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牛产科三炎症防治
2018-02-17张昆
张 昆
(山东省平阴县畜牧兽医局,山东 平阴 250400)
所谓奶牛“产科三炎症”是指“乳炎、子宫炎、生殖炎(包括泌尿感染)”,这三种奶牛常见病之间存在某些必然联系,三者互相影响、互为诱导因素,临床上表现为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一般不高,主要以妊娠期、产期、泌乳高峰期的奶牛最为高发。奶牛产科三炎症可造成高产奶牛泌乳量大幅下降或绝产、奶品质下降、胎儿发育不良、产死弱胎、新生犊牛成活率下降、母犊健康度下降等,是现代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必须重点防范的病种之一。
1 致病因素
1.1 饲养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养殖环境保洁消毒不严、病原体含量超标、各种内外源性感染几率增大;饮食源被污染或投喂过期变质、霉变的饲料等引发相关疾病;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各种中间传播媒介(携原体)侵入健康牛群中散播相关疾病;产期接助产、挤奶时未坚持无菌操作造成组织感染;养殖过程未坚持必要的老弱残劣汰处置、隔离治疗及无害化等,容易造成本病高发。
1.2 营养因素高产奶牛对饲料配方有较为严格的标准要求,精粗料搭配不当、重点营养物质长期缺乏或添加比例不当、喂量控制不精准等,可造成奶牛体质及抗病力下降,发病率相应增大;饲喂方式方法不当,比如未坚持必要的定人、定时、定点、定量喂料原则,导致高产奶牛生理及代谢机能紊乱,进而引起发病;饮水供应不足或被污染容易引起发病。
2 典型症状
本病因发病部位不同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2.1 子宫炎以急性子宫内膜炎较为多见,高发于产后及流产后,症见阴户流出粘液性或粘液脓性物质,患畜体温升高(40.5~41.5℃),饮食欲不良,常见患畜弓腰、努责,呈排尿姿势,但并无尿液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灰白色混浊、含有絮状物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的混合悬浊液。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较复杂,常见从阴户排出炎性或脓性分泌物,尾根及阴门周常附着炎性分泌物,患畜普遍表现发情配种异常,一些隐性子宫内膜炎病例,其发情基本发情正常,但屡配不孕(发情时的子宫分泌物混浊或含有絮状物)。外生殖道检查可见子宫颈充血、肿胀、松弛开张、颈口蓄积有炎性分泌物等。
2.2 生殖炎(含泌尿道炎症)症见外阴部红肿或内壁外翻,触诊阴唇部患畜表现明显的痛感;阴道深部检查见上皮粘膜肿胀、充血、粘膜上被覆一层灰黄色薄膜,有时亦可见溃疡及糜烂现象;患畜常呈排尿姿势,但并无尿液排出或尿淋漓不尽;随病情发展,患畜精神沉郁,常尽力努责排出带臭味的酱紫色粘液,并附着于阴门周形成深色结痂。
2.3 奶牛乳炎奶牛乳房部出现明显的“红热肿痛”炎性病变,泌乳量衰减或泌乳机制停止,乳汁营养品质下降;较多发病的是通常观察不出症状的隐性乳房炎,乳汁检测pH值碱性(7.0以上)。
3 治疗
3.1 奶牛的用药原则处于生产期的奶牛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问题,避免因不规范使用兽药导致牛奶药物残留超标,影响到奶制品质量。在用药时应推荐使用中草药散剂,中草药副作用小,基本无残留,不对牛奶质量产生影响。不建议使用口服抗生素药物,抗生素药物可对消化道内的正常的菌落产生抑制,并极易造成消化机能发生紊乱。如不得已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时,应坚持“可肌注、不可内服”原则。
3.2 药物预防控制含呼吸、消化道在内的内源性感染治疗可使用“食醋(有抑杀菌作用)+糖(有解毒、促排毒利尿作用)+蒜泥(有抑杀菌作用)”,该方剂对大多数内源性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产后感染、失血、恶露不尽的高产奶牛可推荐使用“益母生化散”,对中气不足、虚脱者可给予姜汤红糖水内服。对高产奶牛四季疫病的预防可考虑使用“黄芪多糖散、荆防败毒散、穿心莲散、鱼腥草散、小柴胡散、双黄连散”,上述药物方剂可经科学辨证后合理加减应用,在临床上可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3.3 免疫接种完善重点病种疫苗程序免疫:牛W疫苗(A型,O型)、牛流行热疫苗、炭疽疫苗(包括五毒炭疽芽孢苗)、牛布鲁氏菌疫苗、奶牛乳房炎疫苗、奶牛气肿疽疫苗、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破伤风抗毒素等,应结合地方流行病学追踪和本场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其中的高风险病种进行疫苗接种(计划免疫),以此消除高病死率风险和降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风险。
4 小结
对奶牛产科三炎症的治疗本着控制感染、消除炎症的方针,积极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并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实施效果良好的抗生素药物治疗,但注意抗生素的药物残留问题。该类疾病也是困扰奶牛养殖的重要疾病,需要我们去探索有效的对奶牛产奶无影响的治疗措施。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实施良好的饲养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以便促进奶牛病情康复。
[1]王永宝,等.奶牛炎症的分类及治疗.养殖技术顾问.2007,10.
[2]李立新.奶牛产科疾病中西医结合应用.农民致富之友.2017,22.
[3]郭锷锋.浅谈奶牛炎症的治疗.农村养殖技术.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