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2018-02-18梁翠玲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分配律等式

梁翠玲

摘 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94-2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2~63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十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讨论、研究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在数学交流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激趣

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得到了哪些运算律?

回想: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进行猜想—举例进行验证—概括得出规律。

是啊,人们在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或科学研究中,通常采取这样的策略进行探索,希望同学们不断的运用这种策略,去探索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无穷奥秘。今天我们还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学习加法和乘法有关运算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数学研究中有这样一种学习的策略:即发现问题——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二)递进推开,求索

1.发现问题

(1)我们来看这样的生活问题(课件出示第62页情境图)你能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解答,选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组内交流。

师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板书两道算式:(6+4)×24 6×24+4×24

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两个算式联系起来?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引导比较。

师引导:等式的左边是6加4的和与24相乘,也就是10个24,右边是6、4分别与24相乘,再把乘的积相加,也就是6个24与4个24的和,结果一样。

[设计意图:问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细致的观察比较。由现实的购物问题引出两种不同的算法,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看似简单,实则是培养了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猜想验证

师:这个等式左右两道算式具有这样的联系,换成其他任意三个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联系呢?猜一猜?要想证明是或不是,我们可以怎么办?

举类似这样的两道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左边什么样的运算顺序?右边呢?结果要怎么样?(引导:左边先求和再乘,右边先分别乘再加,结果要一样。)

师:怎么就能知道举的例子结果相等呢?(算一算)请同学们举一些具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并算出左右两道算式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有选择的板书几组,并说一说左右两道算式的结果。)

追问:你举了几个例子?这样的等式你能举得完吗?

[设计意图: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数学的研究应是严谨的慎重的。猜想是数学研究的动力,验证猜想是数学求证的过程。让学生猜一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联系呢?”进而让学生提出验证这个猜想的方法是“举例”。在穷尽的列举中发现共同的本质属性。这里在設计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列举和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研究的目的性更明确。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

3.总结规律

(1)我们列举的等式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个特征表示出来?(师引导可以是图形、文字、语言、符号……)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有选择的展示汇报。

这些图形和符号可以代表哪些数?

(2)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具有这样特征的等式可以写成?生回答,师根据回答板书。追问:这里的a、b、c可以代表哪些数?

师指出:同学们你们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用课件演示乘法分配律的特征(a+b)×c=a×c+b×c结合语言(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3)回顾研究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可以自己研究出乘法分配律了,能说一说研究的过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4)练一练(第66页第7题)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64×2+26×2=(64+26)×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看来,我们三年级学的长方形周长公式就蕴藏了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数学学科有一个特点是简洁。让学生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出发现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由比较而得出比较简便的表示方法,增强了学生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在研究的结束阶段适当的回忆一下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研究过程,对掌握所学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

4.尝试运用

(1)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第二題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结合题目说明:两个乘法算式有相同的乘数,才能把相同的乘数放到括号外面,然后把另两个乘数相加。最后比较两组等式“有什么区别”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28×7+16×7□

15×39+45×39 (15+45)×39 □

74×(20+1) 74×20+74□(讲解74×1可以写成74)

40×50+50×90 40×(50+90)□(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正确)

师: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收获可真不少,你会运用吗?我们来个竞赛。

(3)先比一比,再算一算,每组中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游戏竞赛形式)

A:64×8+36×8 B:25×17+25×3

(64+36)×825×(17+3)

A组先让学生比一比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再分组竞赛。

B组让学生观察,问:让你选会选哪题?再分组算(选哪题就做哪题),看是否真的简便。(简单讲评:A组先求和然后乘简便,B组先分别求积再加简便,明确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探索得到规律后,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优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尝试运用了所学规律,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反思

1.自我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掌握了什么知识和学习方法。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什么地方让你感到满意。

(3)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有疑问吗?

2.实践活动

除法计算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请运用今天研究的方法,课后自己去探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更着眼于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实践活动题”的设计注重让学生用学会的研究策略去研究,又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切合,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分配律等式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
智力冲关·奇怪的等式
一个等式的应用
巧用运算律
巧用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