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调性特点
——以莫扎特十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2018-02-19张文娇
张文娇
(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山东 济南 250000)
奏鸣曲式是以调性和材料的矛盾对比、同时又统一的两个主题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的积极展开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复合曲式,直接来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上半叶的古奏鸣曲式。在奏鸣曲式中,主部和副部固然重要,但想要把调性对比的两个主题在转换过渡中连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连接部的调性过渡对此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因此,文章以莫扎特19首钢琴奏鸣曲为例,以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连接部调性变化的规律为切入点,通过尽可能详尽的系统分析揭示、归纳奏鸣曲式从初期到成熟期演变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
19首钢琴奏鸣曲共有56个乐章,其中有32个乐章运用了奏鸣曲式。除K331外,其他18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均用了奏鸣曲式,在前六首钢琴奏鸣曲中,K279、K280、K283的所有乐章均运用了奏鸣曲式,K281和K282则各有两个乐章运用了奏鸣曲式。显然,奏鸣曲式始终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结构基础,尤其在其早期作品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32个奏鸣曲式乐章中,其呈示部中的连接部调性变化可分为守调的连接部和转调的连接部两大类。
一、守调的连接部
笔者借用赋格中的术语“守调”来界定始于主调、终于主调的连接部,将其称为“守调的连接部”,但其过程中不乏离调或转调模进的调性变化。
在守调的连接部中出现离调是最为常见的情况,但在连接部的最后阶段往往结束在主调的属和弦,其后的副部主题以主部调性的属和弦为新调的主和弦,自然顺畅地完成调性的转换,这是一种在奏鸣曲式成熟时期以前非常古老的做法,标志着奏鸣曲式连接部曲式功能的初期形成情况。
例1 D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K284)第一乐章
作品K284(1775年)是莫扎特早期创作的六首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首,主部为D大调并以完满终止结束,叠入的连接部延续了主部调性,到第21小节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参见例1),这也是奏鸣曲式初期呈示部中连接部的调性特点。
例2 C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K545)第一乐章
作品K545是莫扎特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其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为主调C大调,连接部依旧建立在主调上,结束在主调的属和弦(参见例2),之后副部在属调陈述。
例3 bB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K281)第一乐章
如例3所示,K281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终止在属音,连接部在第15-16小节出现了主调的重属五六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之后连接部并未像其他作品那样终止在属和弦,而是终止在主调的属音。尽管如此,其所暗示的属功能作用还是较为明确的。
例4 F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第一乐章
作品K280(1775年)为莫扎特早期的钢琴作品,第一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以主调开始,其中出现了转调模进,调性变化更加丰富。
如例4所示,在18小节处开始四小节的转调模进,它们分别是C—bB—A—G大调的导三四和弦到主六和弦的进行,低音部为连续的半音下行,最终连接部在终止四六和弦后结束在主调的属和弦,副部以主调的属大调呈现。
在32个奏鸣曲式乐章中,有12个乐章运用了守调的连接部,且大都集中在早期,而晚期作品中只有K545和K547的第一乐章出现守调的连接部。守调的连接部虽为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突出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早期作品的连接部均为守调,如K279第二、三乐章(详见后文)、K280第一、三乐章、K281第二乐章等。尤其是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其第一乐章的呈示部虽然也是守调的连接部,如例5所示,连接部终止于主调的属和弦,但副部的引子已出现转调,在起到一定的连接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调性变化的特点。
例5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第一乐章
二、转调的连接部
连接部结束在主调以外的调性上,称其为“转调的连接部”,大多终止于属调,也有终止于属调的同主音调和主调的平行调的连接部。
(一)终止于属调的转调连接部
例6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第三乐章
如例6所示,在第一奏鸣曲 K279(1774年)第三乐章中,呈示部的连接部就终止于属调的属和弦,副部紧接属调开始陈述,这是莫扎特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如前文所述,其第一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终止于主调,但第三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终止于属调,这明显体现了莫扎特早期奏鸣曲式创作思维的一个突出的规律性特点,即第一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往往终止于主调,但第三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常常终止于属调,其前六首钢琴奏鸣曲均是这样。
K309(1777年)钢琴奏鸣曲作为莫扎特中期作品的第一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莫扎特创作风格的转变。第一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在属调上呈现,并且最终结束在属调G大调的属音(参见例7)。尽管只是属音而不是属和弦,但此处的旋律进行明显暗示了属和弦。
例7 C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K309)第一乐章
这种连接部终止于属调的特点作为奏鸣曲式成熟时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莫扎特不同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均有所体现,尤其是中后期,共有12首运用了此种调性安排。由此可见,莫扎特创作的部分钢琴奏鸣曲中已经具备了成熟时期奏鸣曲式连接部的调性特点。
此种调性安排不仅仅体现在钢琴奏鸣曲上,1788年创作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第二乐章奏鸣曲式呈示部中的连接部调性特点也是如此。其主部以主调的属和弦结束,连接部建立在属调c小调上,完全终止后副部由同主音C大调进入,通过连接部的调性对比和调式色彩的变换,把主部和副部连接起来,这明显区别于早期作品中的做法。
(二)终止于属调同主音调的转调连接部
例8 F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
K332(1781年)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莫扎特19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部终止于属调同主音调的转调连接部。连接部结尾处终止于属调C大调的同主音调c小调的属和弦(参见例8),为C大调的副部主题出现做准备,从而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调色彩性的对比,为副部调性的出现做了富有调式色彩变化的铺垫,使得副部的出现既顺畅又新鲜。
(三)终止于主调平行调的转调连接部
如例9所示,K310(1778年)是莫扎特在巴黎时所作的第一首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以主调a小调开始,结束于平行调C大调的属和弦,进而引出C大调的副部。从小调的主部转至平行大调的副部,这也是古典奏鸣曲式成熟时期的典型特点之一,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已有体现。
例9 a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K310)第一乐章
三、结语
综上所述,莫扎特 19 首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乐章呈示部中连接部的调性安排规律如下:在莫扎特19首钢琴奏鸣曲的32个奏鸣曲式乐章中,有12个乐章运用了守调的连接部,大都集中在早期的几首作品中(晚期作品只有K545、K547两首),表明奏鸣曲式的初期特点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早期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另外,5首早期的作品虽运用奏鸣曲式创作,但在呈示部中省略了连接部,分别是K280第二乐章、K281第二乐章、K282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以及K332第二乐章。其他的15个乐章均运用了转调的连接部,而这正是奏鸣曲式成熟时期的一个典型特点。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K309之后的作品中,清晰表明在莫扎特中后期的钢琴作品中成熟、典型的奏鸣曲式特点已充分表现出来,进而证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对日后奏鸣曲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