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对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2018-02-19

厦门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泉州科技建设

林 昕

2016年6月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国务院赋予的建设任务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起步、高标准建设示范区。文章通过调查泉州市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各项有力举措及建设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措施。

建设成效

2017年,泉州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710.97亿元,同比增长22.17%;出口总额为175.30亿元,同比增长18.13%,规上营业总收入1870.55亿元,同比增长20.92%,经济总量连续18年居全省首位,泉州高新区规上工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改革创新得到推进,部分政策取得突破

泉州市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政策试点,围绕示范区七大改革任务,推出29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一是在海峡两岸协同创新方面。出台创建对台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建设“两岸金融研究中心”、支持泉台企业开展多形式重大技术合作等4项首创举措。二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出台建设 “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对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予以重奖、对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予以重奖、鼓励企业技术中心进行研发设备升级换代、实施产业创新转型“燎原计划”及全国产学研对接合作“蓝火计划”等5项首创措施。三是在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方面。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支持企业设立离岸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国际新型研发机构等4项首创举措。四是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推出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还贷续贷无缝对接机制、引进国家大基金共建科技园区等4项首创举措。五是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方面。出台设立重大发明专利奖、支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单位和专利代理机构发展等2项首创措施。六是在人才团队引进方面。出台人才港湾计划,提出开展人才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提升人才医疗保障待遇、建设离岸(异地)人才创新中心、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激励、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创新人才服务方式等7项首创措施。七是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出台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等3项首创措施,全市已建成44家众创空间,集聚创业团队514个,初创企业249个。

2.特色园区建设加快,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泉州国家高新区和一批特色高新园区创新活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光电、微波通信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泉州芯谷”晋江园以晋华存储器为龙头项目,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终端应用”全产业链生态;安溪园入驻企业16家,总投资达100多亿元,基本形成涵盖“衬底-芯片-封装-应用”的光电产业集群。泉州高新区鲤城园微波通信产业已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完整产业链,数字微波通信产业集群列入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联盟;泉州高新区国际信息园建设的华东南最大的高可用数据中心已开始运营,投产标准机柜总数达4600个;晋江五里高新区积极开展产业跨界融合行动,引导纺织鞋服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开拓婴童产业文创项目、一品嘉鞋服供应链项目、斯兰服贸中心项目等新业态项目,打造产业新亮点;泉州智能装备产业园洛江园区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县(市、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已引进翰宏科技、世创机械、嘉华智能等一批智能装备企业入驻产业园;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获农业类发明专利授权152件、国家新品种认定3项、省级新品种认定5项,品牌建设(138个)、大型仪器设备投入(3.18亿元)两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四,被科技部认定为I类园区(创新引领区)。

3.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推进“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转化”工作新机制,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引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被认定为“国家研发设计类重点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智能制造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数控一代’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承担国家、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系统重大研发项目及企业横向合作研究项目50多项,申请专利111件、授权45件,推出微型碳纤维纯电动汽车、智能电气系列装备智能喷胶机器人、工程机械变速总成智能测功系统、中小规格瓷砖智能分拣包装系统等一批科研成果。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被认定为福建省级院士工作站,开展各类科技项目76个,横向合作的企业达66家,在研项目46项,覆盖机械制造、石材瓷砖、食品饮料、纺织鞋服、水暖卫浴及工艺美术等领域。完成的部分样机或生产线已在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等15家企业得到应用和试生产。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已和35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进行了25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涉及工厂技改、智能化升级、公共服务及前沿技术研究等,取得了阶段性研发成果,多个项目进入中试阶段。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设立了石墨烯、3D打印、生物修复等十大创新实验室,并与企业共建26家联合研发中心,是福建省合成树脂功能化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和泉州市先进高分子材料重大研发平台的依托单位。开展国家、省、市科技项目70多项,申请专利100多件,授权专利23件。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市场需求,研发具有超轻超强、透气轻便等功能性的石墨烯技术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功能性面料和特殊功能的智能电子穿戴及物联网技术产品。该研究院与柒牌、劲霸成功研发出第一代石墨烯功能服装;开发生产的石墨烯高分子抗菌鞋垫与贵人鸟公司签订了1.6亿元订单;将石墨烯3D多层微气囊技术应用到宝峰公司,开发了全球首款石墨烯轻便拖鞋;石墨烯镶嵌镀膜处理技术、TPU等离子体石墨烯表面处理技术、石墨烯高透气防水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晋江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成立3年多来,申报了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服务企业200多家,与近3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技研发合作关系,获批了多项发明专利,协同企业参与23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目前该院拟投资近1亿元,开展二期建设。泉州南洋研究院围绕泉州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构建绿色能源技术、绿色纺织与印染技术、石油化工、生物医学与医疗技术、绿色建筑与工程、绿色印刷与加工技术、精密制造与自动化生产技术、数字通讯与计算技术以及低维材料、柔性光电子材料及应用技术等9个创新创业平台,集聚新加坡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国际级支撑与服务平台。

