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疆高校去极端化的思考*

2018-02-20侯兰梅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极端主义新疆思想

侯兰梅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疆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反分裂反渗透的最前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尖锐复杂。高校作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历来是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从其造成的现实危害来看,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本身。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归根结底是我们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展开的一场长期较量。这场斗争的胜负,将决定新疆今后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远未来的命运和前途。

一、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渗透威胁

新疆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由来已久,是历史与现实、境内与境外、网上与网下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纠结而形成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主义。在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仍是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最大威胁。早在宗教极端主义传入新疆之初,就将渗透的重点瞄向了各级学校,新疆历次大的事件都与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有着直接的联系。*申建华: 《新疆高校稳定形势及对策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乌鲁木齐“7·5”事件后,境内外“三股势力”更是借机进行反动宣传,他们意识到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不仅是思想理论、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学术观点交汇、融合、传播的阵地,也是发展组织成员并向社会扩张势力的最佳场所。在“三股势力”的渗透下,新疆一些高校的环境氛围明显发生变化:宗教氛围凸显,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空前高涨。

宗教极端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有一定的规律:一是与国内外政治“大气候”密切相关,当这种“大气候”适宜的时候,宗教极端主义对高校的渗透就加剧。二是与教育战线各级领导干部的立场、态度密切相关。哪个地方、哪所学校的领导立场动摇、态度暧昧,那个地方、那所学校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就严重。三是与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状况密切相关。当某个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薄弱的时候,宗教极端主义对这所学校的渗透就加剧。四是与学校的地位、重要性、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喀什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是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重点。五是与宗教极端主义的历史发展、影响、现实活动状况密切相关。如近年新疆周边国家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猖獗活动、尤其是IS的恐怖行径,都对新疆的宗教极端分子产生了示范作用。新疆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宗教极端主义30多年来传播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大中专院校。

高校教育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尚稚嫩。而宗教极端分子恰恰利用了这一点,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为主要目标,通过非法讲经、非法“台比力克”等进行宗教极端思想宣传,进而发展组织成员。与此同时,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高校的渗透也是日益加剧。目前,境外“三股势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办的网站有60多个,境外的Twitter(推特)、Facebook(脸书)、Youtube等三大社交网站已经成为扩散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战场。近年来,新疆高校查处的一些案件中,深受网络非法宣传品的影响占有相当比例。其传播途径主要为:一是通过翻墙软件登录境外网站,发布或下载宗教极端视频、电子书等;二是利用境内外各大网站的网盘存储暴恐音、视频,供他人分享下载;三是利用自拍设备刻录暴恐音、视频上传至网络;四是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如微信、陌陌等社交平台进行宗教极端思想的微型组织传播或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值得警惕的是,新疆高校个别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学生,还组成团伙,并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其他学生灌输宗教极端、“圣战”思想,预谋在校园内实施暴恐活动;还有学生以退学、休学为由,或直接辍学,拟出境参加“迁徙”“圣战”。大量事实证明,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也是激烈的。我们必须始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防范、抵御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渗透以及清除其影响作为当前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

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渗透对新疆高校的严重危害

(一)严重影响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在高校的贯彻落实

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国家的一项政治原则。1983年教育部《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干扰学校教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在普通学校应该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阻挠学校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清晰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也特别强调:“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互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然而,在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渗透影响下,新疆高校的一些“两面人”“两面派”置国家法律、政策于不顾,明目张胆或变相隐蔽地支持或从事宗教活动,明里或暗里干扰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在校园的贯彻执行,致使宗教氛围在校园一度升温、宗教极端思想一度膨胀,严重挑战和违背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严重危害和威胁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带来了巨大隐患。

(二)严重弱化部分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

强化树牢“五个认同”意识是新疆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新疆由于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前就或多或少受到宗教意识的熏陶,但他们大多缺乏对宗教的正确认知,很容易在敌对分子的诱导下为其极端谬论所俘获。宗教极端主义尽管总是打着宗教的旗号、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但其本质是要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神权统治。宗教极端主义渗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更有甚者否定“五个认同”、其中的核心是否定对祖国的认同,否定了对祖国的认同,另外的四个认同就没有了基础。国家既是一个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认同不仅包括对一国政权的政治认同,而且也包括对一国文化的认同。沈桂萍在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在国家认同中的重要性时认为:“国家认同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 其核心内容是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沈桂萍:《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可以说,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两根主要支柱,二者对于国家的完整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一旦“五个认同”受到削弱,势必走向国家的对立面。为此,我们必须要警惕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对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弱化甚至否定状况,认清危害,积极作为。

(三)严重威胁高校乃至全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宗教极端主义鼓吹“宗教至上”“神权统治”,主张“圣战”论、“异教徒”论。在国家、社会管理层面,拒绝国家和社会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泛化“清真”概念,抵制正常商品的流通。在教育层面,拒绝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抵制国家通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层面,通过潜移默化的微观渗透,使生活习俗宗教化、神圣化。宗教极端化的这些表现,无论是哪个层面,其显在和潜在威胁都是巨大的。从近年来破获的一些案件中可以看出,宗教极端主义渗透已严重威胁到校园乃至整个新疆的社会稳定。尤其是高校的个别 “两面人”“两面派”,通过网络接受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后,纠结其他高校在校学生非法聚会,宣传散布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在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蛊惑下,有个别学生趋向狂热和激进,企图寻找所谓“走宗教自由之路”的秘密途径。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新疆高校不是一方净土,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渗透已严重危及校园的社会稳定与安全。

