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018-02-19李帛彧魏晓波唐蜜
李帛彧 魏晓波 唐蜜
(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工具,广泛运用于教育的众多领域。《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科技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路上的战略要求[1]。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学生发展起了指导性作用。
信息技术指如何获得、分析、传送及运用信息的一门技术。将信息技术主动融入教育体系,即教育信息化。南国农表明:“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其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2]”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即对自我认知过程中的意识和体验,以及对结果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其本质指人对自我认知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三个方面构成。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教会学生怎样通过自身和外部材料的特点及学习的目的与要求,灵活地制定适合的学习规划,并实施有效的学习策略,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监测、反馈、调整,和修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高效地达到目标[3]。
1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1.1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
学校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渐渐的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开始向“终生教育”过渡,整个社会也开始向学习型社会转变。董守文指出“是否高效地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是辨别学生能否‘善于学习’的重要标志。”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将知识点呈现在多媒体上,利用相关网络资源解决例证问题。学生在获得知识点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外显操作程序和步骤促进了学生内隐学习规则的形成。学生利用网络自学课程时,运用对应的学习方法,能够自觉分析、思考各种学习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其次,网络能使全球的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扩展丰富的知识系统,增加解决问题多样性,并积极吸取优秀的学习理念,取长补短。信息技术对学习策略的不断优化,增加了元认知知识,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使得思维更加灵活,促进各个学科间的迁移,实现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双赢局面。
1.2 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意识的提升
教师课程设计和课堂知识在信息化技术高度融入教育领域的现状下不断呈现出丰富的形式,学生学习目标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延伸越来越多样。教师授课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板书转变到PowerPoint、网上微课等。一方面,在信息化技术的课堂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传递多样化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认同,积极建立学习目标,让自己获得如:“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是什么”、“我应该怎么掌握这门课程”等一系列元认知体验。学生根据这一系列在信息技术中的元认知反馈,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慕课、智慧树等APP自学时,在不断接收课外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认识。例如,慕课课堂开始,线上教师会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出难点重点,并且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课后还设有讨论环节,学生之间可相互交流探讨,也可向教师提问,及时对自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自我补救知识漏洞。总之,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提高了学习动机,还结合个体学习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
1.3 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巩固元认知能力
自主学习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并自觉地进行自我监控与调整,使学习达到高效与优化。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谁是实施者发生了变化,学生逐渐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承担的是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在信息技术的课堂设计中,教师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后经过设立问题、留作业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学生课下会利用网络、APP、翻看教师幻灯片、运用网页知识等多元化的信息技术途径,巩固知识的再认知。浏览网页时,学生对知识进行选择、整合、组织、精加工等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思维的逻辑性,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负责的学习态度。
2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增加元认知知识于教学中,逐步建构元认知学习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时效性,更替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比较显著。信息技术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良好素养,其本质是提高处理信息的水平。人类对于信息的处理是认知活动的主要途径,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处理的过程具象化,便于学生通过案例增加元认知知识。同时教师应教授学生根据不同的认知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制定相对应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升元认知能力,要注重问题解决的整体作用,其整体包括设计、运用、监测、调节等。在信息化教学中,首先可通过体验学习模式及知识,选择感兴趣的学习风格,确定适合的学习计划与进程。在开始学习前,可附加学生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如认知风格测试、一般能力测试、特殊能力测试等,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又帮助其更加清晰问题解决的本质;其次,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程序性的解决模式,提倡学生自主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预测,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出理性的判断,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最后,讨论如何对产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监测与调节,并及时对解决策略给予评价,反思。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更加贴切,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元认知知识。明确任务的目的性,需要学生掌握任务的实质,特征及要求。积极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的能力、兴趣爱好、动机等。
2.2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元认知监控体验
“一个会学习的人,常常是善于制定学习目标的人”。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终点,又是学习活动的起点。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建立的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引导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教授学生运用计算机等工具,提高个体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这与元认知知识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有着较一致的相关性。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WebQuest、PBL等教学方法,强化学习目标的意识,减小学习中的盲目性,使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便于效仿与实践。例如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学习者面临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时,不应急于进行操作,要明确目标层次及具体单元任务,使学生对各个活动单元建构相联系的知识体系,逐步进行解决。同时要积极调动解决问题后学生的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给他们营造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进度和学习评价给予指导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再认知。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与掌握后,建立自我评估和反省制度可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和调节体验,有利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更加增强了学生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发现逻辑思维中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宜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3 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主学习是将人本主义及认知心理学作为基本原理的当代学习理念[5]。有研究表明,自主学习本质是对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建构的探究能力,也是一系列学习过程中自我选择、调控、评估、发展的能动作用[6]。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制定目标规划、自调进程、自我调整、自由选择信息技术媒介,自我反思。信息技术的可操作性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例如微信,慕课,“未来教育空间站”等多样性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在操作中学习。张子石提出的“未来教育空间站”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性的教学与实践平台,运用空间站的互动性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理解“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模式,同时运用网络视频教学互动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结合虚拟课堂,建立在网络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音视频等实现实时互动,开展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自我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与监测,反馈,等环节相辅相成,也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训练,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对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形成。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设立多元化评价环节,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活动中的不足并进行反思。
3 结语
总体来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相互呼应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到教授与引导的作用,学生主观的认知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才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关键。在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学习目标,再对其进行监控,调节,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Z].2012-03-13.
[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与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3]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68-74.
[4]董守文,张华,李雁冰.成人学习学[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256.
[5]吕文光.元认知策略与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校论坛,2011,(11):339.
[6]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