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散文的专门史审视
——评杨树增、马士远专著《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

2018-02-20畅,王

学术交流 2018年3期
关键词:儒学文体散文

刘 畅,王 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散文的总结性大著纷纷面世,前辈学者郭预衡先生、谭家健先生用力甚大,甚至现代文学著名学者杨义、赵园、陈平原等也下大气力上溯古代散文,取得佳绩。近孔孟之乡有着儒学与文学结合研究传统的两位学者,杨树增教授、马士远教授联手推出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全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可喜可贺。众所周知,散文是古代中国最具有实用功能、内容驳杂细目繁多而又较少文学性的文体,选取“儒学”这一动态性发展(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的专门(观念)史角度,审视颇多儒家经典的散文作品,跨度大、覆盖面广,且难于跳出儒学思想史和文本“自论自”套路,若抽象了易于混同于一般性的散文史、思想史、经学史等,具体化强了则易流于作品集锦讲读集。而两位著者知难而进,把握时代脉动,较为完满而颇有创意地斩获了这一大题目。

首先,章节与切入角度具有匠心,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前散文时代,指出神话传说孕育了儒家的基因;在文史哲不分家的时代,力求全方位地处理诗歌、韵文之外的材料。著作设立的是划分为诸子散文、史传散文,而均力图突出文学性,因此都不忘概括出一些艺术特点,用以突出“文质彬彬”——文学本位,以示与专门史的区别。如论孔子形象,在通常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学而不厌等之外,提炼出“刚烈、正直志士节操”,屡遭困顿仍坚持纯正信念(211页)等,如善于以形象说理,较少为前人提到。

其次,设立广义上的古代散文史,量体裁衣,多用比较。该著并未局限于儒家著述,还适当进行诸子比较,强调诸子相反相成,均高扬人文、民本思想,所追求的重点则同中有异,互相吸收(240-241页),于是构成了相生互补之效。而论述魏晋南北朝散文,则注意到偏重从题材及表现体式(传记、悼亡、寓言、山水等)结合角度划分,这就把本为韵散兼具或赋体的佳篇如《马汧督诔》、鲁褒《钱神论》等也包容进来(446-450页)。对于古代文体在此期间的逐步成熟轨迹描述,有所兼顾,诸如李商隐的哀诔文,清代骈文中兴等也纳入论述,展开的更为广阔的整体画面。而从专门史角度看也并不偏废玄学、道教、佛教,在三教交会中体现儒家之于散文创作的影响,甚至被摆脱、否定(如不受儒学束缚的曹魏散文),从而体现出著作的求真追求与批判精神。

其三,坚持“儒学主题→艺术表现特点”的两分法,尽可能将有关散文艺术特色也收入视野中,以期在突出儒学思想脉络的同时不失落文学本位。对此,可能有人稍有不满:何必面面俱到谈别的文体、艺术特点?捧读该著渐入佳境即发现,对一些相关文体特别是骈文等情况,了解一些十分必要(当然还可以增加一些关于骈文、赋体的文体方面的相关讨论,这样散文概念及其在杂文学动态体系中的位置也会更加明晰)。而在“专门史(儒学)→散文文体”的框架中,著作就不能不论及艺术特点,因为多数散文作品,本身就是各阶段动态发展的儒学思想流脉的一个个载体,对于艺术特点不至于雷同,提出了更高要求(至少比评价诗词的那些印象化、体悟性话语更难),而该著能概括出如《庄子》哲理散文艺术性为奇诡、精妙、辛辣(247页),对映之下,早期儒家的散文艺术趣尚就得以突显;能阐发张惠言《书山东河工事》的人物行为描述“格调沉郁,意旨隐晦”,就昭示出清代散文的实学着眼点同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822-823页)。这方面特别值得笔者学习,当年笔者在复仇主题研究中就注意不够,一定程度上就影响到了对论题复杂内蕴的全面揭示。

其四,该著能有针对性地引用相关的较新成果,覆盖面大(当然这方面严格说其实是无止境的)。如引述陈柱《中国散文史》(1996)、赵奉蓉《〈逸周书〉文学研究》(2013)、《杨义文存》(1997)、李惜吉《中国散文》(2007)、邓红《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2001)、赵洪恩等《传统文化通论》(2003)、台湾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2009)、马茂军等《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2011),特别是2005年面世的傅璇琮、蒋寅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之《宋代卷》(刘扬忠主编)、《明代卷》(郭英德主编)、《清代卷》(蒋寅主编)等,都体现出与相关研究领域较新的代表性研究接轨,这与近年那些文尾参考文献一并罗列而正文却不具体标明引述来源的成果相比,显得扎实、实在而严谨。而著者之一有意识地延伸导师多年前的论点(38页、124页),也体现了一种学术史的眼光和对师有所承的尊重。

其五,二位著者扬长避短,该著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儒学对古代散文影响主要侧重在宋代之前,而两位著者较为熟悉唐前尤其先秦两汉部分,隋唐五代有古文运动和韩柳两位大家,且儒家道统伴随古文兴衰近乎同步(仿古至文风、文体改革,由盛至衰),较易展开。而著作将“理学影响下的宋元明散文”归结到第七章,注意到理学这一儒学发展重要阶段的某些特殊性,与宋元明散文的共同性、贯通性。清代部分,则与清代实学三阶段及其散文代表作紧密结合,尽管用了全书九分之一的篇幅,仍感到略显单薄,虽较精粹,待补充之处尚有不少。当然,书无完书,如能加强儒学思想载体(散文)与佛学(释典)、道家道教(道藏)的思想艺术比较则更能说明问题。这方面我国民间文学界前辈和后继学人已有了多年的开拓,*王立《佛经翻译文学与跨文化追寻的努力—— 评刘守华先生〈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流变〉》,《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收入《探索者的足迹——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六十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而前辈学者也有将我国古代散文传统结合梵文学养成为大家的典范,值得适当予以吸收展开。*王立《季羡林教授与主题学研究方法》,《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收入王邦维主编《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1年版。同时,私意以为,如此还有利于说明外来思想撞击、误读到融合之于本土儒学思想复杂性进程、复杂性内蕴变化的认识。加强对海外新儒家思想吸收即儒学思想体系的批判性就更好。另外,儒学与散文互动的规律性概括与文本作家的诸般内在联系及其文化动因,似乎还有着延伸的空间。无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现实价值方面,因此此书应该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现实功用也当包括作为孔子学院等国学传播、普及课程的重要参考。

孔孟之乡有着儒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良好传统,这一传统和区域文化在最近20多年中,学界同仁有着更多的见证。回想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开展了分体文学史教学(笔者当时也多次在校内及菏泽地区等函授时讲授《中国散文史》课程,教研室两位老教师还出版了有创意的著作作为授课教材*刘振东、高洪奎、杜豫《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参见阮忠《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理念与实践——以刘振东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为例证》,《齐鲁学刊》2011年第1期。),系里张稔禳教授牵头与《文学遗产》联合举办了“儒学与中国文学”研讨会*王立《儒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文学遗产》1994年第6期。。该校任明华教授的《越南汉文小说研究》也非常厚重,成为海外汉文小说研究的开创性专著,而该校刘相雨教授的儒学与小说关系研究也值得肯定揄扬。*王立、任乾宇《儒学与古代小说题材类型研究的新收获——评刘相雨〈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而此部中青年学者殚精竭虑的合著,也体现了曲阜师大不同学科学术共同体对于该校学术传统的延续传承,我们期待着两位作者和该校同仁继续推出有分量的新成果。

(作者刘畅系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王立系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儒学文体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儒学交流在路上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