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知统合理论的学前儿童活动训练范例分析
2018-02-16马如宇白璐莹王明浩陈丽同
马如宇 白璐莹 王明浩 陈丽同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学前教育装备愈来愈受到基层园所和一线教师的重视,科学指导幼儿园选择和配备丰富而适宜的玩教具,满足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成为各级教育装备部门服务学前教育的重点。在学前教育装备研究中引入感知统合理论的逻辑框架和概念工具,对其在学前儿童活动训练的运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典型范例分析,为支撑感知统合训练活动有效开展所需的环境创设和装备配置,提供基本遵循和配备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感知统合理论;学前教育装备;感知统合玩教具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5-0005-05
1 引言
学前教育装备是指与学前儿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活动直接相关的设施与设备,其核心是玩教具的配备[1]。玩教具是幼儿在开展游戏和其他学习活动时所需的基本材料和设备的统称,既包括成品、半成品玩教具、自制玩教具及自然材料和日常生活材料,也包括图书、各种必要的工具和基本设备[2]。
感知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也被称为感觉统合,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职能治疗学系的A.Jean Ayres博士于1972年系统地提出,是指大脑各个阶层的神经系统对来自身体内在、外在的感觉刺激进行分析处理,并对被大脑注册的感觉信息加以解释,使身体做出合适反应的过程。在感知统合训练活动中,将出现的教具、器材称为感统教具。感知统合训练的教具不仅包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用具,也包括日常游戏中玩耍的玩具。
随着学前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感知统合训练受到研究者、学校或幼儿园及广大教育机构的认可和欢迎,同时相应地对学前教育装备提出新的挑战。从实际情况来看,学前教育装备配置和使用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本文以感知统合理论为基础,探讨感知统合训练类玩教具的相关内容,为学前教育装备研究与实践提供崭新的视角。
2 感知统合理论概述
感知统合指大脑接受、分析、组织各种感觉信息(包括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并依据内在、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感知统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逐渐让大脑有能力整合外在环境提供的感觉信息。这种整合需要由多个感觉系统在中枢神经的统一调控下才能进行,据此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并记录、记忆有意义的信息,构建成熟的个人行为模式与生活特质。
感知统合有两个重要功能,分别为感知调节和感知分辨。感知调节功能(modulation)是指大脑会调适神经的兴奋程度及反应程度,使人们能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事件上。感知分辨功能(discrimination)是指通过大脑对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认知,协调身体动作。当感知统合神经功能发展顺利时,幼儿会在游戏中乐于探索环境,喜欢自己做一些生活自理工作,并能够自己调试心情。
但感知统合功能的发展在个体间存在差异,如果是感知统合发展慢或感知统合发展存在障碍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不适宜行为。要促进儿童感知统合正常发展,就必须在婴幼儿时期给予充分刺激,使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和行为能力得以建立[3]。因此,需要家长、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机构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使幼儿接受更多的环境信息的刺激,从而让身体和大脑得到锻炼,使感知统合功能发展更完善。
3 学前教育装备中感知统合理论的运用原则
感知统合训练在实际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感知统合设备趋于摆设,使用频率较低;掌握感知统合理论的教师较少,制约了感知统合训练的实施;等等。基于现存问题,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认为在感知统合训练活动和感统玩教具的使用中须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 感知统合训练活动不同于幼兒园其他游戏活动,是针对不同感觉功能的训练,应更具有规范性,要明确其训练功能,配备好所需的玩教具,实施可行的、有效的操作方法。因此,要将感统玩教具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满足幼儿感知统合能力发展的需要。训练活动时间和强度的把握,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4]要注意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差异,尤其对于感知统合发展不良的幼儿,教师要具备相关的认知、动作、沟通表达的专业知识,针对个别幼儿安排科学的训练活动。
