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山乡
2018-02-18杨立新
杨立新
玛纳斯南山公路,恰似一条黑色珍珠链,蜿蜒起伏地镶嵌在大山深处。
它犹如春风穿过奔腾的河流、越过崇山峻岭、进入广袤的草原、到达牧人的家园,这条昔日被人们称之为“天路”的生命线,今日却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幸福路、团结路。
然而,这条黑色珍珠链的形成,就像沿途“思女峰”、“望母崖”的凄美传说,却在历史上留下过沉痛思索,积累太多的沧桑心得。
塔西河乡西凉户村的回族村民,用传统的“花儿”表达了当时的真实写照:“坐趟车(儿)到城里,能把勾蛋子颠烂。赶着(个)驴车浪亲戚,人糊成(了)个灰迷土蛋。娶进(了)个新媳妇,把白牡丹撮孽成可怜……”
唤春,“绣花女”走岀大山进城办店
山野的诗打湿了眼眶,优美的牧歌还在耳畔回放,心中的情愫却叫人一生难忘。家住塔西河乡黄台子村的沙比拉,倚窗望着公路上,一辆辆南来北往的汽车从家门口穿过,勾起了她对往事的深深回忆。
三十一年前,初中刚刚毕业的她,多么渴望能继续上学,终因家庭贫困,不得不回到村上务农。二十五岁那年,她嫁给了同乡的木黑亚提。两年后,女儿的出生给家庭带来欢喜的同时,又因月子里没能正常休息,岀月子时两腿肿胀疼痛得无法走路。
面对着不通公路的窘境,家人用马车将她送往五十多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经诊断,沙比拉产后患上风湿关节炎,未能及时送医治疗,致使两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两年后,公婆也因病相继去世,还欠下了四五万元的账。背负着巨大的债务,沙比拉感到气都喘不上来,她只能默默流泪。
年复一年加深着内心的呼唤。泪眼迷茫中,她忽然想起当地的一句老话:“男人的本领在驾驭烈马中彰显,女人的本事在绣花毡里展现。”沙比拉擦干了眼泪,振作起精神,找来了针线,重拾儿时母亲、奶奶传授给自己的刺绣手艺。随着一针一线、一朵一叶的拼接,让沙比拉的眼前亮堂起来。她的手艺活也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山里。
2010年的春天,世代企盼的公路终于通到家门口。汽车喇叭声传来,沙比拉再也等不及了,她拖着残体搭上开往县城的班车,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在县城人民市场租下门面办起了绣花店。
随着生意渐渐好转,沙比拉愈加感到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总能在针角和图案里挑找毛病,这就说明自己做得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她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刺绣培训班,还赴木垒县学习取经,着实让她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回来后,信心大增的沙比拉技术提高得很快,不仅开办了擀毡厂,还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产品更加畅销。
山上风光秀,山下凤鸣河绿水弯,山花与绿松在心弦上流淌,那条黑色珍珠链仍旧在梦中萦绕。她用土制的染料染出各色图案,再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在沙比拉的绣花店里,她和吸纳进店的三位残障妇女飞针走线,绣得用心仔细,并不时交流切磋技艺。前来购买花毡和绣品的顾客络绎不绝,不时地对产品发出啧啧称赞。
沙比拉告诉我,南山通了公路,让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传统保守观念也跟着转变。从擀毡厂到绣花店,六位员工拧成一股绳干事创业,短短的两年时间,家家摆脱了贫困,每人每月有了近三千元的工资收入。被她帮扶的三位残疾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像健全人一样为家庭和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
恋春,返乡大学生成了“种菇柯孜”
剪一片流云,装扮家园的蓝天;拽一片霞光,映红生活的笑脸,就像恋着诗情画意的开篇,我更期待这条珍珠链上有引人入胜的美丽画面。
