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中华文化学院特色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2018-11-28高灯明
●高灯明
2003年11月,中央统战部颁布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指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经批准可成立中华文化学院,与社会主义学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华文化学院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主要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也应关注国家战略问题,积极思考研究“国字号”工程,发挥应有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贡献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来的,历时5年,已彰显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巨大的成就。2018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指出:“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的税费2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1万个。”中华文化学院作为党的政治学院应关注国家中心工作,立足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在组织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中华文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同时,积极引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一、做好宣传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倡议,其核心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沿线“一带一路”国家生产要素大融合、产业大联动、经济大繁荣。“一带一路”倡议借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符号,借鉴古人先辈促进亚欧大陆贸易往来、互联互通和文明交流互鉴成果,传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新时代,如何加强中华文化学院建设,更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丝路精神”,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有效地“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思考和谋划工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文化学院必须面对的问题。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5月1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分别从合作理念、合作框架、合作领域、合作机制、愿景展望等5个方面对3年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作了全面仔细的梳理,总结了成果经验。2017年5月14—15日,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及70个国际组织共1500多名外国嘉宾参加会议,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0多名国外政府部长及以上高官、60名国际组织的第一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会后形成了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清单。“一带一路”倡议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华文化学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在组织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学习、研究、交流中华文化活动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文化精神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阐释,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思想、宣传中国主张”。
二、做好引导工作,发挥桥梁作用
中华文化学院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建设与‘海外华侨华人’”“‘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嘉庚精神’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主题培训班,激起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热爱中华、心眷故土”的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激励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讲话时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指出“广大海外侨胞要运用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为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据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一带一路”网信息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为1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量的16%,人口总和为32.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3.4%,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一直以来,海外“华文传媒、华文学校、华人社团”是维系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中华文化学院可以积极拓展海外中华文化传播交流平台,通过亲力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传媒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如,侨领陈嘉庚1923年创办的新加坡《南洋商报》,发行量达到22万份;侨领林敬益、张晓卿1987年创办的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日发行量达10万份,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海外影响力。中华文化学院可以“走出去”,通过与华文传媒机构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国家汉办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共同打造海外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合作新形式、新平台;还可以与海外华人社团加强合作,举办“丝路文化交流节”“中华黄帝、炎帝文化研讨会”等等。中华文化学院更可以拓展新空间,打造更加广阔的交流合作联通机制平台。如报请中央统战部牵头,协调“全国人大侨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等“五侨”,中央外办、国台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商务部等涉港澳台、华侨华人部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华海外联谊会,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具有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统战性质机构和部门组成临时协调议事机构,相互借力资源、共享互助服务,形成对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工作服务的整体合力,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中华文化传播交流,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各省、市(地)也可以参照此架构,开展中华文化交流活动,相互借力,共享资源,提高服务实效性。也可以通过举办“海外中华文化交流会”“游子的思念·把根留住”“寻根故里·中华情”“一带一路”丝路文化宣传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文化年、丝路文化艺术节、丝路文化电影年、丝路历史文化博览会、“海外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三、做好品牌构建,弘扬时代精神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中华文化学院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更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具体工作与品牌构建的关系,弘扬时代精神。
一是要加强中华文化学院自身复合型海外统战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出台相关规定,重新对性质、地位、机构编制、培训内容、经费等进行明确。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指示精神,为我们做好当前中华文化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华文化学院不同于一般的中华文化宣传教育机构,它还具有较强的文化统战性,即它的工作对象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是“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的统一,具有极强的鲜明个性。海外统战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知识性和专业性,需要中华文化学院老师自觉加强综合素质,既讲政治,又坚持原则,要掌握特殊的工作方法,加强自身中华文化知识涵养、学术修养。二是要举办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以“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情教育研修”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班,发挥“中华文化”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主阵地的独特影响力。通过中华文化学习、研究及交流活动,提高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政治认同,扩大统一战线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影响力。三是要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以“众筹”方式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学院工作。深入挖掘地方性、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采取优化整合的方式方法,培植和提炼中华文化学院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质,着力打造中华文化学院“文化高地”“文化统战”品牌。采取中华文化学院提出服务项目、内容和标准,打包推向市场,通过购买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运作推进合作项目,确保中华文化学院能“走出去”“引进来”。举办全国中华文化学院系统的文化交流研讨会,学习互鉴经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