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大兴调查研究思想
2018-02-19赵开开孙秦敏
赵开开,孙秦敏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习近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他既是调查研究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又是思想深邃的理论家。自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期间,习近平到基层进行考察调研50余次、累计150余天,他考察调研的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1]在关于调查研究的内涵和目的、调查研究对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历史作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和开展好调查研究等方面,习近平有着全面、详细、系统的论述。习近平结合新时代新实践发表了一些新论断,进一步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学习研究习近平调查研究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与衡量标准
习近平对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目的和过程环节,以及如何评价调查研究作过深入的思考。关于什么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目的何在,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2]习近平这一论述洋溢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深厚的哲学底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意义所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首先必须要认识世界。调查研究是认识和分析客观实际的实践过程,是力求主观符合客观的过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要从问题开始。习近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调查研究中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在调查事物的真相和全貌中进一步认识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在分析和研究中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最终产生思路、提出对策从而贯彻落实解决问题,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于调查研究的过程环节,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2]调查是基础,研究是重点,两者缺一不可。调查是带着问题和目的搜集材料,查清楚事物的真相和全貌的过程。搜集材料要求“真”而求“全”,准确而全面。“真相”和“全貌”是事物的感性的表象,调查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调查”之后必须要有“研究”。研究是对调查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对策的过程。“本质”和“规律”是对事物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表象的抽象和升华,研究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习近平强调:“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2]不调查则无以研究,不研究则事倍功半。只有同时作好调查与研究,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衡量调查研究,习近平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2]习近平善于抓根本、抓关键,一针见血。调查研究最终是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贯彻落实思路和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因此,评价一个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还是看调查研究是否有实效、是否有实用价值、是否能切实解决问题。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的实践最能评价调查研究到底搞得好不好。
二、调查研究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习近平具有强烈的历史思维,善于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深知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历史传统,十分清楚调查研究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继承和大力发扬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一)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3]这是习近平对党重视调查研究历史的宝贵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党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调查研究中摸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毛泽东是党内大兴调查之风的开创者,是党重视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等著名调查报告,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等经典论断。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党的历史上,不做调查研究、不了解中国国情而瞎指挥、乱领导的本本主义,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与运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关系,批判本本主义,倡导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推动下,重视调查研究逐渐成为党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里,毛泽东仍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大小调研上百次,他亲自组织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1956年,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与中央34个部委的同志进行谈话,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开会讨论,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邓小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是开展调查研究的楷模。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领导干部“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4](P123)1978年全国掀起一股出国考察热潮,当年邓小平频繁出国考察,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1979年又访问了美国。在对外考察中通过对比,开始认清国内发展形势。在国内又经过几番间接调查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不断摸清国情现状,由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小康”,最终制定了“翻两番、奔小康”“三步走”的科学目标和战略计划。邓小平以身作则不断进行调查研究,逐渐形成了他调查研究喜欢“问数字”“爱算账”、深入、唯实、联系大局、敢于担当的鲜明特点。1992年,邓小平不顾87岁高龄前往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广州和上海等地调研,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果,坚定了邓小平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南行重要讲话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通过调查研究汇集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创造性地、系统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江泽民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重要论断,他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5](P84)胡锦涛同志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优良传统,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针提供了根本依据和正确指导。2005年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专门作了《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的重要讲话。
(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6]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什么时期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的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2]习近平阐述了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意义,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习近平认为,进行调查研究非常有利于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导致不正确认识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不重视调查研究,或不善于作调查研究,或不作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这就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带着问题意识的主客体间互动的实践过程,通过调查搜集材料实现对客观实际情况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二,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7](P146)因此,必须要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8](P534)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方面,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三,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正确贯彻落实的基本保障。科学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曾运用形象的比喻阐述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紧密关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6](P154)同时,他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6]既形象、生动,又深刻、辩证地揭示了调查研究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习近平对党调查研究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如此,习近平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6]党的十九大明确的大政方针、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重要举措,都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查研究来实现正确贯彻落实。调查研究贯穿科学决策及其正确贯彻落实的整个过程。