玛丽娅·买买提,今年二十六岁,是一名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家住瑪纳斯县塔西河乡。?2008年的春天,父母和家人在乡里买了一片二百多亩的林地,随即种上了二千多棵树木,准备在山区发展旅游观光,打算办个“牧家乐”。
2010年仲夏,一次偶然的机会,福建援疆干部来到玛丽娅家看到了成片的林地时,赞叹她家林地天然遮阴、潮湿,很适合种植蘑菇。说者很用心,听者更留意。当时还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的玛丽娅,听到这个消息动了心,她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找到了乡政府负责农业技术的同志,说出自己种植蘑菇的想法,工作人员立即为她争取到了去福建的学习机会。
玛丽娅说,被新生事物所拥有,就是最大的快乐,能掌握一项新技术,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到了福建后,她认真地学、用心地记,不放过技术上的每一个细节。2011年,她从福建引进大球盖菇、姬松茸等食用菌种,从种植到出菇大约需要五十天时间。这期间,她在福建援疆干部的精心指导下,绿茵茵的林地里终于长出了白花花的蘑菇,第一年进行十平方米的试种,就大获成功,这让玛丽娅种菇的信心大增。
2012年的夏天,她联合当地二十七名回乡大学生,注册成立了“塔河绿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二十四户。通过扩大栽种面积,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不同时段分批栽种二十亩盖菇,经过认真管理,8月初至次年4月陆续开始出菇,当年产菇三十吨,纯收入就达二十多万元。
山风挨着她的肩,她拉着梦的手,任青春婀娜。她采用林下食用菌种植新技术,积极探索实践,计算出每亩林地种菇成本,使每亩林地套种食用菌就能达到纯收入一万元以上。仅玛丽娅一家通过种植蘑菇,一年纯利润就高达十万元,这个90后女大学生也成为山里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玛丽娅自己富了,却不忘拉一把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们。她用心收起善良的果实,把它还给美好人间。她所在的西凉户村是一个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当时的贫困户占到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她把帮扶的重点放在了残疾人家庭和贫困牧民身上。
村里先后有六十余户农牧民跟着她从事起林下食用菌种植。玛丽娅给这些弱势群体提供林地,手把手地热心教、一遍遍做着示范,毫不保留地传授种植技术。当年吸收入社的他们,就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一万多元,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五万元。
虔诚埋下爱的种子,把它留给下一个春天。去年7月,玛丽娅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阿里巴巴注册开起了网店,将蘑菇种植的基本情况、种类、营养价值等信息发到网上,让全国都能看到新疆玛纳斯南部山区天然林下种植蘑菇的过程。没想到产品一经推出就一路走俏,很多客户从网上购买她的蘑菇,仅去年就通过微店赚到了十万多元。
汗水何曾忘自流,自有秋华挂枝头。如今,玛丽娅已在塔西河乡六个公路沿线村种上了蘑菇,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她创办的合作社,成了这条“黑色珍珠链”上耀眼的明珠,她也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大山里的“种菇柯孜”。
惜春,“山菊花”开岀了别样风采
又见炊烟袅袅,又闻乳香飘飘。这里的牧歌林中走,这里的灯火云中游,山水相连情牵手,美景世代织锦绣。
住在玛南公路主干道旁的哈萨克族女党员古丽巴然,是旱卡子滩乡头墩台子村的牧民。就像她那好听的名字,“山菊花”在山村里盛开岀别样的风采。
