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18-02-17李宇刚林明敏2
李宇刚, 林明敏2
(1.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0;
2. 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畜牧兽医工作站, 山东 威海 266440)
羊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羊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持续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欧美一些国家如英、法、德、荷兰、美国、俄罗斯等均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吉林、内蒙古等地区首次发现该病,此后陆续出现报道,并逐渐蔓延。因此,加强对本病的了解并及时预防,可以有效的对该病进行防控,减免不必要的损失。
1 致病机理
本菌经口感染,通过损伤的上皮到达肠管后,首先侵害小肠,继而侵害大肠,通常小肠的后2/3肠段病变较明显。细菌侵人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形成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浸润。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增生、增厚,失去弹性形成褶皱,肠腺受压萎缩,影响消化、吸收等正常功能,导致顽固性腹泻、脱水,渐进性消瘦以及全身各部出现水肿,尤其下颌部最为明显。病菌也可经肠粘膜的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引起病变,特别重剧的病例,病菌也可再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引起病变。
2 主要症状
绵羊和山羊的症状相似,潜伏期数月至数年。病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但有的病羊排泄物较软、食欲正常、体温正常或稍升高。发病数月以后,病羊消瘦、衰弱、脱毛、卧地,病的末期可发生肺炎。发病率为1%~10%,多数归于死亡。有人研究发现,病羊血象血红蛋白减少,血钙和血镁下降。
3 病理变化
外观机体消瘦,肛门和尾部被粪便污染。主要病理变化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常见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尤其回肠变化较为显著。肠黏膜高度肥厚,较正常增厚3~5倍,并形成硬而弯曲的褶皱,如大脑回纹。肠黏膜呈黄白或灰黄色,褶皱突起处常充血,覆有浑浊黏液。有的病例真胃和直肠也有明显的病变,并可检出细菌,相应的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胀。切面湿润,上有黄白色病灶,但无干酪样病变。应当指出有的病例病理解剖变化的明显程度不一定和临床症状想象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有的病羊尽管临床症状严重,但肠黏膜几乎正常,只有经过镜检才能判明其病情。还有一种情况,肠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和检菌结果相一致,即病变虽严重,但细菌却很少。反之,有的病变轻微,但检菌却相当多。如果羊被产生强烈黄色素的菌株感染,则肠管往往呈现黄色。这一点要与黄疸进行区别。
4 诊断要点
4.1 临床诊断
根据病羊的典型症状,如持续性腹泻、进行性消瘦、贫血和水肿等,可进行初步诊断。但在牧区第一次作定性诊断时,很少发现本病的典型症状,也不能定性。必要时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4.2 细菌学诊断
对疑似病羊,应取直肠刮取物进行检查。对迫杀或自然死亡的病羊,可自病变较明显的回肠内采取带血丝的粪便,肠黏膜刮取物或回肠管肠系膜淋巴结等作为被检材料,进行显微镜检查。因为排菌是周期性的,所以在必要时,应反复进行几次检查,方能提高检出率。检菌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1)直接法 将上述被检病料涂抹于载玻片2~4张,干燥、固定后,用尼氏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未发现典型抗酸性菌,每片至少查找200个视野。副结核杆菌在显微镜下呈红色短棒状或球杆状,成丛成团存在,其他细菌或细胞视野呈蓝色。
(2)间接法 如病料中副结核杆菌太少,直接涂片不易检出时,可进行集菌,间接地进行检查。多以沉淀法为主。
①氢氧化钠处理法 取粪便5~10g,注意选择有黏液、血液的部分,加3倍量0.5%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在55℃水浴中乳化30min,四层纱布滤过,将滤液按1000转/min离心沉淀5min,去沉渣,取上清液,再以3000~4000转/min,离心30min,取沉淀物制作涂片4张,用尼氏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
②胰酶消化法 将粪便或肠黏膜刮取物置乳钵内研碎后,加入约10倍量的0.5%胰酶液,37℃消化30~60min,离心沉淀,取其沉淀物染色后镜检。
检查结果记录符号如下。
“++++”标本中几乎每个视野都能检出副结核杆菌;
“+++”每3~5个视野能检出副结核杆菌;
“++”每10个视野能检出副结核杆菌;
“+”在两张片子中,能检出很少副结核杆菌;
“-”在两张片子中,检不出或查找不到副结核杆菌。
4.3 变态反应
对没有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羊只,可以用副结核菌素或禽型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试验。
常用试验有静脉注射法和皮内试验两种。
(1)静脉注射法
①于注射前6h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9.4℃者不予注射。
②体温正常者,颈静脉注射2mL副结核菌素,注射后6h测量体温,上升0.8℃以上者为阳性。多数反应羊还伴有皮毛粗乱、腹泻、寒战和呼吸困难等变化。
(2)皮内试验
①可进行皮内注射作变态反应检查,注射剂量为,用禽型结核菌素原液,一月龄至一岁的羊注射0.1mL。②注射前先将羊编号,在颈侧中部1处剪毛5cm直径左右的圆圈,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肤皱褶厚度做好记录。以酒精棉球消毒术部之后,注射禽型结核菌素,注射处应出现黄豆粒大小包。如注射有疑问时,另选1cm以外的部位或在对侧重作。③注射后,应分别在4~10h观察注射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同时以卡尺测定术部肿胀面积的大小及皮肤褶皱厚度,并做好记录。
④判定标准
A阳性反应 局部发热,有痛感,并呈现界限不明显的弥漫性肿胀,肿胀面积在35mm×45mm以上或皮厚比原来增8.1mm以上者。
B疑似反应 炎性水肿面积在35mm×45mm以下,并且皮厚差比原来增5.1~8.0mm。
C阴性反应 无炎性水肿,皮厚差比原来增5.0mm以下者,或仅有坚实冷硬,界限明显的硬结者,即使皮差增至5.1~8.0mm,亦应判为阴性反应。
借助变态反应,能检出大部隐性型病羊,副结核菌素的检出率为94%,而禽结核菌素为80%,其中30%~50%的羊只可能排菌。此外,应用补体结核反应和琼脂扩散试验均可诊断本病。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在本病多发的地区应多增加干草料,补充一定量的骨粉,适当配给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铜、铁等矿物质元素。定期实行检疫制度,对病羊隔离饲养。病羊粪、尿和污染的圈舍及用具及时消毒。
5.2 治疗
应用链霉素,异烟肼类药物,均无疗效。止泻剂至多能使本病暂时好转。目前,在还没有特效疗法的情况下,对开放性的病羊应采取扑杀处理的办法,防止散布传染。副结核分支杆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但因脓肿有较厚的包囊,故有时疗效不好。本病治疗的关键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早期治疗。早期用青霉素80万~160万IU,生理盐水10mL,混合溶解后,在肿胀周围深部肌内注射,2次/d,连用3d。磺胺类药物效果较好,可静脉一次注射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 mL,1次/d,连用2d。体表脓肿较大时应按外科常规手术,将脓肿连同包膜一并摘除,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1]任志文,等.一起羊副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0(04).
[2]张德玉.牛副结核病和沙门氏菌病的诊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