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社会资本的缺失与补偿
——基于苏北S县“老年关爱之家”的经验分析
2018-02-20陈际华黄健元
陈际华 黄健元
内容提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高龄化、空巢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社会资本在个体和集体层面的双重缺失,造成日常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困难。近年来在农村社区,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为特征的互助养老开始兴起,部分缓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通过对江苏省苏北S县互助养老案例——“老年关爱之家”的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显示,“老年关爱之家”这种类型的农村互助养老方式可以从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补偿农村空巢老人缺失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网络的重构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获取各种稀缺的养老资源,使他们更好地安度晚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城乡老人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留守导致空巢的老人养老问题尤其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主要依靠子女来维系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养老服务不足的双重作用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等基本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部分独居空巢高龄老人,面临“孤独死”的风险增大。在此背景下,近年来部分农村社区开始兴起一种互助养老方式,这种方式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为特征,较好地缓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有助于降低其养老风险,提高养老质量。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解读以江苏省苏北S县“老年关爱之家”为例的互助养老方式,剖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缺失与补偿的内在逻辑,以期有助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回顾与研究现状
社会资本从概念上看,是一种资本形式,但它不同于经济学范畴的资本概念。目前大部分学者认同的是,社会资本是一种用以促进人类行动的社会结构性资源①。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学者对社会资本有着不同的阐释。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第一个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阐释的社会学家,他把人类社会的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他从阶级和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视角来定义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②。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主要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资本,他认为社会资本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关系的投资可以积累和增加社会资本:“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③。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在科尔曼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把其引入政治学研究中,从自愿群体参与程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社会资本,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多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的非正式规范,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能够促进集体的团结和合作,如及时履行义务、互惠互助等。林南(Nan Lin)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可获取的资源,是“嵌入于社会网络关系中,通过行动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而能够带来回报的,可以调动与使用的各种资源”④。还有学者将社会资本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根据组成社会网络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模式来分配社会资源。综合不同视角和各方观点,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社会资源等概念密切相关,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其在社会网络或更为广阔的社会结构中的身份而获得的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人或群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区别于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它在人们频繁互动的过程之中产生,以信任、规范、互惠和网络关系为基本要素,具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与行动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能力大小相关联。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从社会资本及其相关视角出发,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农村互助养老方式等进行了分析。袁同成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我国古代以义庄为载体的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方式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实践及历史进程,提出在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家庭养老模式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以NGO形式开展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有助于激活和培育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资本⑤。赵淑兰研究了中西部“空心村”的养老状况,认为农村“空心化”凸显了农村的养老问题,加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建设,成为破解“空心化”农村养老困境的现实选择和可行之路⑥。杨运姣认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个体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源多寡的影响,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需要多元主体从互动、信任、规范和互惠四个维度构建与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⑦。刘妮娜提出农村互助养老仍然是社会养老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人之间的“自助-互助”;它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照料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无人照料难题相适应,是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模式⑧。赵宁提出,在当前农村社会资本存量短缺、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农村老人面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低、养老保障水平不高等养老难题;必须从培育和壮大社会资本入手,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构建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⑨。吴桂英等从精神养老层面探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认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社会资本的多层面缺失,导致精神养老困境,需要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来破解这一难题⑩。
