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视野
——评《小历史: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相遇》

2018-02-20李国亮

学术交流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士大夫传教士

李国亮

微小人物和事件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新的视角对历史文献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小历史: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相遇》一书讲述的正是明清之际中西交往中被人忽略的大时代的一段小人物的故事和事件。本书从“小历史”角度,深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人文化接触行为,提供了一种审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相遇的“大历史”视角。作者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相遇进行了梳理、考辨,对相关历史人物、文书等进行了深度剖析,为读者展现出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特征。

本书立足于文献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以新的视角对中西文人的接触、中国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文化传播与贸易的关系及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文化、民族、种族的认识等多方面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更加微观全面地对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视野。

利用新资料提出新结论是本书重要的学术贡献。书中广泛搜集了中西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从新的角度评价了传教士罗明坚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所做的贡献,西方书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礼仪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西方传教士角度对满族和中国其他人种的探讨,填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相遇中的已有的认识。本书还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从双重视角出发对这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以中方“小人物”的视角反映了中国底层士大夫对中西文化相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态度。其次,从西方传教士的视角,分析了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而对西方传教士民族志的考察,从大时代背景下反映了欧洲对中国民族和种族认识的不断变化。

“大时代的小历史”是本书的线索和主旨思想。因此,本书十分重视由个体引发的对中西文化的探讨,以不同的视角折射出微小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投影。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也采用个案分析叙述为主体,采用历史学、阐释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以此体现出本书中西文化在大时代格局下交流的显著特征。此外,本书对学界讨论的一些热点议题另辟蹊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在对待西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一些中国传统保守的的儒家士大夫,从维护儒家“圣道”的立场出发,对西方外来文化虽持排斥态度,但其又不排斥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这说明了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要针对不同的中国士大夫群体具体分析,以窥见大历史的时代背景。其次,在关于中国民族和种族的认识上,本书作者从17世纪传教士的民族志观察入手,指出了欧洲人在明清之际对满族态度的一个转变,开启了了解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先河。从欧洲不同人群对中国人人种的描述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关于中国种族话语长时间的变迁。最后,在明清之际中西文人的相遇问题上,本书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人文化接触行为,从而以更加宽阔的视角全面地审视了这段历史。

纵观全书,作者指出明清之际传教士入华所引起的中西文化的相遇,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作者以文献为切入点,在中西文人不同视角的对比中,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发展的大时代背景,揭示了中西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但本书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缺乏对中西文化交流系统长时段的研究,并且过分强调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会忽视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分析这一问题深层原因和结果。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士大夫传教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