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2-17徐金凤
徐金凤
(黑龙江省桦川县畜牧局,黑龙江 桦川 154300)
肉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而引发的疾病。任何品种和日龄的鸡只都容易感染,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15~30日龄的肉鸡。病鸡消化道黏膜会被破坏,使其发生出血,还会由于感染各种细菌以及毒素而发生各种炎症,造成症状加重,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强防治。
1 发病原因
一般来说,夏秋季节的温度、湿度非常适宜,会有大量球虫繁殖,因此肉鸡容易发病的发季节。
1.1 管理方式粗放
肉鸡采取地面平养或未将网床上鸡粪冲洗干净,即鸡只容易直接接触球虫孢子化卵囊。现在,我国大部分地方的肉鸡养殖依旧采取地面平养,尽管这种饲养方式简便易行、投资成本小,但鸡只容易与地面、粪便直接接触,尤其是垫料较少,更容易使鸡只直接接触球虫孢子化卵囊。另外,肉鸡采取网上平养时,由于饲养人员的因素,没有将网床上的鸡粪冲洗干净,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雏鸡重复感染该病。
1.2 治疗不当
肉鸡饲养户一般没有重视球虫病,因此肉鸡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其中发生比较普遍的是小肠球虫。如果肉鸡只感染小肠球虫,通常不会死亡等,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常常未对该病加以重视。但是肉鸡患病后肠道壁被严重破坏,影响肠道对吸收利用各种营养物质,造成饲料报酬下降,饲养成本增多;另外,只要混合感染大肠杆菌或魏氏梭菌等,引发肠毒综合症、坏死性肠炎,就会死亡率明显升高,给养鸡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球虫病
急性盲肠球虫病,肉鸡通常在感染4~5d后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出突然排出大量的新鲜血便,严重贫血,容易嗜睡,行动缓慢,常在鸡舍一角呆立不动。排出血便1~2d后就有大量发生死亡,病鸡通常能够持续2~3d排出血便,到第7天大部分停止血便。急性小肠球虫病,肉鸡一般在感染4~5d后突然排出大量混杂粘液的红黑色血便,临床症状类似于急性盲肠球虫病,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恢复速度比较缓慢。
2.2 慢性球虫病
病鸡在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经过3~4d就开始排出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饲料,之后逐渐表现出食欲减退,机体衰弱,排出细长带状的粪便,且外面附着粘液,外观呈肉样变,并出现贫血。部分病鸡体温降低,用手触摸感到冰凉,通常可缓慢恢复。但如果在发病过程中感染其他疾病,死亡率升高。肉鸡轻度感染时,尽管不会表现出症状,但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卵囊,可作为该病的感染源。
3 剖检变化
盲肠球虫病引起的主要病变是盲肠肿胀、扩张,肠壁增厚,黏膜发炎。盲肠腔内含有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肠内含有血样内容物,其中还混杂坏死脱落的黏膜,有时还存在豆腐渣样的黄白色坏死物。肠壁的浆膜面存在红色或者灰白色的针尖大小的斑点。小肠球虫病主要是小肠中段发生病变,如肠壁增厚,肠管膨胀,发生严重坏死,且在球虫增殖部位出现浅白色斑点,黏膜上存在出血点,上面有一层浓稠且混杂小血块的黏性渗出物覆盖。
4 防制措施
4.1 药物防治
地克珠利(球必清)混饮,病鸡按1L饮水添加0.5~1.0mg(以有效成分计算)。氯羟吡啶(可球粉、可爱丹)混饲,在饲料中添加250~300mg/kg,预防时用量减半,其在育雏期要采取连续给药。氨丙啉混饮或混饲,在饲料中添加250mg/kg,预防时用量减为 100~125mg/kg,连用 1~2周,之后用药量减半,再用2~4周。在使用氨丙啉期间,要确保饲料中含有10mg/kg以下的VB1,防止药效减弱。加强氨丙啉,在饲料中添加133~266mg/kg混饲,预防时用量减半,也可使用强效氨丙啉和特强效氨丙啉,其用法与加强氨丙啉相同。治疗过程中,轮换用药能够避免球虫形成抗药性,增强治疗效果。
4.2 加强饲养管理
调控鸡群饲养密度合理,最好采取雏鸡与成鸡分开饲养,防止带虫的成年鸡雏鸡暴发该病。确保清洁的饲料和饮水,且饲料中必须含有全价营养,还要确保品质优良、新鲜,防止饲料被污染,提高机体抗病力。及时清除粪便、污物,每天至少1次,避免污染场地环境、饲料和饮水,饮水器、料槽要每天都使用高锰酸钾液或者消毒液进行1次冲洗消毒,地面可使用3%的氢氧化钠水进行1次喷洒消毒。保持舍内通风换气良好,尤其秋冬季节容易发病的季节,要适时打开鸡舍天窗,以将H2S、NH3及时排出,确保舍内干燥、空气新鲜,避免发生球虫病。此外,也可给鸡只免疫接种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或者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能够有效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