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蕴山革命诗词创作的艺术审美
2018-02-16王德兵戴文秀
王德兵 戴文秀
摘 要: 朱蕴山的革命诗词创作充满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睿智,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其凝练含蓄的文学语言、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悠远深邃的意境上。通过对作者几百首革命诗词艺术审美性的品赏,更进一步领略其诗词创作中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情怀。
关键词: 朱蕴山 诗词创作 艺术性 审美价值
朱蕴山(1887—1981),1906年投身于反满运动,次年加入光复会,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案。在辛亥革命后,他主张结束军阀割据,呼吁教育改革,普及国民知识,推广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后,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期间创作诗词揭露、抨击蒋及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行为。抗战期间,他撰写了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史实,反映当时抗战环境的艰苦及抗战任务艰巨的诗词[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的诗词大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讴歌和积极投身建设的心情,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建设新家园的美好图景。
作者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同时又充满对时代的感慨,诗词中所蕴含的乐观、豁达、潇洒、恣肆的心态,使读者在读其诗词的基础上有一种悲壮豪迈的情怀,能更好地领悟其诗词中蕴含的深刻用意,给人内心带来深深震撼。他的詩词,诗里有画,画里有诗,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风景秀丽的山水风景图画[2]。
朱蕴山的诗词在语言上具有一定的特色,通过对诗词的字斟句酌,成功地在记事的基础上很好地抒发自身的情感。他的诗句凝练含蓄,诗意含蕴深刻,发人深省。
一、语言凝练含蓄
“黄河南岸风戟戟,黄河北岸沙粒粒。咫尺尘昏不见人,神鬼啾啾狐鼠泣”。“我行过此心肃肃,十年杨柳已成木”[3]。不少叠词的使用,如:“戟戟、粒粒、啾啾、肃肃”等,使诗句有一种音律和谐的美感,朗朗上口。“戟戟,粒粒”是风声,沙石吹起的声音,读完有如亲身站在黄河岸边,听到这戟戟的风沙之声,如亲临其境,亲闻此声之感,使读到这首诗的人更能深切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这种叠字其他诗句中常被用到,如“胆肝还落落,天地听悠悠”。只要自己活得坦荡磊落,就任凭这悠然自得的情怀在心中蔓延。这里作者用“落落”、“悠悠”两组叠字,写出自己心怀磊落、坦荡。虽身处狱中,仍能如在天地之中优哉游哉的模样,将内心的潇洒之态描画得淋漓尽致,使人心生感慨与敬佩。在“硕鼠上床来玩我,饥蚊入室便亲人”中,作者以一种自嘲的心态写自己此时的境况。该句诗作者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狱中糟糕的环境用一种颇具喜感的手法表达出来,既是写狱中的环境,又是写在狱中经常遭受一些无事之人的侵扰,写出诗人身处狱中之时,既有身体上遭受的侵害又有心灵上的折磨,但通观全诗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豁达释然的情怀。
在有的诗句中运用典故很好地表达情感,使整首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
“荆卿别易水,慷慨捐生死”,用荆轲将为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为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典故。书写了一种悲壮,义无反顾的精神。“岂可瓦全宁玉碎,国亡家破我何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书写了作者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气节。“国亡家破我何存”写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家国没有安定,作为个人岂敢苟且偷安?作者在此处既有对自身的鞭挞,更是对许多同志朋友的警醒。