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综述及工作坊工作浅析

2018-02-16郑尚京段炼辜剑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郑尚京 段炼 辜剑锋

摘 要 从省级培训组织管理角度,对“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培训背景、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回顾和总结,而后立足于远程培训工作坊,从培训者(坊主)的视角,简要介绍工作坊创建、学习团队组建、学业课程辅导、研修活动开展、作业评定和学员评价等项目开展情况,总结培训操作实践经验。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工作坊;教育信息化;网络研修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5-0021-03

1 前言

“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始于2012年,至2016年9—11月最后一期学员培训工作结束为止,四川省项目工作顺利完成。本文希望通过对培训项目的综述和对工作坊工作的浅析,为今后相关项目培训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借鉴。

2 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回顾和总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在全国各省市分批次陆续实施。项目培训从2012年启动,到2016年末结束,对全国2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三方根据相关协议,友好协商,明确合作,共同推进“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远程培训子项目[2-3]。中国移动培训项目在四川省的实施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目标任务 按照项目总体部署,自2012—2016年,通过实施本项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四川省13 4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50学时的远程培训,对134名骨干培训者进行30学时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精选培训对象 远程培训对象为中小学校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或管理者,向农村学校倾斜。集中培训对象为各地推荐的担任远程培训辅导教师的骨干培训者。

学员选派按照“一校一人”原则,遴选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或管理者参加。学员遴选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农村教师不少于参训学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并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的均衡性。

根据《2013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分析》,确定各市、州远程培训年度名额分配如表1所示,原则上集中培训名额为远程培训名额的1%。

精选并严格审核培训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保证培训时间

1)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學校信息化环境创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学习资源应用管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整合、学校信息化管理等。

2)培训方式。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修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帮助学员有效利用网上研修社区,更新观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建立学习共同体。网上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执行机构 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实施,包括文字教材、网络课程及平台研发,并为参训学员提供教学和技术服务。做好参训学员的考核评价工作,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等级比例不超过20%。参训学员按要求全部完成培训任务并通过考核者,由中央电教馆颁发统一编号的培训结业证书。

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负责四川省项目的领导、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作为项目执行机构,主要承担具体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业务管理和日常事务。遴选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按要求组建省级培训管理团队,做好过程监控、工作简报、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总结宣传和培训绩效自评等工作,确保四川省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四川省各市、州电教馆承担遴选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完成远程培训过程管理监控、工作简报等组织协调、业务管理任务。各地应为参训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培训结束后的应用与实践,推动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 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远程培训工作坊工作

笔者曾被推荐为四川省担任远程培训辅导教师的骨干培训者,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创建工作坊,开展中国移动培训教师培训指导工作。

坊主(主持教师)工作流程及主要职责

1)前期骨干培训业务知识学习。通过集中培训,对项目培训的方案及课程结构有了深入了解,同时掌握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通过线上授课,坊主进行集体备课,对课程进行深度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探讨。笔者按照项目培训计划完成参培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者,为接下来的研修主持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2)工作坊创建。以2014年工作坊为例,首先登录培训平台设置课程。按培训大纲要求,本工作坊设置必修课41课时;选修课26课时;创建两个研修主题,八个研修活动,共10课时。利用平台提供的时间线工具,对本坊所选的85学时的课程学习进度进行规划,确保每门课程按时间线有序地开放给学员学习。

填写本工作坊的课程设置特点(本工作坊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工具类课程为主要特色);填写坊主的相关培训经历和辅导优势。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技术客服完成数据测试,发布工作坊。

3)工作坊管理。

①本工作坊创建交流QQ群(377689499,“润物无声教育工作坊”),是为学员提供在线讨论、学习疑问解答和技术支持的平台。

②学员选坊与学习共同体组建。学员根据本坊的课程特点和坊主的辅导优势加入本坊后,为了便于管理,笔者将200名学员根据入坊的先后,以五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分成40个学习小组。成立班组成员,完成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形成团队建设计划书(包括团队名称、团队口号、成员情况、团队共同学习目标、团队学习的初步计划等)。

③课程学习与辅导。本工作坊主要通过坊QQ群和研修平台上的讨论交流模块进行学习指导,针对200名学员的学习情况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头脑风暴或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帮助学员提高网络研修能力,进行深度学习和理解应用。

