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现实依据

2018-02-20丁欢欢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丁欢欢

党的十九大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创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极具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内容的科学凝练与理性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中国的崭新飞越。*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脉络与实践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旧转换的现实情境,并科学洞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现实性制约,以此为基础做出了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项任务的总体部署与战略安排。*张世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品质》,《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从核心内容的维度来看,以“八个明确”为核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三大规律”的基础上,统筹世情、国情、社情与党情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境,以更宽广的视角与更高地维度准确的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践方向,提出了以“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科学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生的主要矛盾、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化解治国理政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及“四大风险”、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为核心的“四个伟大”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从“四个伟大”辩证法视域出发,就这一重大创新成果生成的缘起背景、关键依据与实践基础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审视其自身的战略意义、构成逻辑与技术路线,以进一步明晰这一指导思想的关键政治指向与实践逻辑。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最高战略规划与行动指南。对新时代我国世情、国情、社情与党情变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第一,世情的变化:中国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规避了“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以波澜巨变的世情变化为宏观背景的。当今的世界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与民粹主义主导下的本位发展模式之间的交锋,正处于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并正表现为以意识形态的角逐与全球话语权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格局。*靳浩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塔西佗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双重超越——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为视角》,《学术探索》2017年第12期。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就从现实层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力地破解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大国崛起魔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八个明确”,其核心内容中的重要一项便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还是社会治理成果均领先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胡洪彬:《习近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论析》,《探索》2017年第12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广泛布局“一带一路”建设,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格局中,中国正在逐渐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方。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亦或是文化等方面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解决,世界都更期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并期待中国的解决方案。而这一局面的实现是以中国道路为核心的一系列治理方案为支撑的。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来看,中国正在奋力打造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格局,并逐步地占据了人类思想和道义的制高点;*梁仲明:《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政研究》2017年第6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观”视域来看,中国已经构建了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中国正在持续地向沿线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附加条件的中国方案,成功而富有成效地缩小了南北差距。从上述世情的变化能够看出,中国正以大局稳定、可持续发展、有力管控及包容性增长的新型大国外交关系有力地驳斥了西方鼓吹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论调。由此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国际意义。

第二,国情的变化: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工作、克服了中等收入陷阱。国情是党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方向,在对于国情的科学判断与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党中央做出了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重大政治论断,并构建了以“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为工作原则,以“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为工作路径,以“促进经济增长模式从高速增长朝向高质量增长方向转变”为基本要求的经济工作基本方略。*齐卫平:《“四个伟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1期。科学应对在新常态的情境中我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成功实现了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与经济质量“三位一体”的集约化经济超越。而这一切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具体而言,首先,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成熟和定型。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全方位重心,持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发展的效率及动力,并最终指向为提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兼容性、系统性、完备性与科学性,以更广的视角与更高的维度促进各项改革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次,是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轴,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以持续增强我国宏观经济的韧性与竞争力。最后,全面深入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着力从供给端与需求侧科学地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营造公平正义、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由此可见,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及运行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与获得的成绩,是习近平统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这两个现实情境所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治国理政的现实支撑与制定政策路线的客观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现实条件。

第三,社情的变化:四个全面促进了治理创新、防止了“分化西化陷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向在于持续优化完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项关键现实支撑,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完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全局的维度来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架构总体上是较为科学系统的,但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现实情境以及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动态性调整等方面所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的现实矛盾,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辛向阳:《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与鲜明特征》,《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科学地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并明确了这一发展的根本目标与实践方向:即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引,以持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制度成熟定型为支撑,以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社会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为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一极具磅礴政治大气的提法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现实路径,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支撑,牢牢坚守正确的治理方向,有效地抵制西方以“和平演变”为核心的“分化西化陷阱”。鉴于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所创新性发展的国家治理模式意味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意味着为全球科学治理供给了“中国方案”、意味着为世界上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自主的国家提供了“实践遵循”*陈金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2期。。这“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我国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国家治理创新的关键现实路径,并开创性地构建了有别于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中国国家治理方案”。