“草庐三顾遇称奇”运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暗写在襄阳会见李宗仁,希望李能坚持团结抗日主张,并严防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及军统特务破坏团结,破坏团结抗日工作。“大禹凿龙门,李冰凿离堆”用大禹治水,李冰建造都江堰工程这两个故事,赞扬冯玉祥出国考察水利的功劳和启示国人在武力面前不可畏怯退缩,要敢于为大义献身,敢于投身到民主共和的斗争中,并相信最终必将取得胜利。“燃萁煮豆果何堪,劫火消来骨已寒”中的“燃萁煮豆”借用典故,暗讽蒋介石在皖南事变中反共投降的本质,抒发了愤慨之情。“如何萁豆竟相煎,雨泣神州又暮天”。首先,作者发出一声惊叹,同样运用“萁豆相煎”这个典故。曹丕当年因为王位逼迫曹植七步成诗,而“煮豆燃豆萁”的典故揭示了兄弟手足间的相残行为,实为后人哀叹,这里是为了揭露批判当时国民党内部因为争夺领袖之位不惜与国民党人内部手足残害的真相。
二、抒情强烈真挚
作者用一种悲壮慷慨、苍凉遒劲的笔调通过对周边环境、生活的描写衬托出现状的不堪,家国命运的艰险,政局的动荡不安,革命道路的艰险,困难重重,往往渲染出一种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但又不失壮烈、豪迈的风格。
“五年不见鬓先斑,忧国情怀火一团”。作者于1918年秋为公事去金寨县专访老友桂月峰,五年时间未见,老友已是鬓发斑白,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丝毫不减,依然如一团火焰般炽烈。“闭户旦闻勤课早,出门从不礼衙官”。老友潜心修学,从不与官府过多的交往,清廉正直、不慕权贵、独守清贫并能常感安乐,表达对老友这种精神的赞美和讴歌。最后发出“与君长此种芝兰”的美好愿望,既是对筹建学校未来的美好祈愿,又是对老友美好真挚的祝福。
在另一首诗《清明往东门外公园吊韩蓍伯墓》中,作者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好友韩蓍伯,在韩墓前看到这一派荒凉、凄楚的景象,不免心生感慨。“纸灰飞处落花曛”日暮时分,烧为灰烬的纸钱缓缓升上高空,又四散落下,到处是一片沉重,肃穆的景象。“日暮荒园人迹少,离离蔓草没孤云”[4]。这个时候,一片荒凉的墓园之中人迹罕见,野草长得茂盛,隐隐的已经淹没了友人的坟墓,更增添了一丝孤独、缥缈的感觉,表达了悲痛伤悼之情。
“黄金时代君须记,正是春风二月初”这首诗作者是对青年战友的希冀和劝诫。“春风二月初”暗喻了青年战友正当好年华,在这个正意气风发的年纪,一定不要忘怀团结抗日局面,要随时提防反攻抗日的局面。这里既表达了对青年战士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他们的鼓舞,希望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投入抗战工作中,殷切的盼望和感慨之情油然纸上。
同时,作者在对妻子的怀念诗词中,表达了深切真挚的悲痛情怀,有着对亡妻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作者妻子周佩隐于1931年五月丁卯日逝世,诗人作《蝶恋花》[5]以纪之。蝶恋花作为词牌名,多抒写诗人心中缠绵悱恻的愁情。“来日苦多去日早。冷卧牛衣,十载伤怀抱”。诗人回忆妻子佩隐在过去的日子里一直受苦颇多,今又去世得早,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跟随自己过着凄冷贫苦的生活,不禁悲从中来,既有对亡妻的深怀愧疚又有自己无尽的悲伤在里面。“今年今日人最恼,泪声化作啼鹃鸟”,作者想到这些,已是满心感伤,泣不成声,写出了此时十分悲戚哀伤的情怀。“此恨绵绵何时了?归去匆匆,肠断江南道”这一句将悲痛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这样的悲伤之情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呢?“留得血痕相对照,买丝从此祀丁卯”,作者是悲痛绝望的,但纵使如此,逝者已矣,只能从此以后永久地思念着。
在另一首《青玉案》中,作者在亡妻一周年忌辰之日作词以纪之。“拍案惊涛谁与渡?颓垣枯井,夕阳孤墓,都是伤心处”[6]。看着这满目的凄凉之景,诗人再度悲从中来,“颓垣枯井,夕阳孤墓”这些意象的使用刻画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样一番景象更衬托了悲伤、凄怆之情。
三、意境悠远深邃
《舒城道中闻雁》:全诗古典韵味浓厚,全诗的感情基调中既有一种淡淡的愁情,又有作者自成一股的洒脱、豁然之感。“去年我北尔正南,风萧萧兮江水寒……愿尔归去莫徘徊,荆榛满眼蔽尘埃。秋风有信吹红蓼,相期同见青天杳”[7]。作者借与南飞的大雁相遇,抒发感怀。写现今和去年与大雁在途中相遇时,“我”的境况,有一种感时伤怀之感。每遇大雁南飞,作者便感叹自身将身处寒冬,将与寒风冬雪相对,将在长久的“暗沉大雪”的天气中艰难度日。在这草草的一来一回之间,作者道出这寒冷的时日还有待蹉跎,春暖花开之际还时日尚早,表达了诗人对这时日的看淡和与之对抗的决心,还有在此番情境中的释然及做好长期“御寒”的准备。这里通过写寒风、写寒水、写飞雪、写阴沉的天气、写“残腊”等景象,描绘出一幅萧索残冬的景象,读时仿佛远远看见诗人孤身一人在残冬寒雪中望着南徙的大雁,突然心生悲戚之感的图景。这里刻画出孤寂苦闷的心境,渲染了一种长路漫漫、寒雪裹挟的悲伤的情怀。然“愿尔归去莫徘徊,荆榛满眼蔽尘埃。秋风有信吹红蓼,相期同现青天杳”,即使是灌木丛生,尘埃蔽眼,即使眼下之景何其荒凉。必定相信,这一切终会改变,终会有如红蓼生长之势,使得四处生机勃勃起来。所以是作者自省也是在警示他人“愿尔归去莫徘徊”,在这萧索之景中感悟不应徘徊,应尽早拂去这些生发的愁怀悲情,始终如一地、坚强地走下去。