每年的5月,古丽巴然帮着丈夫切义扎提给每只羊剪去羊毛,脱掉厚厚棉装。切义扎提便赶着轻装上阵的羊群,沿着玛南公路这条黑色珍珠链,步行到八十多公里外的夏草场放牧。此时,在家的古丽巴然就一人包揽下十二亩地里的农活。先是种上饲料玉米,到5月底给地里定完苗,灌上了水,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另一场辛勤的劳作。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得好,膘肥体壮的牛羊是靠草场放牧换来的,牧人家里的美是靠女人装点出来的。走进她的家,从铺到盖、从披到戴,小到茶壶垫子,大到整床花毡,无所不能,应有尽有,仿佛将人们带进缤纷的七彩世界。画面上的每只小鸟都有灵性,每朵鲜花都有恋情,亲近着自然,感恩着苍生。两三个月下来,古丽巴然仅靠手工刺绣,就能赚到两万多元钱。
家乡添春景,草原更揽胜。2014年,她花三千五百元买了台绣花机,并加入了乡里成立的刺绣合作社,慕名前来找她学手绣的妇女络绎不绝。一大批姐妹从过去整天围着锅台转,变成向“女神”古丽巴然看齐,她们通过一门手艺,悄悄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早在2011年,颇有远见的古丽巴然就报名去驾校培训。当时就有人说着风凉话,山上的哈萨克族洋冈子,天生就是骑马的,车是你能学开的吗?她不为所动,咬牙坚持培训,慢慢地让羞涩变成了从容,终于考上了驾照,还买了一辆小轿车。她说,致富的路已通到了家门口,只有珍惜这美好的时光,才能将富路拓宽,尽早跨入小康。
在她的心中,这条柏油路就像一缕春光,给了奔向前方的希望。养殖业结构调整后的第一个春天,她家母羊产下了一百只优质羊羔,令夫妻俩格外开心。古丽巴然在帮丈夫当家理财的同时,还谋划着更大的致富梦想。去冬以来,夫妻俩发展生产马达到了十八匹,其中能挤奶的母马为八匹,进入5月将有七八匹马产驹,母马也将进入盛奶期。
满怀信心的古丽巴然,掰着指头算起了细账。每天的马奶收入能卖到五百元,饲养的每匹公马,肉经过熏制加工,也能卖到一万六七,这样就能确保全家连年增收不成问题。为此,她决定在春种结束后,驾车紧随丈夫到山里,陪伴在他身边,并将酿制的马奶运回山外销售。
听着她的介绍,看着她面带幸福的笑容,我突然想起哈萨克族古老歌谣中唱到的:“草原的茂盛羊知道,河水的清澈鱼知道,牧场的宽阔马知道,春天的温暖花知道……”对于在公路沿线追梦的牧民是那么地贴切,承载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更是他们用心描绘美好幸福明天的真实情境。
醉春,“草根名嘴”心中的金山银山
满山坡上的铃铛刺如期花开,南飞的燕子衔着春泥又回来,阿妈在暖暖的春风里将“库勒提”晾晒。家门口那条清波粼粼的塔河,总有许多美丽的诱惑。
她叫古丽旦,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生长在南部山区的塔西河乡黄台子村。她作为“草根名嘴”宣講团的一名宣讲员,用亲身的经历、质朴的语言、感人的事例,巡回全县各乡村进行宣讲,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各族群众,很受大家的欢迎。
古丽旦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说,“塔西河”是石头的意思。以前的塔西河乡就是地道的石头乡镇,吃水在石头河里挑,庄稼在石头地里长,牧民在石头垒起的屋里住。正如当地流传的民谣唱的那样:“满山石头长,啃着苞谷馕,黑茶灌清肠,住着塌塌房,去趟县城成奢望,全身没件好衣裳……”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古丽旦和乡亲们亲眼见证了塔西河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她告诉我们,凡是来过塔西河乡旅游的游客都会说,你们可真幸福,住在这儿跟住在天然氧吧似的。说到这儿大家肯定纳闷,不是说塔西河是个石头山吗,怎么又成氧吧了?别着急,那都是从前的事了,现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石头山也穿上了“绿衣裳”。
全乡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实行退牧还草、轮牧、休牧、栽植生态林等一系列绿化荒山荒坡的措施。从最初开始的肩挑人扛,到现在的机械化栽种,从过去单一种植生态林,到现在开始栽种经济林,石头山不仅变绿了,还开始“生钱”了,塔西河国家森林公园不但申请成功了,还成了玛纳斯的“四张名片”之一,这可不就是“天然氧吧”吗?