第四,调查研究是提高素质能力和执政本领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8](P534)“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2]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简单问题的不断解决,困难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这就对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和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8](P534)通过调查研究,在群众中寻求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对策,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执政本领。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与工作导向
习近平对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有着深入、细致的思考,阐释了搞好调查研究所应遵循和坚持的原则、要求和工作导向。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坚持实事求是,是党领导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也是如此,习近平呼吁“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9],强调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一是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坚持事先不定调子,切勿通过察言观色、揣摩上级意图来提供材料。坚持从客观实际中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经过科学论证后产生调查研究结论。坚持一是一、二是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形成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针与对策。在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落实路线方针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三是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最能检验调查研究到底搞得好不好。
领导干部既要“能”于坚持实事求是,也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2]“能不能”倾向于水平问题,“敢不敢”则侧重于党性问题。不敢坚持实事求是的现象是存在的,习近平指出,有些干部既了解情况又知道问题,但是却不愿、不敢正视现实和讲真话,只报喜不报忧,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调查研究中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努力做到公而忘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营造和保持敢于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环境氛围,坚决反对党员干部间逢迎讨好和相互吹捧,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二) 坚持全面、深入、准确和有效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在提高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上、内容的针对性上、方法的科学性上和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8](P536)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要求改进调查研究,强调注重实际效果,力求准确、全面和深入,确保调查研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一,调查研究要全面。“全面”主要体现调查研究的范围、主题和内容。范围“全”体现在,既要调研国内,又要调研国外;既要调研东部,又要调研西部;既要调研城市,又要调研农村;既要到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6]。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跑遍任职范围,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镇,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0]主题“全”体现在,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党建、国防和外交,无所不查,无所不研。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问题,尤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内容“全”体现在,在某一特定的调查研究中仔细听取各方各面的意见,把问题的真相和全貌搞清楚。查清楚问题的真相和全貌,就需要把能够用于反映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各种材料搜集全。
第二,调查研究要深入。“深入”就是要领导干部走出领导机关、走出办公室、走出“文山会海”,而深入实际生活、亲力亲为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问计于民。”[11](P323)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工厂、市场、社区等各基层去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与基层群众接触、面对面商讨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与间接听汇报、看材料、上网络,对领导干部在认识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它有益于领导干部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深切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智慧和经验。习近平指出: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12]避免走过场、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应深入调查、把情况摸透。调查要深入,研究也要深入,深入体现在调查研究的每一环节。在调查结束之后,也要对搜集的材料进行一番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把零散的、粗浅的认识系统化和深刻化,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调查研究要准确。“准确”就是要提高调查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既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又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8](P534)要选择紧扣现实需要的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否选择恰当的问题,直接影响调研的准确性。不带问题或问题偏离实际,就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不提前定调子,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先有调研而后下结论。预定调子,容易在调查研究中重视与预定调子一致的信息材料,而忽视与预设调子不一致的信息材料,最终导致结论的不准确。要尽力掌握调研的主动权。既可以有“规定路线”,也应有“自选动作”。既可以看“盆景式”典型,更要看没有准备的地方,更要搞不打招呼、不作安排、不要陪同的随机性调研。要防止走过场,避免“被调研”。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深入基层群众进行调研,确保结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第四,调查研究要有效。“有效”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方针和政策,及其贯彻落实。习近平指出,“有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8](P534)调查研究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贯彻落实以解决问题。如果调查研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那调查研究就失去了意义。调查研究制定的办法、方针和政策是针对问题的,既要能解决问题,又要可操作性强,还要卓有成效。这就要求在制定办法、方针和政策时考虑最优方案,以最小的成本,更容易落实的方式,最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强调,党开展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查研究工作也是如此,既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又要语言朴实接地气,还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第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为民办事的过程,“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13]为民办事,就是要为人民着想,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首先要不扰民。轻车简行不扰民,简化接待工作,减少陪同人员,不安排群众迎送,减少交通管制,改进警卫工作。[14](P2)其次,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到基层,同时“心”也要到基层。既要让反映情况,又要让提出意见。不仅要听顺耳话,还要听逆耳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要亲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最后,要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要主动调研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做到语言朴实接地气。习语近人,如“中国梦”“老虎苍蝇一起打”“撸起袖子加油干”,体现在方方面面。习近平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者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7](P146)语言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介质,调查研究中所使用语言的风格,能够体现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能够影响调查研究的效果。习近平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调查研究中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语言,与人民群众聊天、拉呱、问家常,体现出朴实、生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要以习近平为榜样、为楷模,在调查研究中心怀人民,亲近人民,使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不断创新和改进话语。
第三,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15](P126)领导干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人民群众的实践则是广泛而丰富的,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应对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领导干部唯有深入人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端正态度,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只有坚持如此,才会不断使我们的本领更大、认识更深、工作更好。
四、 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的路径要诀
关于如何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习近平有着系统论述。通过强化认识和端正态度,提高对调查研究的重视。通过明确目的、紧扣现实问题,创新方式方法,坚持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统一和抓好贯彻落实等,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保障调查研究的经常化。