(四)严重毒害部分学生的心灵,加剧民族宗教意识的膨胀

宗教极端主义把对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作为其活动的重点,目的就是图谋建立神权统治国家。其主要手段就是利用宗教“洗脑”,灌输“异教徒”“圣战”等思想,排斥汉文化。这些思想在高校传播渗透,使一些心灵原本纯洁的学生滋生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宗教极端思想。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文化的核心,民族情绪是民族意识的外在表现。杨圣敏曾说过:在民族聚居区,利用民族情绪进行社会动员,是成本最低、最容易发动的一种社会动员。事实也证明,当狭隘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极端思想相结合并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些人因为扭曲的信仰而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五)严重削弱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是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三股势力”的反动渗透宣传,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尤其反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课程,采取各种形式逃课;还有一些深受宗教极端思想毒害的学生对正常的教学内容持怀疑态度甚至进行抵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对冲,削弱了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也给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危害。

三、新形势下新疆高校持续推进去极端化的思考

(一)把去极端化作为高校的长期战略任务和首要政治任务

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向新疆高校传播渗透宗教极端思想,是西方敌对势力实施对我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与我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争夺教育阵地、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争夺未来。这是长期的,也是不会转移和改变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对争取人心、筑牢长治久安的根基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新疆,极端不除,则社会不稳,高校也难安。尽管多年来的去极端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教育领域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产生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情绪。我们要意识到,高校始终是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持续开展去极端化,是保证国家安全、校园安全的长远之策。今后,新疆高校要立足于总目标,把去极端化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和首要政治任务,精心制订去极端化工作方案,深挖教育领域的“两面人”“ 两面派”,铲除隐患。

(二)强化“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1.强化教育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五个认同”。习近平多次阐明“五个认同”的重要意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都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高校要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贯穿到思想教育工作中,使广大师生进一步明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宗教观,而且要使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有力武器,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反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论”的国家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反对“泛突厥主义”的民族观,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观,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反对杜撰、歪曲、篡改新疆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反对以“共同突厥文化论”为基本特征的文化观。

2.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一是针对“三股势力”杜撰和歪曲新疆历史、弱化甚至否定“五个认同”的现象,全面、正确地宣传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文化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结合高校师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编写通俗易懂的授课教案教材。二是针对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特点被利用,刻意夸大文化差异性、排斥汉文化的现象,着力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在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坚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其主导、统摄、引领功能,努力在多元中建主流、多样中谋共识、差异中求和谐。三是针对“三股势力”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渗透重点的现象,着重加强对重点院校师生的教育,对已误入歧途的师生,根据受影响程度分类实施帮教,做到有的放矢;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3.完善教育机制。一是建立强化“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创新性,不断拓展教育层次和空间。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高校党政一把手主抓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召开思想教育工作研判会,认真分析情况,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适应高校师生需要的教材体系,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形成思想共识和心理认同教育的正确舆论引导机制,科学评价、科学督导、科学考核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政治站位,切实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强、靠得住、有能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五是建立强化认同的心理体验与生活方式的同构机制。坚持把“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融入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实践中,把强化高校师生认同的心理体验寓于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中,使之成为高校师生生活的基本遵循,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三)多措并举推进去极端化,肃清宗教极端思想影响

1.加强“三非”治理。宗教极端主义对高校的渗透主要是通过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网络传播的途径进行的。因此,高校自身要重视“三非”治理,铲除宗教极端思想在高校滋生、蔓延的土壤。治理工作要坚持堵疏结合,对“三非”活动不论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都必须坚决堵,不允许任其泛滥。与此同时,要按照“适度、有序、可控”的原则,做好疏导工作。通过对“三非”活动的治理,切断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渠道,铲除宗教极端思想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遏制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为高校师生远离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教育引导。整体上看,宗教极端主义对高校渗透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层面,而且受影响人数较多。他们要么偶尔参与非法宗教活动,要么公开赞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些反动观点、主张,或是受所谓的“民族感情”“宗教情结”的欺骗,对宗教和宗教活动有归属感。这些行为从法律角度看,还够不上犯罪,但其影响和危害不可低估,它会给宗教极端主义的传播和蔓延提供“土壤”,久而久之还会成为政治问题、违法犯罪问题的基础和根源。新疆各高校应认真甄别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群体,对这一群体加强教育和引导,除组织专项讲座、主动发声亮剑外,要立规矩,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3.加强统一管理,做到全国一盘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涉及宗教问题的管理上应保持一致,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统一全国对新疆籍学生的管理规定,避免各种差别待遇。

4.加强高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一是落实各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制度。混合住宿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又可以尽快摆脱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二是在管理中应对各民族学生一视同仁,就事论事,不以民族来划分,不搞特殊待遇。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生出校请假、回校销假制度等,尽可能使学生远离宗教极端思想和行为的侵扰。

参考文献

金宜久:《当代宗教与极端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李群英:《全球化背景下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厉声:《中国新疆新中国时期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品彦:《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与危害》,《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金宜久:《重视对宗教极端主义问题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极端主义新疆思想
俄罗斯学界反极端主义研究概况及其特点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德国29名警察分享希特勒照片被停职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理想”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