第四,党情的变化: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避免了“塔西佗陷阱”*来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特征与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核心政治保障。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党的领导正在接受以“改革开放考验、长期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与外部环境考验”为代表的“四大考验”。鉴于此,习近平对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意义与战略地位进行了精准的界定。而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方向。从现实情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党的领导不仅不能削弱,同时更应该确保其具备“领导一切”的政治核心与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战略决策能力及科学监督能力。*朱继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品质》,《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12期。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建设仍然面临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与作风不纯”的重大风险,同时党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等领域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亟需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以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以“塔西佗陷阱”为警醒,不断强化全党同志的“四个意识”,持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更具创新意义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并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与“党领导一切”政治原则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粟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历史交汇期的基本关系》,《甘肃理论学刊》2017年第11期。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逻辑起点就在于着眼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及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以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手段,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不断提升党内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

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基础,不难发现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创新飞越,其实践根基在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以及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治国理政的创新性战略体系。从理论创新的维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初心论”“人民主体论”与“科学布局论”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理论新境界;从实践创新的维度来看,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基本方略的行动指南。

第一,“初心论”是党治国理政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论断精准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与信仰追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初心论”,构成了党治国理政的精神支柱,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的关键理论渊源是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情境、内在矛盾以及动态发展趋势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理论阐释。*祝小茗:《“四个伟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诠释与实践生成》,《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正如经过党的十九大所修订后的党章所规定,马克思主义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的理论基石与政治底色。其次,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本质的理论诉求。基于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推进路径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当前国情、世情、党情以及社情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情境,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与固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无助于对当前中国所发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鉴于此,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理论体系中重点阐明了“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飞越”的重大意义,着力强调坚定“四个自信”为核心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关键价值,*康伟:《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的辩证关系》,《政策》2017年第9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过程中,着重点明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全党同志只有不断锤炼自身党性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方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与实践的进步过程中遵循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战略指引下,有效地规避并经受“改旗易帜的邪路”与“封闭僵化的老路”的执政风险。

第二,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论: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纳入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及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大众,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来自于广大人民,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并持续激发广大人民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才能够不断地将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而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论断的最高诠释。*孙存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引领》,《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鉴于此,党的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最为核心的战略构成。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出场”形式。“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主体在于广大人民,强调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创造性贡献作用,并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与更广的认知维度阐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与人民群众这两大实践主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紧密连接的关系。其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执政党的鲜明特色。从阶级立场的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自身没有任何私利。但是从现实情境来看,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西方的“经济人”假设与“逐利性”固化思维对党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思维产生了冲击,如何创新党内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是考验当前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由习近平所构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凸显了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重大政治责任与强烈的责任担当,并强调凝聚社会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广泛共识”与“最大公约”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优势。

第三,以基本方略为核心布局论:治国理政的战略规划。如何科学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是困扰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系统地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践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出以“十四条坚持”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以“基本方略”为核心的布局论,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规划了时间表与路线图。*袁久红:《“四个伟大”召唤理论新概括新创造》,《唯实》2017年第10期。“科学布局论”不仅深化了党对于“执政党的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科学认知;更是基于唯物主义的视角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科学布局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指出“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并持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是党治国理政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王军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在党的治理、社会治理及国家治理的维度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布局“定型化”的根本要求。其次,以基本方略为核心的布局论,着重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协同关系,并有效处理了当前党在治国理政领域中所存在的现实瓶颈。就党的治国理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其主要矛盾虽然朝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但是其本质仍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顶层设计的维度强调统筹处理“五个方面”基本问题的重要性。而应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关键路径在于“四个全面”,即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外显出来的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布局与系统的治理。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实践基础

从前文分析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在于持续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的“伟大斗争”,其重要的实践基础在于不断推进以“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这一思想系统地彰显了党在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担当、逻辑主线、基本主旨与崇高使命。