环境好了,水清了、山绿了、天蓝了、鸟多了,夏天来避暑的游客也多了。有经济头脑的牧民还在河谷开起了“牧家乐”,一个夏天收入少说也有七八万的进账。红沙湾村的周海全大叔,年复一年的绿化荒山秃岭,几十年下来达到两千多亩,还栽种了近百亩的经济林,全家百分之七十的收入来自林业产业。他在林地里饲养了土鸡、红嘴雁、鹅等禽类达到六千五百只。
更多的乡亲们跟着他们学习,发展集观光、旅游、饮食为一体的生态养殖园。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干部马斯胡提感慨地说道,小时候寸草不长的荒山,如今也变成了金山银山,出去的老人再回来,肯定都不相信满眼看到的景象。
古丽旦高兴地说,政府还针对牧民的特色畜牧养殖优势,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政策。自2009年以来,乡上就对引进的纯种公羊,最高每只可享受一千五百元补贴;对改良土牛人工授精,每头每次给予五十元补贴。同时,加快合作化经营步伐,鼓励牧民建立草畜联营合作社,改游牧为舍饲圈养。到目前,全乡已经成立八家畜牧业养殖合作社,肉羊存栏达一万多只,肉牛一千三百八十只,牧民的收入翻了一番。农牧民种植玉米、小麦等,都有补贴可拿,买台拖拉机还给补三成的钱。
古丽旦告诉我,已是八十岁的爷爷给她讲,他放了一辈子的牧,过去只顾数量,从不讲质量,过度的放牧毀坏了草场,啃食了树木,造成了草场退化。如今,家家舍饲圏养,他要趁着生态恢复的大好时机,每年领着儿孙们多栽些河谷林,为绿化家乡尽一些绵薄之力。他要好好活着,多看看青山绿水的家乡,多享受几年社会主义的福。
撵春,让幸福美好生活天长地久
这条黑色珍珠链,无意成为风景,却登上了山巅,翻过一山又一山,让一切都在改变。虽比不上天上的星座那么耀眼, 确有许多亮点在闪烁。
在福建省援疆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有力落实“富民安居工程”等项目,先后投入五千四百万元,建起旱卡子滩乡闽玛生态村和十户窑村牧民安全饮水工程、塔西河乡大草滩村牧民定居和该乡希望小学等。清水河乡团庄村七十八户定居房有了上下水,新修了一千三百米绿化引水渠道,完成一千七百平方米人行道路花砖铺设,新建一百二十户定居房过水小桥、二百平方米观景台、二百米木栈道,新修五点五公里柏油路,村上还配备了保洁员、垃圾箱、清运车、扫雪机,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大山里的牧民,告別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石头房、土坯房、毡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水电和通讯配套的新居。孩子们背起书包,走进了“双语”幼儿园和崭新的学校;老人们过着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健康有保障的幸福生活。
道路通达,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变,而且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让流过的汗化为云,自由舒卷;一起走来的有知识、懂科技的年轻一代,踏遍青山,走过的景连成了画,让人生灿烂。他们回乡创业,苗木专业合作社、马奶和驼奶专业合作社、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昔日的”放羊娃”摇身一变,成了创业的老板和技术骨干,更有有志者搞起了电商,将大山里的绿色、环保、有机产品,宣传介绍到了大城市,成为献给时代的杰作,让我们看到一幕幕巨变连着山里人的显赫。
驾车行驶在这条通往南山的珍珠链上,两边的树木在不停招手,奔腾的玛纳斯河、塔西河、清水河也显温柔,就连漂亮的哈萨克族柯孜的歌声,也沾着香甜的奶茶,令人久久陶醉。
山里人从广播电视上获悉,党中央提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高兴得奔走相告,因为句句都说到了各族人民的心坎上。未来的这条黑色珍珠链,还将向大山深处继续延伸,乡路、村路、景区的路,又将铺一层黑玉,让你来大山沉醉幸福逍遥,我却要把你一点点地编撰入史册。
黑色珍珠链,恰似春风席卷山乡大地,让春的爆发唤醒山野,春的步伐踏碎冰封,山里人正撵着春天上路。一路欢腾盛开,一路春潮滚动,一路春光似锦,伴人间幸福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