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融合课堂教学实践和全人教育
2018-02-16邵云
邵云
摘 要: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教育要重视促进特殊儿童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进行触及心灵、发展心智、倾诉心声、精励心志、敞亮心怀的全人教育的普特融合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全人教育 普特融合 课堂教学
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要求:“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融合教育全面实施,各学段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占该学段残疾学生总数的80%以上,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实施融合教育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为更好地推进融合教育,各地在理念宣传、师资培训、场地建设、设备添置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普特融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呢?笔者以视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为教学对象,执教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海伦·凯勒》作了探索。
一、全人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全人教育的发展。
全人教育的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0世纪初,中国的王国维和蔡元培等先贤标举全人教育的理想。王国维认为“人是知情意的综合体”;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20年代初,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第一次提出全人教育的主张,认为全人教育就是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包括人类文化的全部。70年代末,美国学者隆·米勒系统阐述全人教育理论,认为全人就是全面发展或和谐发展的人。其后,全人教育在北美、澳洲、欧洲、亚洲得到推行,对各级各类教育都产生重要影响。
(二)全人教育的内容。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明确: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殊儿童的全人教育是旨在促进特殊儿童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教育。特殊儿童全人教育的内容是悦纳自我、热爱世界、幸福生活。其中,悦纳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性格、天赋有很好的认识,直面残疾、悦纳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富有责任感、使命感,性格完满、灵性发展等;热爱世界包括关心自然和社会,珍惜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会交流合作,形成公民意识、担负公民责任等;幸福生活包括学习人类先进文化,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习知识、发展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生存、职业技能,爱生活、会生活等。
二、基于全人教育的普特融合课堂实践
(一)直观体验,触及心灵。
上课伊始,在学生已读课文的基础上请他们说说:“小时候的海伦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会轻松说出:“因为生了一场重病,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那么,失明、失聪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教师可请孩子们把眼睛闭起来做几个小实验:把语文书翻到指定的页数、说说教室里有几个人戴着眼镜。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活动,但糟糕的结果让他们很失望,纷纷感叹:“失去视力,原本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也变得特别困难。”“看不见太痛苦了。”再让学生想想“双耳失聪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一下子想到:不能听课、不能打电话、不可以欣赏音乐……还有学生说:“听不到小雨沙沙、泉水叮咚、百鸟争鸣……”其实,失明、失聪不仅让小海伦看不见、听不见,还影响了她说话,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有喜讯想与家人分享、有危险寻求他人援助的经历,体会有口不能说的着急、恐慌和无奈。当学生对每种不幸都有所感受的时候,再让他们设想三种不幸同时叠加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情形,学生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连连摇头,还有的为小海伦打抱不平。如此,通过直观体验、多次强化,小海伦的不幸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二)合作探究,发展心智。
在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后,再让学生想想:成年后的海伦与其他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學生可从课文中得知“后来海伦考上大学,全心全力为许多残疾人服务”。有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海伦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还有的学生介绍海伦会英、法、德、拉丁、希腊5种语言,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14本著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作适当补充:“海伦建了多个慈善机构,出访35个国家,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然后,让学生用简单词句评价海伦,“伟大、了不起、楷模、奇迹、不可思议……”纷至沓来。紧接着,教师提出“不幸的小海伦为什么能在成年后取得非凡成就”的问题让大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汇报时,学生说到海伦的努力、老师的培养、家人的关爱、社会的支持,全面而细致。最后,教师追问:“你觉得其中哪个原因是最主要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围绕问题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后来大家通过比较分析,一致觉得海伦自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教师即时引导:“这就是常说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整个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比较、概括、探究、分析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特长展示,倾诉心声。
当学生明白海伦自身努力是促其成功的关键后,让他们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海伦努力的重点句。学生找到:“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普校学生对盲文不太了解,教师请会盲文的视障学生到讲台前摸读盲文教材上的相关语段,看到视障学生流利地读出课文,普校学生啧啧称赞,掌声不断。这时,教师再请视障学生为大家演示写,写的内容由普校学生决定,普校孩子听后特别兴奋,纷纷跑到讲台旁将视障学生重重包围,有的让写“海伦卡勒”,有的让写自己的名字,还有的让写学校名称。写完后,大家拿着盲文字条翻来覆去地看,可什么也看不明白。他们问视障孩子纸条上的盲文点是什么意思,学盲文难不难,多长时间才能学会盲文等,当视障孩子一一解释后,他们对视障孩子学习的艰辛和刻苦很慨叹。其后,教师再请视障学生写一写今天跟普校同学一起上课的感受,其间教师对这位能说会唱、品学兼优的视障生作简单介绍,普校学生对这位特殊的同学由衷钦佩。最后,视障生现场朗读了体会:“来之前,我担心普校同学会嘲笑我,其实他们很热情、很友好,我们是可以做朋友的。”师生频频点头,掌声热烈而持久。不长时间的展示,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普特融合,相亲相爱。
(四)拓展对比,精励心志。
海伦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仅学会了盲文,还学会了说话。为了体验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后分别发“爸爸”“妈妈”的音,一手触摸嘴唇,一手触摸喉咙,辨别两者的区别。结果发现发这两个音时,口型、动作差不多,只是轻重有细微差别,还可以用“园子”与“院子”“珍珠”与“蒸煮”几组发音相近的词语对比感受。尽管如此艰难,但后来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到处发表演说,教师可请学生欣赏一段海伦在1925年国际狮子会年会上的演讲。学习的艰难与学成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海伦的付出不言自明。教师还可以补充:“一本20万字的书,海伦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教师可问学生:“你们能做到吗?那么海伦为什么能做到呢?”由果溯因,海伦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教师再补充:“海伦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再用一个小时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剩下的时间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听了海伦的学习安排,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叹:“海伦太用功了!”“太有毅力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顺势点拨: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只要我们再多一点努力,就会离海伦越来越近。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五)直抒胸臆,敞亮心怀。
海伦虽然遭遇不幸,但她自强不息、顽强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师可在课尾处启发:“纵观海伦伟大的一生,我们肯定感想多多,请大家拿出纸笔把此刻体会最深的感受写下来。”经过前面的学习,海伦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已经十分饱满,此刻书写水到渠成。后来,有的学生写:“海伦创造了一个传奇。”有的学生写:“人要有梦,更要有逐梦的行动。”有的学生写:“我佩服海伦,更佩服她的老师沙利文,因为是沙利文的精心教育、无私奉献成就了海伦。”视障学生则写:“残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可见,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内容,更理解了课文蕴含的深意,且有了个性化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评价:“刚才大家学得投入,想得深刻,有很多地方与海伦不谋而合。”接着补充海伦的相关名言:“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我只看我拥有,不看我没有的。”“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正经地议着,课堂上书声琅琅、元气满满,大家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乐观、理智、坚强……
四十分钟的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课后,普通学生拉着视障学生的手嘘寒问暖,还拿出自己带的饼干、巧克力、发夹等送给视障孩子,还有一个同学摘下手腕上的爱心手环给视障学生悄悄戴上。全班同学邀请班主任为这个新的集体拍了一张大合影,大家抢着靠近视障同学,有的都站到了椅子上,开心的笑容、搞怪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将这次普特融合的教学尝试永远定格。普校的校长深情地说:“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的师生很受教育,普特需融而且能融。”视障学生回校后与大家分享这次独特的上课经历,说得最多的就是“世界很美好,勇敢走出去”。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本,融合教育任重而道远,基于全人教育的普特融合课堂教学实践应当且可以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