主体的现代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构建起了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同时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主力军,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极大推动了出版市场朝着正规、公平、多元的方向发展。
1.传统国有出版企业实现向现代文化企业转型,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随着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推进,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现:第一,国有出版企业通过转型升级不仅壮大了企业自身的整体规模,扩大了市场份额、占有率,同时收获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使企业的产权结构更加清晰、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确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截至2017年底,纳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的全国118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发行和印刷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9.6亿元,较2016年同口径增加85.8亿元,增长2.5%;拥有资产总额7023.0亿元,增加489.7亿元,增长7.5%;实现利润总额305.4亿元,增加9.2亿元,增长3.1%。其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6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100亿元,组成“三百亿”集团阵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晋升为“三百亿”集团。湖北长江出版傳媒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组成“双百亿”阵营。第二,在我国“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随着国有出版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国有出版企业跻身国际出版市场舞台的步伐。据《2016年全球出版企业排行》统计,我国4家国有出版企业入围全球出版企业前20强行列。据2017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出版机构在海外图书馆藏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输出版权13816项,其中,图书版权输出由2013年的7305种增长到2017年的10670种。从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有出版企业以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为基础,通过提供不同的出版方式和渠道,为世界出版市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 “中国方案”,成功迈入了世界出版市场的舞台。
2.微观企业转型升级与宏观出版市场发展相互促进
助力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出版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与出版市场快速发展也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自2003年起,中央及各部委关于国有出版企业改革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定盘星”作用。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为国有出版企业转型指明了方向、目标、路径;另一方面也对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起到了监督、护航作用。第二,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逐步成熟。国有出版企业经过40年改革的发展,已形成一批极具市场影响力的出版企业,这些企业在探索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在产权改革、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模式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为其参与出版市场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证。第三,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蓬勃有序的出版市场逐渐建立。同时,出版市场的成熟和良性发展也为国有出版企业改革朝着正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和市场平台。
3.国有出版企业与市场融合方式呈多元化
随着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新技术的出现,我国数字阅读产业得到大幅发展。根据《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到152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将近4亿人。数字阅读的产品形式也从最初的电子书朝着更为智能化的浸入式阅读、知识服务方向发展。2015年,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加快了国有出版企业创新产品形态、完善产业链等新环境下的产业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国有出版企业在结合自身文化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在内容创新、渠道开发等方面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在教育、动漫、游戏、知识服务等领域寻找全新增长点。一批国有出版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现已形成强势数字出版企业。通过与新型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带动整体企业数字化升级。如2008年成立的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通过打造听书、数字图书馆、知识付费等多种数字化产品板块,成功将传统出版业务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自身品牌附加值,从而为传统出版业务吸引更多的相关资源。2010年成立的中南传媒集团旗下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构建“平台+生态”的模式,利用数据抓取、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为用户提供立体、多元的全新知识服务方式。
数字化浪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国有出版企业与新型出版方式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重要转型方式,同时也是激发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年的发展,国有出版企业以鼓励创新、优化升级为原则,在机制设计、技术升级、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三、回顾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40年的几点启示
通过回顾和总结国有出版企业40年来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成效,为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1.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探索党建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12月印发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对文化企业中党建工作做了明确要求。国有出版企业作为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是转型过程中的灵魂。在面对新时期、新环境,国有出版企业应将构建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将优化党建工作机制、科学设置组织结构、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发展和培养新一代年轻党员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指导。
2.明确出版行业二元性特征,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 “双效统一”原则
首先,国有出版企业兼具公共性和商业性的二元性,这一特性是国有出版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依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内在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逻辑根本。其次,强化精品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也对新时期出版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出版企业应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积极满足大众阅读需求、适应大众阅读方式,将打造精品、传承文化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再次,随着国有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在全新的形势下,国有出版企业应继续将坚持“双效统一”原则作为企业内部考核的基本准绳。在产品结构设置、出版流程、质量控制和人员队伍构建、激励绩效制定建等方面,充分考虑综合效益评价方式,形成良性、配套的体制机制。
3.加快建立有“文化基因”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不仅有赖于国有出版企业现代法人制度的健全程度,也取决于国有出版企业自身文化特色能否成功注入企业经营和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企业“文化基因”是否成功植入产品是衡量国有出版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笔者对100名出版从业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国有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58%的被调查者担心不同管理模式与机制发生冲突,42%的被调查者担心企业文化发生冲突,36%的被调查者担心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在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对于如何适应不同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等问题仍然是从业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国有出版企业作为文化企业,在轉型升级过程中要突出自身“文化基因”属性,探索如何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等公司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将文化属性贯穿其中,从而形成互相制约、互相独立的现代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国有出版企业转型路径中的难点之一。
4.以人为本,搭建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科学的职业管理体系。在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中,出版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化构建是优化人才队伍的基础。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出版市场对行业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如何引进、培养、激励新一代出版人才,使出版从业者拥有职业荣誉感、职业获得感是国有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的关键。第二,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人才管理体系是吸纳、培养行业优秀人才的基础。在职业管理体系中,将非国有出版企业,数字传媒企业等出版从业人员纳入现有出版资格考试体系中,也是为我国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储备人才的先决条件。第三,加快引入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44%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适用于出版行业,34%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适用。建立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国有出版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不仅是深化国有出版企业体制改革的途径之一,更是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行业人才建设的重要体现。
四、总结
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处在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和改革起点,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出版行业的主导力量,要在新的阶段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双效统一”原则,妥善处理好文化企业中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出版水平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赵剑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2.周蔚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40年:历程、主要任务和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8(8).
3.柳斌杰.发扬传统 改革创新 打造发行新业态[J].新阅读,2018(2).
4.朱伟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40年[J].中国出版,2018(20).
(作者单位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