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感知统合的训练活动,不是根据幼儿某一方面进行,而是对于身体和感觉的统合能力培养其基础能力。在感统玩教具的使用上,都是由某种训练功能为主导,其他的训练功能为辅助,因此需要在训练活动上进行创新。如在民间游戏“警察抓小偷”中,可以将游戏目的地设置为平衡台上,把感觉统合专业教具融合其中,通过一种游戏活动达成多个目标。
训练和游戏的整合。如果以训练的形式让幼儿按要求被迫完成感统教具的操作,会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拟定合理的感知统合训练方法,并结合教育、体育游戏活动或一日生活活动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感知统合训练的最大效果。如在荡秋千活动中,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现在玩的是“大熊早餐时间”,幼儿荡起秋千可以将秋千低处的面包、水果扔到远处的大熊纸箱中给大熊吃。在这样的前庭觉训练活动中,能带动幼儿兴趣,增进幼儿快乐的体验。
安全性原则 学前教育装备中所涉及的设施装备、玩教具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保证每个学前教育装备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重要职责。感知统合训练活动大部分以体育活动为主,保证幼儿身体、心理安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所谓安全性,包括设备材料的安全与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产品材料的安全性,如幼儿牙胶、摇铃等玩教具,要使用安全无毒的抗菌的软性材料。活动过程中保证其安全性,可以针对大型运动器械,如攀爬架、单杠等设备,地面与器材的颜色要有较大色差,得以帮助幼儿评估地面的距离。教师在活动前注意讲解注意事项,增强幼儿自我保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需求,不要强迫幼儿,避免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从而失去心理的安全感。
发展性原则 感知统合训练玩教具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心。如单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3—4岁幼儿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4—5岁幼儿可以吊起15秒左右,5—6岁幼儿可以20秒左右。”在实际的玩教具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力量和耐力的发展水平规定使用时间。再如平衡木,规定:“小班能在宽25厘米、高20厘米的平衡木上走,中班能在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衡木上走,大班能在宽15厘米、高40厘米的平衡木上交换手臂动作或持物走。”
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生长发育情况的不同,对装备的规格进行调整,也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提高能力。如在运用滑板进行训练之前,需要对不同幼儿俯卧滑板持续时间进行科学测量,避免造成活动量过强。
游戏性原则 感知统合玩教具是教师操作指导使用或幼儿自主操作使用的,二者都需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因此,对他们而言,在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感觉刺激远胜于枯燥的训练活动。在关于学前教育中运用感知统合理论的可行性的探讨中,有研究者发现,正常的幼儿通过游戏或活动,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感觉刺激,正常幼儿大脑可以很好地吸收利用这些刺激来发展脑的功能。而感知统合训练游戏化,是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感觉刺激,与环境互动的最佳的方式[5]。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还是幼儿最喜爱的方式,并且其设备更灵活。要充分发挥感知统合玩教具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作用,使幼儿产生积极情绪,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4 基于感知统合理论的学前儿童活动训练范例分析
感知统合在学前阶段中强调“准备”的能力,而动作发展训练、感觉训练及知觉训练正是学习准备中的重要一环。感知统合训练是指协调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各种专业的训练器材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让儿童接受正确的、丰富的感觉刺激,改善儿童的运动技能及运动的协调组织能力,通过调整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协调能力,以达到手、眼、脑的协调运动,从而改善儿童的统合功能。研究表明,加强对学龄期儿童的训练,可以增强幼儿体质,增进神经系统成熟,促进运动技能和感知统合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智能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并预防心理行为异常[6]。根据Ayres博士对感觉系统的分类,感知统合训练包括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一系列刺激的活动。不同的训练侧重不同的感知功能,在使用的玩教具上也各有特点。