以上研究对社会资本与农村互助养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但侧重理论探讨和模式构建,未针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未对农村互助养老方式缓解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本文主要针对苏北S县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典型案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资本缺失与补偿分析,解释农村互助养老方式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讨论与思考。本文中的“农村空巢老人”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由于各种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本文主要针对因子女外出务工等原因而留守导致空巢的农村老人展开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缺失
社会资本建立在信任、规范、互惠的网络基础之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互动发挥作用。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难题加以分析,主要是因为他们面临着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的社会资本缺失。
(一)农村空巢老人个体层面社会资本的缺失
我国农村老年人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的家庭养老方式,实际上也是社会资本理论的一种体现。父母年轻时付出自己的劳动抚育子女长大,等自己年老时,子女再通过自己的劳动赡养父母,偿还其养育之恩。在相对封闭的家庭血缘关系网络中,父母和子女通过代际互助的方式相互交换哺育资源和养老资源,“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是老人可以预期的养老状态,包括生活照料、经济支持、康复护理、情感慰藉在内的各方面家庭养老资源也可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
农村老人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家庭。当农村老人处于空巢状态时,相对封闭的家庭血缘关系网络出现缺口,子女远离家乡外出务工,老人可以获取的家庭养老资源分崩离析,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处于缺失状态。子女外出打工的收入一般高于在家务农,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尚且能够维持,但空间距离使原本应该由子女承担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家庭养老功能变得难以为继。再加上社会转型期孝道的弱化,农村青年一代会选择把有限的家庭资本更多地投向对后代的抚育,相对忽视老人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和情感慰藉的需要;农村多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逐渐弱化,在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子女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因赡养费用分担不均等原因推卸赡养责任,使农村空巢老人无法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农村空巢老人集体层面社会资本的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其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社区成员之间、成员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外其他个人或组织,所形成的信任、规范、互惠的网络关系及其社会资源的交换与分配。
从集体层面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其一,农村“空心化”之后,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有的家庭子女辈和孙辈均已外出求学或者务工,家中仅剩老人。再加上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网比较松散,邻里之间来往疏化,老人有问题邻居偶尔帮忙是可行的,但无法做到长期照顾,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资本处于缺失状态。其二,在家庭养老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更加依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社区网络中的一员,本应从发展完善的社区中获得充足的养老资源。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养老机构稀少,社区提供的养老资源极为有限,无法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而且入住养老机构涉及较多的养老费用,收入水平较低、能够自理的老人一般不予考虑,长此以往,老年生活质量下降,养老风险逐年增加。其三,部分农村社区自身经济能力较弱,地处偏远,不易获得来自社区外部个人和组织的各种关注、帮助和支持。与城市相比,各种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项目在部分农村地区很少开展活动。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社区外部社会资本存量较低,能获取的社会资源有限。
典型案例:苏北S县“老年关爱之家”
江苏省苏北S县通过“老年关爱之家”这种互助养老方式,补偿了农村空巢老人缺失的社会资本,缓解了其养老难题,在降低养老风险的同时,实现了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截至2016年12月,全县共建成“老年关爱之家”35所,其中像H村、W村这样利用废旧校舍改建的“老年关爱之家”共13个,已惠及全县2000多位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一)S县“老年关爱之家”的缘起
S县第一家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老年关爱之家”诞生在H村。H村地处苏皖交界,土地面积11786亩,折合7.8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农田7507亩,人均年收入6326元;该村有10个自然庄,29个村民小组,有居民1652户,6622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962人,占总人口14.5%,空巢老人865人,占老年人口90%。针对H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严重、留守的空巢老人比重大以及养老问题突出等实际情况,2011年L镇通过社区精英和老年协会的共同努力,在S县老龄办的帮扶下,自发创办了H村“老年关爱之家”,探索出了一种适合在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的农村集中居住式互助养老。
