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的流行与综合防治
2018-02-17李继成
李继成
(黑龙江省嘉荫县保兴镇政府农服中心畜牧兽医站,黑龙江 嘉荫 153211)
近年,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家禽的饲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饲养经济效益增幅并不明显,老病新发的现象比较突出,本文重点介绍禽霍乱的流行与防治。禽霍乱也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败,病原主要是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分年龄所有的家禽都对禽霍乱具有比较强的易感性,感染患禽呈急性败血症和急性下痢等临床症状,个别的患禽也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以在腐败尸体和潮湿的土壤中存活几个月,所以家禽饲养场应该加强禽只禽霍乱的合理免疫。最初在办养禽场的时候应该饲养单一的禽种,严格禁止将其他禽种混合饲养,并且在生产中应该始终贯彻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1 病原特点
禽霍乱的病原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在鲜血琼脂上生长良好但是在麦康凯琼脂上却不生长,该菌呈卵圆形、短杆或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两极染色的杆菌。该菌对理化因子没有比较强的抵抗力,通常一般的消毒药、阳光和干燥环境就可将其杀死。据有关专家报道,我国存在的禽巴氏杆菌的血清型还是比较单一的。
2 流行情况
目前,世界上除了日本,其他国家都有禽霍乱的流行。在我国没有明显的区域流行性,而是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南方地区可常年发病,而北方地区多是呈季节性发病和流行,这与气候因素有关。禽霍乱的也可以由带菌的野生鸟类感染而来,可能因为这些带菌鸟类采食了病禽和污染物接触的食物或者是采食病死尸体带菌。养禽场如果要保证饲养环境良好,应该实施隔离封闭措施,避免野鸟和老鼠随便串入,同时也要明确禁止与饲养场无关的外来人员和动物自由进出。
在禽霍乱流行的地区,家禽多呈隐性感染而不发病,生产中通常将这种禽只称为健康带菌者;而感染急性禽霍乱的病禽大多会发生死亡,只有少数患禽可以幸存,个别禽只经过2~3d后患病症状消失而呈耐过的状态,通常将其称为痊愈带菌者;还有的感染禽只会转为慢性,定位于某局部如呼吸道、消化道、关节等部位,一般称其为慢性病禽。
家禽饲养场的禽群中,如果存在带菌禽或慢性感染的病禽存在,加之禽舍环境潮湿、拥挤、断料、断水、饲料突然改变、缺乏维生素、蛋白质严重不足的情况,再加上长途运输、转群、并群、寄生虫病或者其他疾病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时,会明显降低禽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将共存平衡的状态打破,首先会有病源菌在带菌禽或慢性病禽体内进行大量的繁殖以增强毒力,并且迅速的对疾病加以扩散和传播,最终直接导致禽霍乱在饲养场内暴发。
3 防治存在的问题
禽霍乱采用药物防治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停药后会出现复发。临床上如果给禽群反复用药易出现耐药性。所以,临床生产中应重视饲养管理,做好养殖场的兽医卫生工作,可降低禽霍乱的发病。如果只是在疫群或疫点采取一般性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控禽霍乱是很困难的,还要进行菌苗的免疫接种。但国内外研制的相关疫苗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免疫期偏短,免疫保护率偏低,家禽接种疫苗之后的反应偏大等。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不利于禽霍乱疫苗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4 防治讨论
保证禽场饲养品种单一的禽只,禁止多个品种混群饲养。家禽饲养应始终坚持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禽场还要创立适合自场的隔离消毒制度、完善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此外还要供给家禽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营养丰富的日粮,并且供给禽群清洁的饮用水。
如果禽只饲养场出现感染禽霍乱严重的患禽,应该尽快进行扑杀,将尸体和病死禽尸进行焚烧或者深埋的无害化处理。而对禽场内感染症状较轻的病禽要采用药物加以防治。生产中通常采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钠或增效磺胺嘧啶钠给禽只肌肉注射,一般是注射2次/d,连续注射2d。同时还可以配合阿莫西林原粉给患禽饮水,一直到病禽恢复食欲2d再停止饮水。
给患禽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给可疑禽群和健康禽群采用禽霍乱脏器组织灭活苗加以接种,通常免疫剂量为2mL,还可以采用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0.5mL接种。如果给禽只接种禽霍乱弱毒菌苗则应该在停药5d后才能免疫避免影响接种的免疫效果。在给禽只用药同时,可以在前2d进行消毒1次/d,以后的每8d进行1次带禽消毒处理,一直坚持到最后1只病禽死亡或者是康复之后的一周才能停止。养鸭场如果出现禽霍乱的鸭只除了要采取上述相应的防治措施还要配合用药物消毒污染池,通常应该在空闲1~2个月之后才可以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