视觉功能活动训练 视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视觉器官受外界光线刺激进行处理加工来获得信息和知识。通过视觉,幼儿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
幼儿视觉训练活动,一方面是色彩和形状的感知辨认训练。幼儿大多喜欢鲜艳的颜色,并偏爱红色、黄色、绿色,因此,视觉训练的玩教具的选取要颜色对比强烈。如颜色鲜明的大块积木、各类图书或卡片以及各类益智玩具,既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又有视觉体验。同时,在视觉训练活动中通常与其他感官相整合,视觉玩教具一般与触觉、听觉玩教具相结合,如各种颜色和造型的牙胶、小沙锤等。另一方面是距离和方位知觉训练,如穿越隧道,钻洞等,此类卧地爬行活动可培养幼儿高度与空间距离判断能力,以及脚眼协调能力、下肢弹跳能力(如图1所示)。
听觉功能活动训练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幼儿进行听觉的训练,有助于各感觉之间的“统合”,促进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听觉分辨力训练的玩教具主要有沙锤、摇铃、拨浪鼓、各种形状的吹捏响玩具及各种发出声响的悬挂玩具等。教师可在幼儿周围轻轻摇动玩具,发出响声,引导幼儿主动寻找声源方位。通过与有声玩具的互动,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随着幼儿听觉方面发展的成熟,可以进行辨音和音感的训练,这类的玩教具主要包括听觉配对筒、小型打击乐器等。通过这类玩具,幼儿可以体验到不同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提高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与分辨能力(如图2所示)。
触觉功能活动训练 触觉是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到温度、滑动、震动、压觉等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触觉系统对婴幼儿发展是最重要的功能,婴幼儿的尿布湿了,牛奶温度不合适,衣服质地穿起来不舒服,等等,触觉系统可以帮助尚未有语言能力的婴儿以哭泣或扭动四肢的方式来引起照顾者的注意并加以改善不适的环境。触觉刺激也是幼儿接受最频繁的感觉信息,帮助幼儿神经系统进行整体感觉整合。
幼儿触觉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给幼儿触觉刺激和触觉经验,通过提供不同材质的玩教具,丰富幼儿的触觉感知体验。触觉功能训练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未满两周岁时,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爱抚和全身按摩的方式促进触觉功能发展;幼儿稍大些时,可以利用触觉功能训练玩教具进行训练,需要充分考虑玩教具与幼儿体肤的接触面积,以及玩教具的自然属性,比如玩教具的表面纹理、硬度、弹性、大小等。以下列举几种在不同的促进触觉发展的游戏活动训练中常见的玩教具及玩法。
1)增进触觉感觉能力的活动,目的是加强幼儿对触觉的感受力,强化触觉接受度。例如:触摸板,需要幼儿闭上眼睛,将相同材质或形状的纸板找出来;触觉球,成人可以用触觉球触摸幼儿的头部、背部、颈后部等感受触觉刺激机会较少的部位,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把触觉球放在手心、脚心转动,能够帮助他们强化相应部位的触觉感应能力;自制吹泡泡,吹出泡泡后让幼儿拍打泡泡,增加触觉感受。
2)降低触觉防御或过度敏感活动,需要的玩教具能够与幼儿的皮肤足够接触,如沙箱、米箱、黏土、玩偶等。可以將幼儿的手用黏土包住,或让幼儿将手埋在米箱、沙箱中,或让幼儿将黏土揉捏成各种形状,或让幼儿充分抚摸玩偶(如图3所示)。
前庭觉功能活动训练 前庭觉负责掌管身体的平衡感,是儿童身体灵活运动和顺应环境的基础。当外在刺激进来时,前庭觉的神经系统可获得信息使身体做出反应。前庭觉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幼儿综合判断头部位置和身体运动变化的整体性感觉,影响幼儿视觉、空间知觉和方向感、警醒度和专注力、听觉和语言发展、动作发展等[7]。前庭觉功能的正常发展,对幼儿感觉统合发展有重要意义。
幼儿前庭觉的训练重点强化前庭刺激,主要刺激方式是促使个体运动产生加速度[8]。所需配备的玩教具要充分考虑到器材的安全性(如图4所示)。
首先,最常见的训练活动有上下、左右、前后摇晃的活动。幼儿两岁左右,就可以用小滑板进行活动,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前庭感觉;三岁以后就可以进行其他活动,如独木桥(可锻炼幼儿的平衡感及协调身体平衡能力)、跷跷板(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胆量)、独脚凳(幼儿在保持平衡的过程中协调身体,控制重力感)。
其次,头上脚下两侧平衡活动,这类活动可以使用一些球類运动器材,如让幼儿爬在大球上,或者弯腰将小球从双腿间向后扔;还可以使用单杠,让幼儿脚勾住单杠,双手握住单杠,头在下,用力撑起身体保持平衡;以及跳跃活动,如跳蹦床、跳羊角球等,强化幼儿前庭刺激,增加幼儿腿部力量和掌握协调平衡能力。
最后,身体旋转活动,例如:旋转滑梯,强烈刺激幼儿的前庭觉,促进身体保护伸展行为的成熟;圆筒吊缆,锻炼幼儿旋转平衡能力及胆量。