L镇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留守的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子女务工收入高于在家务农,对老人们养老的经济支持方面虽有一定改善,但大部分老人的生活开支依然很拮据,同时还面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方面的缺失问题,老年生活质量堪忧,甚至还发生过几起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在此背景下,缓解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该村老年协会会长赵某(男,65岁,现为H村“老年关爱之家”院长),作为H村互助养老的发起人,当时通过报纸了解到河北省肥乡县兴办了互助幸福院,老人们集体居住、互帮互助进行养老,受其启发萌生了兴办H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此为“老年关爱之家”最开始的名称)的想法。
赵某:“那时候村里老人没人照顾,有人在家去世几天都没人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2011年3月那天,搁家里看到河北省肥乡县的互助院,人家搞这个怎么搞的,找到书记,一想人家能搞,俺们也能搞。想到村里的闲置学校用来养猪也不挣钱,不如用来做幸福院。和书记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去镇里找老年协会的老胡,老胡帮忙联系到老龄办刘主任,来村里考察表示支持,但需要整治环境。我自己先掏腰包2万多元整治庭院,县老龄办资助了2000元。7月30号院里修整好了,8月11号正式入住老人,一开始没有人愿意来住,我就动员那些独自居住的老人,向他们说这不是养老院,是互助幸福院,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来住了。”
在社区精英的发起和推动下,L镇发挥老龄协会的作用,根据国家的养老政策,组织人员下乡调查,针对当前农村养老方式的弊端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探索出改建农村废弃学校,将农村空巢老人集中居住,开展互助养老的做法。县、镇二级老龄办、党政等部门与L镇老龄协会积极协商使用场地,给予扶持帮助,考虑到入住老人的实际困难,免费提供水电。至此,H村“老年关爱之家”从2011年3月开始筹备,于2011年8月11日正式收住老人,基本能够解决40多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为外出打工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H村里一所废弃的学校经过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后,原来的教室被改建成适合老人居住、南北通透的10平米左右的住房,共约20余间,每间可入住两人。除居住用房以外,还配有厨房、餐厅、浴室、多种养殖房、图书室等。房前屋后除了种有花草,还种有葱、蒜和莴苣等蔬菜,可供全院老人采摘食用。值得一提的是,院内有一所幼儿园,废弃校舍被改为“老年关爱之家”之后一直正常运营,孩子们入园时在院内唱歌跳舞做游戏,老人和幼儿之间可以亲密互动,给“老年关爱之家”增添不少生机和活力,老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二)S县H村“老年关爱之家”的运作方式
H村“老年关爱之家”采取老人互助的方式进行养老,具有“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的特征,主要收住的是村里生活自理的空巢老人。少数失能、半失能的空巢老人也可以由其配偶或亲属担任主要护理人一同入住。
1.运行方式
针对苏北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低的情况,H村“老年关爱之家”的养老场所和水电费由政府免费提供,采用互助的方式养老,入住的空巢老人每月只需要付出少量花费,就可解决养老问题。这种农村空巢老人集中居住、互助养老运行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老人遇到困难时方便解决。空巢老人住在一起,左右为邻,抬头相见,老人遇到困难,大家一起帮助,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帮忙,人人都是受助者,人人又都是志愿者,通过“互助”实现了“自助”。(2)情感慰藉得到一定满足。老人住在一起,方便聊天交流,不会感到孤单,节假日还会组织“落子舞”等民间传统文娱活动,子女不在身边的苦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再加上院里还有一个幼儿园,为老人们带来不少欢声笑语,增添了生活乐趣。(3)老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容易突发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如老人Z某入住后,曾经两次突然晕倒在地,幸亏及时发现,经抢救后老人脱离危险。这样类似的事件还出现过多次,每位发病的老人都得到了及时的救助。(4)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原本这些老人的子女打工在外,心里经常惦记着家中老人,担心他们身边无人照顾,生活不便,容易出现危险。现在部分空巢老人入住“老年关爱之家”后,子女放心很多。(5)实现低成本养老。入住老人通过互助方式养老,没有护理员,也就不产生护理费用;场所由政府提供,水电免费,院里还种植了部分蔬菜可供采摘食用。因此,每月只需要支出较少的生活费用,就可以实现低成本养老。和老人们独自空巢在家时相比,生活状态有较大改善。
2.管理机制
基于入住老人自助和互助的基本原则,为了便于规范管理,“老年关爱之家”依托老龄协会,成立领导小组,设立院长、副院长等职务,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组织“老年关爱之家”的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各种小组,如生活小组(主要负责做饭)、环境卫生组(负责院内卫生)、和谐领导小组(解决老人之间的纠纷)、图书花木组(负责图书的借还与花木栽培)、诸葛亮议事组(解决院里存在的难题)、文明和谐组(负责“五好老人”评选)、治安保卫组(负责安全保卫)、水电小组(管理老人水电的合理安全使用)等,并从老人中选拔优秀的人担任组长,实行老年人自主管理。
3.监督机制
在老人入住“老年关爱之家”时,需要签订协议,明确院里的各项规定。在“老年关爱之家”,还建立定期评选“五好老人”的制度:采取积分评优制进行自主管理,通过做好事和错事,进行增减分,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每个月评选出的“五好老人”奖励5度电;一季度前5名的“五好老人”在门前悬挂锦旗;年终在评选出所有五好老人中的前五名发放50-300元不等的奖金。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励老人自觉维护“老年关爱之家”的日常生活秩序,促进入住老人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三)互助养老方式中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补偿
L镇H村“老年关爱之家”的建立,顺应了苏北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养老趋势,让农村老年人养老离家不离村,解决了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县内相对较贫困村落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老年关爱之家”使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实现低成本养老,有助于解决老人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了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让部分养老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待类似“老年关爱之家”的农村互助养老方式的诞生、运行和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偶然的,其存在和发展与农村空巢老人疏化的社会网络和缺失的社会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相辅相成,社会资本取决于社会网络,它植根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通过重构社会网络能够强化社会资本,为接近和使用嵌入性社会资源提供条件。典型案例中的H村“老年关爱之家”扎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老人经济收入较低的苏北农村。在这一背景下,H村“老年关爱之家”采用的“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这一养老方式成为一个新的载体,通过合理运作重构了社会网络,使农村空巢老人缺失的个体和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得到有效补偿,帮助入住的农村空巢老人获取各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状态。
