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跷跷板
2018-02-18李佩宁
李佩宁
广义的平衡在生活中很广泛,如很多人都在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运动和饮食的平衡等。而狭义的平衡,是指事物的平衡状态,各项参数明确,容易界定。对于学生而言,在研究力学平衡现象的数学关系之前,直观地构造一个物体的平衡状态,并基于此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课程重点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构建平衡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众多物理概念(如重力、力臂等)、实验器材(如杠杆尺、钩码等)、测量方法(如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等,通过准确记录并分析数据,归纳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
【涉及领域】物理、数学、几何
【建议年级】小学中年级
【建议时间】120分钟
二、课程任务
学生首先使用材料制作一种平衡状态,通过对这种平衡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科学测量,掌握其中的数学规律。然后,利用规律制造更加復杂的平衡状态并展示说明。
三、课程步骤
1.导入(20分钟)
第一步,简单说明什么是杠杆。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拉近定义与现实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分组汇总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有哪些,并进行汇报。(常见的杠杆有镊子、筷子、晾衣杆、剪刀、称、天平等。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第二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1)天平为什么能够平衡?(天平左侧物体重量和右侧砝码重量相等时会平衡)
(2)天平杠杆系统中有哪些变量?(两侧物体的重量,或者杠杆两侧物体的重力)
(3)“称”这种杠杆,为什么能够平衡?(对于此题,教师可以给出科学依据)
(4)“称”的杠杆系统中有哪些变量?(两侧物体的重量,或者杠杆两侧物体的重力,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第三步,给出平衡公式,继续深入验证。平衡公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让学生使用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计划并动手验证公式。注意:先不告知力臂的测量方法,而是让学生直观地认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
2.宣布任务一及评价量规(10分钟)
【宣布任务】用身边不知重量的各种物品制造三个平衡(存在动力臂和阻力臂),而且力臂各不相等,至多一个平衡装置的两个力臂可以相等;然后测量力臂长度和物品的重量,对跷跷板作出静力分析,归纳力矩和力臂的关系,并讨论测量力矩产生误差的原因。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调整支点,或者物体离支点的距离,来平衡两个不同重量的物品。宣布任务后,呈现评价量规。
【材料】一次性餐具或者纸杯,各种重量不同的小物品,铅笔、直尺、胶带、测力计
3.任务一的执行(20分钟)
正式执行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依照评价量规,考虑以下问题。
(1)小组将哪些部分看作一个动力臂、阻力臂结合的整体?
(2)小组在设计中如何利用材料?这些材料是否有弯折的特性会影响力臂的变化?
(3)如何标明设计结构图?如何明晰准确地标注数据?
(4)实验执行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5)如何达成复杂的多力平衡?
4.总结和反思(20分钟)
全部小组完成后,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小组对平衡的设计是实验前先进行了计算,还是实验后进行了验证计算?是否用某种方式代替了计算?是什么方式?
(2)在实验所产生的设想中,最大的实际困难是什么?
(3)最终利用现有材料完成的平衡和设计中的平衡是否存在差异?差异如何产生?
(4)【扩展】如何完成三个不同位置或方向的受力达成平衡的结构?应当注意什么?
5.宣布任务二及评价量规(10分钟)
【宣布任务】制作一个包含四个或以上衣服挂的平衡装置。装置越复杂,得分越高。宣布任务后,呈现评价量规
【材料】线、衣服挂、手工棒、毛根、彩纸、纸板或者卡纸、胶带、胶水、钩码(有限,配重使用)
6.任务二的执行(20分钟)
正式执行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依照评价量规,考虑以下问题。
(1)小组将哪些部分看作一个动力臂、阻力臂结合的整体?
(2)小组成员在设计中如何分工?
(3)如何标明设计结构图?如何处理不规则物体(如衣服)?如何固定?
(4)实验执行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5)如何达成复杂的多力平衡?
7.总结和反思(20分钟)
全部小组完成后,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小组在制作过程中有无考虑材料的特性(如形变)?
(2)如何利用和处理比较柔软的或没有固定形态的材料?
(3)形变差异较大的物体能否作为动力臂或阻力臂出现?为什么?
(4)【扩展】如何完成三个不同位置或方向的受力达成平衡的结构?应当注意什么?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