第一,强化认识、端正态度,做到“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认识指导实践,态度决定行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首先要强化认识和端正态度。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应当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2]当前,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和不紧抓调查研究的问题,在领导干部中还是存在的,“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16]。对此,要强化对调查研究的认识,提高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度。要知道,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传家宝,是经历史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党的思想路线与工作路线,都要求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要警醒,调查研究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一旦忽视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不够,就容易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解决困难、化解风险、迎接挑战,都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时俱进改进调查研究和不断坚持调查研究。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身担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领导干部更要正确认识和努力学习调查研究,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和改进调查研究、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做到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第二,调查研究要明确目的,紧扣现实问题。明确目的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紧扣问题才能出实招、见实效。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2]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目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无的放矢。围绕着调查研究的明确目的,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方案和计划,从而科学有序、有条不紊地实施和开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研究,还要紧扣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特别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紧抓关键问题,解决现实问题。[17](P74)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他指出:“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6]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紧抓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要通过调查研究使之正确地贯彻落实。
第三,不断丰富和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方法科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既要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而探索现代方法。习近平指出,应“遵循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7](P166)。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恰当选取和不断调整实践的方式方法。注重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党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效方法,如实地观察、访谈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会议调查、解剖麻雀等。对此,我们要坚持并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变化。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的调查研究方法,如抽样调查、统计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做到能够灵活运用。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调查研究的方法,结合时代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领域,通过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一步拓宽、丰富和创新发展调查研究的渠道、手段和方式,以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坚持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统一,防止重“调”而轻“研”。调查与研究,是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调查是基础,研究是重点,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在分析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曾指出:“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2]调查是基础,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调查”这个基础要打牢,要全面而准确,紧紧围绕调查对象,力求把相关材料搜集“全”,还要确保相关材料“真”。通过调查,通过这些大量的感性材料,可以直观地、感性地了解事物的表象。然而,还不足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表象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因此,调查之后,必须要有研究,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通过研究,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将零散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由表及里,将粗浅的认识深刻化,从而透过事物的表现而看清其本质,把握其内在联系和特征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调查而不研究,或不深入研究,只会导致事倍而功半,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调查研究必须要坚持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统一,既要打好调查的基础,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第五,抓好贯彻落实,促进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通过实践贯彻落实制定了的正确解决问题的方针与对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强调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指出:“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6]形成了科学的决策,制定了有效的政策,如果不抓好贯彻落实,那么调查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抓好贯彻落实,“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8](P13)习近平还指出:“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6]方针政策来源于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促进前一阶段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伴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政策、贯彻落实、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始终坚持的实践过程。
第六,健全制度,通过制度化保障调查研究的经常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制度现代化,制度建设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新时代大力弘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离不开调查研究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习近平指出:“制度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切实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19](P262)首先,要坚持和不断完善决策调研论证制度。为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决策失误,必须将调查研究贯彻决策的整个过程。坚持先调研而后决策,使每一决策、尤其是重要决策,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其次,要坚持和不断完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必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拿出一定的时间,亲自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只有亲身参与调研,才会在领导集体决断时容易产生共识,作出科学的决策。再次,要坚持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为防止脱离群众,领导干部必须要经常到联系点进行调研,时常与联系点群众沟通交流,了解阶层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急所盼,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调查研究的制度。事物总是在发展,新问题总是会出现,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调研制度。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国内考察全纪实[N].人民日报,2017-10-09(001).
[2]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01).
[3]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情况为主题进行对照检查[N].人民日报,2017-12-27(001).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002).
[10]新华社.“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J].文明,2013(1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 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6-01-31(001).
[1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4]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资料文件汇编[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15]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6]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12).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习近平党校十九讲(内部使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