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

2018-02-20陈家付

学术交流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立场

陈 丹,陈家付

(1.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对于任何政党来说,立场问题都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政党坚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反映着这个政党的性质、立党宗旨和坚守的政治方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了治国理政新时代,形成了治国理政新思想,推动了治国理政新实践,不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解决了新时代治国理政“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问题。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44-45他明确提出并反复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之中,鲜明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治国理政根本立场。

一、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始终不忘的“初心”

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就有自己最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其政治立场的人民性,即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领导革命和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肯定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崇高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政治本色和坚定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40。这一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这一初心和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根本体现。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始终不忘初心,提出和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他始终坚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和持续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发展和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根本原因在于“依靠了人民”和“造福了人民”。[2]52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反复强调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脚踏厚土,根植人民,以务实的态度、实干的精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始终围绕人民,时刻不脱离人民,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在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上,他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治国理政的主体定位上,他指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在治国理政的工作基点上,他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治国理政的价值遵循上,他提出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饱含深情的论断,不仅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和始终如一的“初心”,而且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理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之所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根本立场,首先因为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指明了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在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不断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幸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基本价值依归。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归根到底是“行动着的群众”[3]287。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这一鲜明特征,正是其人民立场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标志。如习近平所说,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4]。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始终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贯穿于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仅为观察、认识和处理国内外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确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政治立场,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突出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根本立场,还在于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是在长期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也无论是在顺境中发展还是在逆境中前行,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心怀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可以说,为人民服务已经凝练成为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立党信念,“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5]28。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体现,就是要求我们的改革发展必须以人民利益为着眼点,把实现人民利益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统一于推进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深深地体现着这一根本要求。习近平自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化作治国理政中深沉的人民情怀,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时处处想着人民,不断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特别是对困难群众嘘寒问暖,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责任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更由于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性的最根本表现。因此,党性与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性时刻不能脱离和超越人民性,人民性也体现和诠释着党性。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5]154坚持党性,最核心的就是弄明白立党“为谁”,就是要坚守建党承诺和政治信念,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不变“初心”,恪守立党为民;坚持人民性,最核心的就是要弄明白党要“靠谁”,就是要清醒认识党来自哪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坚信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始终把人民作为我们最可靠的力量之源。党性和人民性的这种高度统一,归根到底表现在党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坚定依靠人民,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5]395他要求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这里的“三个心系”,最终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只有站稳这一立场,才能巩固党治国理政的根基,使党永葆活力之源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核心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新实践,带有新时代显著的问题指向和时代特色,奠定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坚实基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善抓机遇,迎难而上,不仅使改革发展的实践向纵深推进,而且使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治国理政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思想指针和行动指南。从这一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内涵和理论品质来看,深深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价值目标和崇高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贯穿其中的核心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了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充分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新时代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所强调的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与个人之梦三者的统一,并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其最终归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特色。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的内涵特征时多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5]40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也必须不断造福人民。中国梦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结成了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体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目标及整体利益。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即要在21世纪中叶,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都落脚于“共同富裕”,第一步就是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第二步就是要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两步走”战略安排都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落脚点,体现着以人民利益为归宿的基本价值追求,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聚焦点,鲜明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判断,建立在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科学把握上,体现了对人民群众要求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深刻认知,既关注了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也关注了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等方面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着力点上,要把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攻坚目标;在努力方向上,要把维护人民发展权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的。所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意味着我们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全面、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更多样、更公平、更实惠的生活需求,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新时代我国发展作出了总体战略规划,全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架构和战略部署,回答了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要求发展具有全面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也要求我们要勇于进行改革攻坚、有效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把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意涵是全体人民的小康,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2]79,不能使一人掉队。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能够更多更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提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在此基础上“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2]39。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保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不仅立法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做到公平正义;而且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5]141。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更是为了使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甘做人民公仆,忠诚为民服务。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其核心和灵魂。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必须树立的新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着人民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新发展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和激励,是把人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确立人在创新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协调发展实质上强调的是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发展过程与发展目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要开辟一条既能促进生产发展、又能保持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开放发展的目的在于创设更加宽松、自由、公平的发展条件,为人民创造更公正的发展机会、更自由的发展环境和更实在的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就是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新的发展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转化为推进发展的新思路,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使发展真正植根于人民。