“老年关爱之家”这类农村互助养老方式将具有共同问题、相同背景的老人聚集到一起,形成互助团体,相互照顾、种瓜种菜、共同劳作,加强了同伴间的支持和交流,重构了社会网络,构建了空巢老人养老生活的新场域。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资本得到强化和补偿,每一位入住老人都成为他人养老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促使老人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感。这种方式帮助老人增强自我认可度,通过互助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获得了宝贵的养老资源。
同一屋檐下的互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应该由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使老人在生活照料上不再困难,遇到危急情况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救治;空巢老人们的背景相似,更容易沟通交流,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通过“老年关爱之家”形成一个临时大家庭,活动空间和范围得到拓展,人际关系得到增强,互相照顾相互取暖,情感慰藉的效果也较为显著。
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为特征的“老年关爱之家”的出现,使空巢老人在社区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互助缓解了养老难题。他们在熟悉的社区内部重构社会网络,通过互帮互助获取稀缺的养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替代,社区内部社会资本得到补偿。
拥有同一空巢背景的老人集中居住在一起,“老年关爱之家”成为一个新的载体,形成社会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进而更加能够引起政府各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获取多样化的社会帮助和支持,有效补偿了集体层面社会资本。H村的“老年关爱之家”创办之后,逐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获得政府部门的补贴、得到企业的捐助和志愿者等社会组织的帮助。
类似“老年关爱之家”这样的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方式,既是社会行动中的独立主体,同时它又是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的社会网络节点。它的运行,增强了成员之间的联系,强化了成员群体同外界组织的联系,帮助空巢老人重构社会网络,补偿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社会资本。目前,以L镇H村“老年关爱之家”为原型的老年互助养老方式在S县得到大力发展,从2011年的1家,发展到2016年底的35家。经过5年多的探索,农村“老年关爱之家”互助养老方式已经由最初的“政府提供庭院,水电免费”转化为“集中新建,低价供水供电”;经济供给方式由原来的“政府包揽”转变为现在的“种植、养殖、小商品代加工补给”模式。这种老人抱团取暖、集中居住的互助养老方式目前已经在江苏省苏北地区传播开来,该方式也拓展到苏中和苏南的部分适合开展的地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方式在补偿农村空巢老人个体和集体层面社会资本、缓解养老难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与讨论
典型案例中的“老年关爱之家”地处江苏省苏北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集体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的农村空巢老人低成本互助养老实践经验,适合在同类型的农村地区推广。该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空巢老人个体和集体层面社会资本的补偿,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养老服务不足的情况下,能够部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情感慰藉等问题,缓解当地的养老难题。但在分析过程中也不难发现,能够得到补偿的社会资本和老年生活质量提高的幅度都是有限的。因此,要想更好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需要通过多渠道进一步积累和增加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
家庭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石,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永远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应该倡导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延续,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和乡规民约的推广,倡导“既尊老也爱幼”的社会风气,使空巢老人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存量得以增加,也能从家庭内部得到更多养老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慰藉。根据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老年人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通过多元化方式密切社区内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网络和社区文化建设,为老人们创造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倡导老人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促进社区成员之间、成员与社区之间的集体层面社会资本的积聚。
在社区外部,应该加强与农村妇联、青年团体、志愿者、民间文化组织、经济互助组织等社会组织与“老年关爱之家”这类互助养老院的联系,以“老年关爱之家”为关键节点来拓展其社会网络,获取多样化的社会帮助和支持,更加有效地补偿社区和社区外部组织之间的集体层面社会资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也是推动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因为选址在一所废弃的学校,典型案例H村“老年关爱之家”中幼儿园的存在是一个偶然现象,但这一做法恰好契合了“代际融合照料”的理念,即在同一环境下为老人和3-5岁儿童提供短期照顾,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亲密,老人在这种老少互动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情感需求的满足。虽然目前在S县仅有一家“老年关爱之家”有幼儿园,但“代际融合照料”的理念,以及老少之间的互动和“互助”行为,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①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5期。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③[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54页。
④[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⑤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方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理论导刊》2009年第4期。
⑥赵淑兰:《社会资本:破解“空心化”农村养老困境的现实选择——以H村为例》,《社会工作》2012年第2期。
⑦杨运姣:《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⑧刘妮娜:《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人口研究》2017年第4期。
⑨赵宁:《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8年第2期。
⑩吴桂英、张书颖、张菡:《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探讨》,《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