本体觉功能活动训练 本体觉(动作觉)由Sherrington
博士提出,是指了解身体位置的感觉,或称为肌肉的感觉。人体会使用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信息分辨自己身体的位置,本体觉能够使人有效地控制肢体,即使眼睛没有注视手的动作,同样能够将动作精确地做出来。本体觉训练主要发展幼儿动作计划能力,提高幼儿动作的精细程度以及不同肢体动作间的协调性,促进前庭觉、触觉、视觉等感觉系统调控躯体的平衡,因此,所需玩教具要充分考虑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在本体觉发展的训练活动中,有诸多传统的民间游戏活动,如123木头人、老鹰捉小鸡、警察抓小偷、踩影子等,需要幼儿园在装备配置上注重铺设软性地面,以保证幼儿的游戏安全。另外,还包括体育活动,涉及一些大型运动器材或推拉玩具,例如:攀登架、爬网,锻炼攀爬及手眼协调能力,克服对高度的恐惧;跳袋,幼儿在跳袋内前后左右跳跃,可提高本体感及触觉敏感度;拍皮球、抛接球,建立幼儿手和皮球协调能力,提升行为动作流畅性;以及益智活动,如积木(促进幼儿堆、叠、排列的动作及空间组合能力)、88轨道(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动作的灵活性)(如图5所示)。
5 感知统合理论对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感知统合是幼儿各种发展的基础,婴幼儿阶段是人类感知统合功能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感知统合发展良好的幼儿,能对外在刺激做出合适的反应,有益于适当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个体也会拥有良好的学习力与专注力,促进行为、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当幼儿出现不适宜行为,如在梳洗、刷牙、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中非常挑剔,坐不住,容易哭闹,过度偏食或挑食,动作不灵巧、反应迟缓等,可能是其感知统合能力发展不良所导致。
0~3岁感知统合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统合发展分为不同的时期:在0~3个月,婴幼儿能够看近距离的视觉刺激,会有微笑反应,会看移动的玩具,对黑白对比及色彩明亮事物有所反应,开始对常接触的玩具物品形成知觉;在3~6个月,婴幼儿会通过视觉、听觉玩具的刺激,本体觉神经迅速发展,促使颈部、背部肌肉用力收缩,抬头挺胸;在6~12个月,婴幼儿可以移动自己的身体,大脑会接受本体觉、前庭觉和视觉的感觉刺激,整合并协调两侧身体,主动控制自己的动作,认识自己身体与外界的空间关系;在1~3岁,婴幼儿开始喜欢爬上爬下、投球、拉着玩具走、骑木马等,这些活动提供了本体觉和前庭觉的刺激,平衡能力、大小肌肉协调能力和触觉辨别能力逐渐成熟。
3~5岁感知统合发展 3~5岁是中级感觉统合阶段,此阶段幼儿喜欢跑跑跳跳,在沙发上跳,在蹦床上跳,在桌椅下钻爬,骑脚踏车,溜滑梯,走平衡木,喜欢被爸爸举高高……这些调整平衡、速度、地心引力的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幼儿前庭神经和小脑的发展,促进身体两侧协调、平衡、方向感和视觉、听觉辨别能力的成熟。这个时期幼儿能够控制自己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开始具有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力、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5~7岁感知统合发展 此阶段高级感觉统合逐步发展,幼儿开始喜欢大动作具有速度感的游戏,如单脚跳、攀爬、溜滑梯、荡秋千、悬挂单杠,显示出对前庭觉、本体觉、触觉的强烈需求。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习更成熟的双侧协调及动作计划能力,以及如何使用身体各部分力量保持平衡,学习肢体与空间的关系。幼儿的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开始具备较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能够适应环境并迎接环境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叶雁虹,陈庆.学前教育装备指南[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马如宇.科学配置学前装备支撑幼儿学习发展:辽宁省推进学前教育装备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实践进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1-2.
[3]李娟.儿童感觉统合训练[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7/201210/xxgk_143254.html.
[5]陆为之.学前教育中运用感觉统合理论的方法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6):52-53.
[6]邓邦桐,谭华,梁惠慈.关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研究的文献综述[J].医学信息,2006,19(12):2239-2242.
[7]吴端文.解放聪明的笨小孩:200幅图例讲解,感统失调怎么办[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8]李茜.基于感觉统合原理的幼儿感统训练玩教具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