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治国理政新思想中,“人民”这一字眼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根本特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贯穿于其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人民性特征,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特色的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目标追求、价值定位、实践力量,都在于人民,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人民性取向,并能把这种取向贯彻于党的事业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持久拥护和支持的根源所在。这种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也使党的思想理论能够不断发展创新,因为要符合人民利益就要尊重规律,获得真理。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50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这一新思想坚持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这一新思想坚持把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依靠少数“能人”;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发家致富。这一新思想坚持以人的发展作为目标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本归宿。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构成了其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核心线索和价值支撑。

三、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根本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不是虚空的,不是挂在嘴上的空洞口号。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昭示着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奋斗为人民、党的事业靠人民的伟大真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原则和价值遵循。正因为如此,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为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提供了根本检验标准、根本奋斗目标、根本力量保证、根本行动准则、根本发展战略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坐标导航和方向引领的指南作用,成为习近平在新时代推进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根本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检验标准。首先,把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改革发展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发展要着眼于人民利益,各项工作要围绕着人民利益,用人民利益实现的好坏和实现的程度来评判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成败得失。如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检验标准,即“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5]28。其次,把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政策的出台,改革措施的实施,改革效果的检验,都要看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是说,要把是否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给人民以真实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6]。再次,把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党的先进性的标准不是自我赋予的。习近平曾经提出衡量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先进性的客观标准:主要是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5]24。四个“能否”,实际上是把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最终尺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顺应人民的新期待,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结果上的本质性区别。在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他多次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45。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上,习近平格外关注、格外关心、格外用力的是补齐“短板”,解决贫困问题。习近平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18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目标,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过程中始终盯紧贫困问题,采取精准扶贫措施,不使一个人和一个地区掉队;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总任务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集中力量解决好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平衡性、普惠性,使人民公平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把握的原则性问题、方向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偏离了共同富裕目标,就会失去改革和发展的初衷,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本质,就会最终丧失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根本力量保证。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人民立场的根本要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智慧和创造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共进退、同奋斗,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党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基。习近平曾经多次强调,只有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2]5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坚信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可靠的力量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才能不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党的事业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就失去了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牢牢把握和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始终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坚定依靠人民,就能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掘不竭的力量之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时刻想着人民,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根本行动准则。心中是否想着人民,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是关系执政基本理念和根本准则的重大原则问题。时刻牵挂着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准则。习近平在2014年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达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心愿,表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5]104。他曾经引用孟子的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都充分证明,执政者和执政集团如果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人民,把老百姓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就会遭到人民的抛弃。人民是我们的坚强依靠,是我们力量所在。如果我们忘记人民、脱离人民,就会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深厚的力量之源,就会一事无成。时刻想着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行动就不会失去准则,治国理政实践就会保持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发展战略。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把促进人民幸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国理政的根本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必须坚持而不能丢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要求和价值目标就要坚持以人民为根本,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洞口号,习近平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是否享有更好的教育、是否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是否获得更满意的收入、是否享受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是否生活于更优美的环境以及能否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这些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要把这些具体体现落在实处、变为现实,就要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围绕促进人的发展来部署、展开和推进,最终不仅要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而且要使人民各方面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民幸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坚持正确的群众观,以“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良好关系,是因为党确立了正确的群众观,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统一起来,把坚持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统一起来,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是党的突出政治优势和优良工作作风。党之所以屡遭挫折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时时刻刻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执政环境,党内思想、组织和作风不纯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党还要面临长期执政以及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应对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同时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也时刻会给党的执政带来挑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就会动摇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被虚置。因此,新时代治国理政,不仅需要加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更需要强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从根本上来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须臾不可离开的工作路线。丢了党的群众路线,就等于丧失根本。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是要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去,始终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夯实党执政的最坚实根基。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理想情怀和目标追求。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不仅充分肯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的时代传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和坚持了人民的立场,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新的思想、理念、实践去捍卫和弘扬这一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能牢牢把握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原则遵循,就能始终保持治国理政的正确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N].学习时报,2013-04-28.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人民日报,2016-02-24.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立场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