④主持研修。按照前期设置的研修任务,笔者指导各学习小组利用研修工具开展线上交流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活动。线上,各学习小组就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制作进行总体规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小组汇报展示等具体任务进行分工协作。线下,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应用到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促进小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总结提升。最后在线上进行汇报展示,向本工作坊的学员展示研修成果。

⑤作业评阅与学业评定。由于本工作坊学员比较多,按教师工作手册要求,对作业进行部分批阅,其中5%的作业推荐为优秀作业。对各小组的信息化教育设计的研修成果进行点评推荐,并组织学员互评;按推优要求,将其中五个小组作品推荐为优秀研修成果。

坊主工作的总结与项目培训思考[4]

1)2014年工作坊总体情况。来自六个市州的200名学员参加了本工作坊的学习:在六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坊主督导下,学员通过努力学习,其中175名学员学业评定为合格,及格率为88%;学习成果中,有5%的作业被评为优秀作业,10名学员被中央电教馆评为优秀学员;同时,笔者被中央电教馆评为2014年度优秀坊主。

2)对基于工作坊模式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的思考。

①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本项目网络课程设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从硬件操作技能、软件使用技能和信息化教学素养三个大的方面设置课程框架,具体包括设施、资源、应用、管理和研修五个维度,一共设置176个学时的课程供坊主选择。

②平台设计理念新颖,能较好地克服传统培训的弊端。平台通过训、研、用、评四个学习环节,使学员信息技术知识得到增长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学员根据坊主的选课列表和课程辅导优势,自主选择坊主,从而实现自主选课。学习问题和教学应用相结合,随时发现随时提问,解决疑问,从而实现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有效整合。

基于学习任务的创新培训研修模式。互动研修模式形式多样,培训研修常态化,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同时研修工具丰富,研修形式由学员自主规划。

在应用方面,研修平台海量原创生成性资源,形成公共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不仅支持移动学习,而且支持微课研修、校本研修;开设教师百科,问题互助答疑,深度讨论;进行多维度学习过程和效果分析统计分析,量化学习效果评价。

③项目培训基本满足教师教学需求。通过教师工作坊研修,由培训专家、研修主持教师和参训学员共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结合线下研修活动,自主专业学习结合合作研修交流,理论学习结合返岗应用等方式,研修主持教师与学员共同开发生成资源,推送典型案例资源和微课程资源,推動优质资源交易与交换,满足教师学习与工作需求,打造了“培训—研修—应用—成果转化”的工作坊培训模式。

④本项目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问题一:教师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不强。

首先,教师本身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培训繁多,缺乏积极性。据本坊的教师交流,他们日常教学工作繁重,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主科+副科”教授多门课;培训众多,一学期至少有一到三个培训任务,因此,培训时间不能很好保证。这就导致部分学员对培训存在功利化倾向,沦为“拿证主义”。

其次,培训转化缺乏过程跟踪长效机制。教师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培训结束,继续交流渐渐终止,因此,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影响也不再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培训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缺乏培训有效转化的过程跟踪长效机制,往往完成返岗应用之后,合格证到手,培训就结束了,学习也就终止了。

问题二:培训内容与学员的教学分离,培训内容学科针对性有待加强。本工作坊学员是来自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科学、思品等不同学科的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培训内容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指导,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理论讲授和一些软件使用的技术操作。在理论讲授中,虽然培训教师注重在其中穿插联系实际教学的案例,但是关于某学科的案例很难引起其他学科教师的共鸣。在技术讲解中,往往是文科教师觉得偏难,而理科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掌握;年长教师掌握知识很吃力,而年轻教师轻松掌握。因此,项目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问题三:学习共同体合作流于形式。本项目培训必须采取课程独立完成,研修活动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形式。但是本工作坊的学员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偏好差异大,因此,小组合作有分工,却不能很好合作,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不能发挥到极致。

工作坊坊主结语 中国移动培训项目持续四年,已经进入最后培训批次的评优阶段,培训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笔者在本项目中担任坊主,一方面通过辛勤付出,工作得到学员和培训机构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本次获得的项目培训的宝贵经验,将为专业成长助力。同时,对本次项目培训得失的反思总结,将对所从事的信息技术类教师培训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的通知》[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0eb3d4d580216fc700afde7.html.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

[3]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关于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的通知[DB/OL].http://gk.pengxi.gov.cn/xxgk/dept-92338060/file/t1_20140905173030-933815-00-000.

[4]贾居坚.教师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与管理[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8669e378f18583d0496459c2.html.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