第一,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担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数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绝非轻而易举、不劳而获能够实现。鉴于此,习近平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社会号召,增强群众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由此可见,进行“全面从严治党”伟大斗争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责任”,是向纵深方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压舱石”。在进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着重指出,全体党员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与政治底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以进行伟大斗争的实际行动与基本手段,系统地克服执政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与新挑战。从核心构成的角度来看,进行伟大斗争不仅仅局限于反腐败斗争,其现实边界包括同错误思想做斗争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固化利益做斗争的“全面深化改革”斗争,同霸权主义做斗争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斗争;从逻辑理路的维度来看,进行伟大斗争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斗争,是坚守人民立场的斗争,是具有灵活性的斗争;从实践方向的维度来看,进行伟大斗争,需要遵循“矛盾论”与“实践论”中的斗争规律,创新斗争的实施手段,着力增强斗争的现实本领,直面当前在党的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中的主要矛盾及突出问题。可见,“进行伟大斗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

第二,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孕育的“四个伟大”中,建设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政治基础与制度准备,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与扎实可靠的党的建设是促进党的政治领导能力、思想引领能力、群众组织能力与社会号召能力得到与时俱进提升的重要政治条件。从逻辑理路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篇,以“持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为收尾的。而“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这一思想体系中的逻辑主线,贯穿了其理论建构与精髓要义的始终。“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主轴,不仅准确诠释了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凸显了党的领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与关键作用。从价值意蕴的维度来看,在推进党建伟大工程的统领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布局进行了动态的优化,在一以贯之地强调“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基础上,动态调整了新时代党建工作主线、根基与着力点,并进一步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基本方略的维度来看,开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离不开专职党建工作者的“智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持续巩固并深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正风肃纪、高压反腐与制度建党“三位一体”的战略举措系统地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由此可见,党建伟大工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是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政治纲领,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行动指南。

第三,推进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主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之处在于直面我国党情、社情与国情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地揭示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重大现实情境,并将其视为考量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水平与破解治国理政中各项瓶颈问题的关键依据。以此为基础,擎画了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四个自信”为价值标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宏伟蓝图。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系统地诠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法论,其着力点分别为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以“三个结合”为统领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前提,这就要求要牢牢坚守历史和现实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国内和国际结合三项重要的逻辑原则,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在国内和国际相结合中把握大局,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及观点持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涵;“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坐标,这就需要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在“变”与“不变”中客观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更需要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系统地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清晰地认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政治地位与战略地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原则。只有坚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战略原则,方能够以全局观、发展观与战略观的思维准确地把握推进伟大事业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第四,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崇高使命。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同时以“三个意味着”准确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既根植于当下又着眼于长远,不仅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即期发展愿景,又擎画了以“中国梦”为核心叙事的发展愿景。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其最终的奋斗目标,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继承并创新了数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追寻的崇高历史使命,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与总目标,并以磅礴的政治气魄将中国步入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提前了十五年。从而在逻辑与结构上建构了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的党的崇高历史使命。尤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于“伟大梦想”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系统的解构,即分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其中“国家富强”是实现梦想的基础与保障、“民族振兴”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标志、“人民幸福”是实现梦想的归一。三者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有且只有实现上述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方能够促进“伟大梦想”圆满的实现。由此可见,实现伟大梦想作为“四个伟大”中的价值标的与实践方向,宣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指引党的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最高政治纲领与战略行动指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是在准确地深化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规律”基础上,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践逻辑的系统诠释。因此,从“四个伟大”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现实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世情、国情、社情与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论”“以基本方略为核心的布局论”为代表的理论逻辑,润泽于以“四个伟大”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战略体系。从现实依据的视域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支柱”“价值旨归”与“战略规划”三个维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旺盛的活力与强大的生命力;从实践基础的视域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以“进行党的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伟大斗争、以“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推进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建设”伟大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的顶层设计物化为极具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生产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再一次与时俱进,必将以其熠熠生辉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铿锵有力的共产主义必然性,引领党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