4.重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建设了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首批重点支持的DRAM存储器生产项目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一期项目开工建设,晋华公司与(台湾)联华电子技术合同通过科技部评审认定,技术交易额达4亿美元。总投资2.5亿元嘉泰数控(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安溪光生物研究院与植物工厂完成投资4亿元,申请发明专利9项。全市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11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63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398家,创新型企业群体日益发展壮大。实施“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设立扶持高端装备研发科技专项,集中科技经费支持数控和智能制造研发与应用,持续培育“数控一代”示范企业和项目,全市已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工程,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0%,企业平均减少劳动力用工成本20%~30%,生产效率提高20%。

存在问题

1.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还未显现

各县(市、区)落实示范区七大改革创新举措还不够快;高新区大而不强,亮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构建协同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GDP比例偏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尚未发挥应有的辐射示范作用,承接各级科研项目和平台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

2.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整体较为薄弱

全社会R&D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仍然较低,2016年全市R&D投入达到74亿元,比增9%,虽高于GDP增长速度,但未能完成增长20%的目标,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1.12%。多数企业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创新热情不高,研发投入不够,开展研发活动较少。全市5205家科技调查单位,有研发机构的单位数只有808家,仅占15.5%。

3.创新创业氛围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平台建设普遍面临体制机制还不够活、经费投入还不够多、高层次研发人才还不够强、成果转化还不够快等问题,未能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整体运营水平和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技人才总量较小,尤其是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四是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善,很多工作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五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顺畅,技术交易还不活跃,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偏低。

4.知识产权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泉州市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不多,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人均水平偏低,2016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204件,占全省16.87%,与厦门、福州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推进措施

1.做好科技统计,加强规划设计

加强科技统计工作,摸清全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高端人才的发展情况,建立有效的跟踪服务机制。

2.推动产业创新转型

进一步推动“数控一代”提质扩面,把实施示范工程的重大领域由三大领域扩大到各主要产业领域,推广应用数字化生产线100条,在泉州生产、销售国产工业机器人达到1000台,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5000台/套,打造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3条,培养一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育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先进制造与装备科技专项,培育数控一代示范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扩大数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规模推进传统产业数控化改造;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光电光伏、高新材料、微波通信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产业集群。

3.加快高新园区创新发展

开展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全力支持“泉州芯谷”等专业特色高新园区建设,推动泉州软件园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以高新区为重点,组织实施西人马及其传感器公共检测平台项目等30个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强化高新园区创新绩效考核导向,建立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末位淘汰、分园摘牌考核办法。设立泉州示范区建设专项高新区奖励资金,对抓得实、成效好的园区给予奖励补助。将发展较好的专业特色高新园区纳入 “拟建分园区”扶持,支持推动条件成熟的园区申报省级高新区。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2018年计划再引进清华启迪西门子、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及大连华信等合作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构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平台。引导推动台湾海洋大学与泉州市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围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食品深加工、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入开展项目联合研发合作,设立项目联合研发办公室。台湾科技大学智慧型工业机器人研究中心与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建立机器人联合研发中心,为实施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台湾物联网协会与泉州市物联网科学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开发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共同推动海峡两岸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

5.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创新,推进“十百千”大院大所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并推动提档升级,鼓励更多龙头企业参与建设紧密结合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应用型新型研发机构,争取办成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发机构;二是进一步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分段补助。通过创新券补助,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服务。建立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目标奖励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三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重点抓好高企培育工程、实施瞪羚企业等计划,对科技型企业实行分类分层级管理和服务,围绕新培育高企和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00家以上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为企业提供靶向服务。建立高企培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新认定的高企实行财政奖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做到应补尽补。

6.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鼓励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等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引进先进管理机构,推动孵化器升级,构建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创新链条。推动众创空间向“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市场化、创业模式多样化”发展。以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扶持发展“星创天地”,推动城市众创、农村星创。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等科技活动,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并与孵化载体作有效对接。

7.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促进泉州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推动泉州区域内的18所高校出台落实措施,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开展平台提质增效行动,针对平台的层级和能级,细化扶持措施,进行分类管理,对平台开展绩效考评,促进在泉创新平台管理和机制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引领,深入实施产业创新转型“燎原计划”、全国高校科研成果产学研对接合作“蓝火计划”,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加快建设华中科大产业化基地、哈工大工研院中试基地等一批智能制造中试、小试基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泉州分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信息资源共享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

8.深化科技金融结合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财政资金撬动资本涌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充分发挥风险资金池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免担保信贷投放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融资力度。

9.集聚高端人才

深入实施泉州人才港湾计划,充分发挥高端创新平台和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的人才集聚效应,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计划项目,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的精准引才育才用才模式,对评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给予(100~3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力的,“一事一议”追加支持;开展泉州软件园等市级人才工作直接联系点建设,打造人才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平台、市场化运作“试验田”。

猜你喜欢

泉州科技建设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