在這首诗中,全诗笼罩在一种萧条离索的环境中,有着淡淡的悲伤的情怀和愁绪。但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都是用一种自信、坦然的胸怀在写。
《北京南下过德州—访董子读书台》这首诗:“下帷人远没蒿莱,寂寞荒城有异才。禾黍离离秋又去,黄花笑我访空台。天人三策垂青史,一代儒宗众口传。深愧劳人徒草草,未能于此坐三年。”[8]在这颇有些荒凉的城中,所见之景皆是荒草丛生,眼见皆有些寂寞萧条之感。然而,这样荒凉空旷的所在,曾经有一代儒宗董仲舒的存在,现今诗人独自来访,四周皆是空旷荒凉之景,颇有些物是人非之感。然而尽管如此,一代儒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却是名垂千史,这里颇为浓厚的文学氛围也是经久不散的。只是可惜诗人有公事在身,不能在此长时间停留,不能好好地留下来感受一番这里浓郁的文学气息。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在家国战争面前,在如此危机四伏的时刻,仍然潜心修学,表现了诗人在四处奔波、忙碌不堪的时期,仍然不忘读书治学,以此修身治国,表明了诗人严谨踏实的学习精神,同时又因有事在身,不能长时间在此逗留而颇感无奈,既是对此的传诵又是对诗人自身历史活动的一种记述。
“禾黍离离秋又去,黄花笑我访空台”,深有秋去万物离。意境深远,写出时光离逝之感的感秋情怀。“黄花笑我访空台”,是于景中感受到的无可奈何。
《黄河》是一首写景感怀诗,既是对黄河两岸当时风情的描写,又是对当时作者去鲁进行活动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的抒发描写。“黄河南岸风戟戟,黄河北岸沙粒粒。咫尺尘昏不见人,神鬼啾啾狐鼠泣”。写到黄河南北两岸风沙漫天,黄沙遮蔽不见人踪的景象,“神鬼啾啾狐鼠泣”这风沙的呼号声有如听到神鬼、狐鼠的哭泣之声,渲染了一种萧森、荒凉的情境,既是对黄河两岸这种特有的黄沙漫天之景的描写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怆、哀婉之情。“我行过此心肃肃,十年杨柳已成木。今日今年又暮春,飞絮飞花愁煞人”。作者行经此处,也不免心生萧肃荒凉的感慨,不免因为此番情景而心生萧瑟,清冷之感。杨柳已长成一片茂盛之景,在暮春之际又是飞絮飞花漫天,不免在此番情境之下让人心生愁怀。这正是由景生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
《雅安纪游—青衣江》[9],作者去雅安访晤刘文辉,商议团结抗日一事,途游雅安青衣江,感慨难得的弹丸净土,不可辜负,于是写下“青衣江上碧如油,一水依依绕郭流”,写青衣江上之景,此时的青衣江两岸碧树环绕,青衣江水围绕着雅安这座城流动,清江碧水绕城过,水与城相依相绕,小小的一方城独留了一方雅静清幽。作者来到此地,颇感山水之美不能辜负。“木樨香冷碧苔封,岂为参禅踏此峰”,此时桂树飘香,山间颇为冷幽,石阶上青苔碧幽幽的,写出金凤山九月的清幽意境,颇有些禅意,但作者此番却不为参禅而来。“雅州东去望金鸡,小雨霏霏送马蹄。为忆江南佳丽地,断桥烟水总迷离”这首诗写了在一个小雨霏霏的日子里踏着马蹄声东去望金鸡岭,烟雨迷蒙之景刻画得十分美丽。作者在三首诗中所写之景无疑是美的,青衣江上的色之青绿;金凤山的冷幽清静,淡淡的桂花飘香和隐匿山中的破楼,僧侣敲打暮钟之声,读来都令人沉入其中,如临其境;金鸡岭的细雨绵绵之景,令人无端地想起迷离的烟雨江南之景,秀丽雅致,韵味十足。
朱蕴山诗词不仅在写法上独具一格,更有其诗句中蕴含的乐观、豁达、潇洒、积极向上的心态,敢于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作者往往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抒发感慨,不管是写景抒怀,还是纪事怀人,诗人都用真实、明白的语言去刻画、去描写,使读者更能融入诗境之中,被诗人鼓动人心的语言所感动。
参考文献:
[1]朱世同.我的父亲朱蕴山[M].北京:三河市春园印刷有限公司出版,2013:7.
[2]陈惠丰.回忆朱蕴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3][5][6][7][8][9]朱蕴山.朱蕴山纪事诗词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77,94,97,71,69,144,
[4]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纪念朱蕴山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